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一群音乐家聚集在佛罗伦萨,讨论音乐的未来,他们崇尚古希腊的哲学、文学、艺术,希望能再现希腊精神。因此,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追求体现音乐的内涵,强调歌词的重要性,主张音乐要为歌词服务,这对后来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作曲家雅各布·派里在1597年谱写了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遗憾的是歌谱已失传。后来他又和卡契尼共同创造了宣叙调和咏叹调。”[1]
把复调音乐转变为单声音乐的第一人当数英国的作曲家约翰·道兰德。他在1597年出版了《第一本歌曲集》,里面的歌曲都是为独唱与鲁特琴而写的。意大利的卡契尼紧随其后,在1602年出版了歌曲集《新音乐》,其中包括12首独唱的牧歌和10首咏叹调。当然那时的咏叹调与现在的咏叹调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咏叹调都很短小,音域也很窄,没有很强烈的戏剧效果,并常以分节歌的形式出现。它的伴奏节奏也与人声部分相同,常采用舞蹈节奏。牧歌的自由度相对大一些,有时更像宣叙调,伴奏部分极少,给演唱者很大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英国的鲁特琴曲与意大利的独唱曲的不同就在于,英国的人声与伴奏部分都清晰地写在谱面上,演唱者只需按照谱子演唱即可,但意大利的独唱曲在伴奏部分只提供了数字低音,并且常常不完整,演唱者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随意加以发挥,加进装饰音及华彩乐段,这也为演唱者炫耀声乐技巧创造了条件。
到了17世纪下半叶,歌剧在意大利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而这一时期的独唱歌曲几乎销声匿迹了。现今人们所看到的《意大利歌曲集》中的曲目其实都来源于歌剧。这些歌剧早已失传,但其中的一些优秀的咏叹调却流传至今,并且这些咏叹调在风格上更接近于艺术歌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艺术歌曲的独唱音乐会上演唱意大利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数旋律简单质朴,特别是那些小调性质的,常蕴含着淡淡的苦涩,旋律的优美、雅致是这一时期歌曲的特性,任何激烈的情感或极端的痛苦都会扰乱优美的意境,所以极端的戏剧效果是不存在的。
在德国的教堂,独唱曲被康塔塔[2]所取代而成为声乐作品的主要形式。而在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保持着自己的音乐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法国的作曲家让-巴蒂斯特·吕利则在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开创了法国歌剧。(www.xing528.com)
艺术歌曲的真正发祥地在德国,1736年在莱比锡出版的《普莱塞河上的缪司神》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艺术歌曲集。这本歌曲集中,有的是根据原有的键盘小曲填词的作品,有的是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此外,在18世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也相继创作了一些艺术歌曲,但数量与他们创作的交响乐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但却很优秀。这时的作品,调性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和声也保持着传统的简单的风格,只是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在艺术歌曲的初级阶段,它的钢琴部分仅限于伴奏,处于从属地位。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开历史先河,把钢琴伴奏提高到与声乐部分的平等地位。钢琴伴奏常常有自己的旋律、节奏及情感,它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与表现力。钢琴伴奏常常起到了描绘主题的作用,把诗歌的意境直接表现出来,它有形象的描绘,如风声、雨声、树叶的摇动声等;也有情感的体现,如喜悦、悲哀、欢乐、惆怅等。在他的影响下,后来的作曲家在和声与节奏上,表现得更为复杂,调性变化也日趋丰富,不协和的和弦比比皆是。法国的德彪西受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创了印象主义的音乐。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全音和五声音阶。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则以十二音体系创作了一些艺术歌曲。19世纪末,民族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作曲家们纷纷以自己的民族音乐为基调来进行创作,因此大量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艺术歌曲涌现出来,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进入20世纪以后,钢琴或器乐部分在艺术歌曲中变得越发重要了,人声部分有时只是其中的点缀,或是对钢琴部分的诠释,传统的调性不复存在,旋律也由主要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地位,器乐及钢琴的特性被发挥到了极致,艺术歌曲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