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的含义和意义:教育学原理简缩版

管理的含义和意义:教育学原理简缩版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以后便出现了规章管理,以明确一贯的政策和程序来要求劳动群众。他说,一般说来,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具体地说,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任何一个集体的实践、认识活动的成功,都同时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成功。需要问题是管理人的关键问题。

管理的含义和意义:教育学原理简缩版

1.若干有关学科和学派的诸种见解

管理,从字面上讲,就是管辖、处理的意思。这似乎是非常简洁明了,然而,由于管理涉及面很广,为许多学科所探讨,一般人也大都按照某种需要,从某种角度来谈论管理,看待管理。

经济学家看来,管理是生产劳动的一种因素,没有管理就没有生产。在现代社会,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样,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出高产,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

社会学家的眼里,管理是一种职权系统。从历史上看,管理最初是由少数上层人物来决定普通成员的一切行动。后来,一些管理部门开始施行家长式的管理方法。再以后便出现了规章管理,以明确一贯的政策和程序来要求劳动群众。伴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管理进一步趋向于采取民主和参与的方法。劳动者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

政治家侧重于把管理看作是一个阶级和地位系统,它同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在管理科学理论中,各学派对于什么是管理也有不同的看法。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工程师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他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指出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一,它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

行为科学的理论则是把管理理解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在行为科学看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管理就是要解决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西蒙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德鲁克(又译杜拉克)对管理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他说,管理是一种工作,因此它有其技能,有其工具,有其技术。管理是一门学术,是一门到处均可运用的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它包含在价值、风格、信仰与传统之中。管理还是一种任务,它主要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作业学派的代表,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把管理看作一种技能,是一种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道完成工作的技能,是使集体成员互相协作完成工作的技能,是清除障碍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技能。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真理报》原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则把管理看作一个过程。他说,一般说来,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2.“管理”一词的哲学意义和管理活动的特性

在哲学意义上,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它是管理主体在能动地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制定决策、计划,然后通过组织、指导和控制等环节,把自己的思想、意志转化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思想、意志,从而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特别是统一人们的认识、行动,协调他们的努力,实现决策、计划并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具体地说,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它纵贯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起源于社会成员劳动的集体性,以及社会成员在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相互交往,产品相互交换的必要性。因为,劳动永远是社会的劳动。人们为了有效地利用、改造自然,获取生产资料,就必须共同劳动,结成集体。而集体总是要有组织、有秩序、有分工的,也就是需要管理的。如果没有管理,如果不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秩序与组织原则,如果没有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那么劳动就是不可能的,分配和消费也不可想象。(www.xing528.com)

管理活动实际远不限于生产劳动的范围,而是人类一切有组织的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凡是有人类集体活动的地方就必定有管理活动存在。人类活动,无论是实践还是认识,其中都有一个管理的问题。管理活动就附着、融合在实践、认识活动之中。这也就是说,在人们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时候,就同时存在着管理活动,就有一部分人在从事对于实践、认识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工作,以协调实践者、认识者的人际关系,提高实践的效率和认识的水平。任何一个集体的实践、认识活动的成功,都同时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成功。

人类活动按其对象来分,还可分为社会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精神活动。与之相应,就有生产管理,即经济(经营)管理,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管理;社会政治管理,即对人们的各种共同体(阶级、社会集团、生产集体等)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共同体内部关系的管理;社会意识管理,即对社会及其成员的精神活动的管理。没有社会提供的组织、影响和监督,人的精神活动也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活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主体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他们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力,具备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按预定方式引起他人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一种能力。

(2)管理客体也有特殊性,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而是活动过程之中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财、物,其中又以人为核心。因为没有人,财、物就失去管理客体的属性,但对财、物的管理也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实现的,没有对人的管理,就谈不上对财、物的管理。因此,管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对人,对人的行为的管理。管理的哲学研究也主要是对社会管理中人的研究。

(3)人的活动相对地划分为实践、认识、评价和管理活动。这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统一体。

(4)在人的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因素是人的需要。这种因素在人自身中综合了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把需要作为人的行为的动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因素,人的全部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需要问题是管理人的关键问题。但需要既是活动的原因,又是行为活动的结果。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人的需要和行为、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向前发展的。

(5)人的需要也可分为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如果只从个人出发,任何需要都是天然合理的,都应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但一旦把个人需要同集体需要、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个人需要就有一个正当与否的问题。社会主义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归结为满足个人需要,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发展个人需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们长远需要和眼前需要、局部需要和全局需要的关系。

3.管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

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理解不同。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人”、“社会人”、“观念人”、“复杂人”等人性观念的相继提出,表现了人始终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从管理的主体来看,管理者是人,他们在管理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管理者,则任何管理行为都不可能发生。管理实质上是“人对人的作用”,即“人们的交互作用”。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有了人才有管理,所以人是理论管理学研究的出发点。管理理论就经历了从“物本”到“人本”的演进。

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和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管理,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则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管理艺术。管理学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这个重心的转变、转换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管理这门新兴学科由封闭向开放、由局部向系统深入认识的过程,并代表着东西方管理模式的融合。高扬理性、崇尚科学是西方文化的特征,也是西方理性管理模式演变发展的主旋律。与西方理性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非理性文化认为:人与大自然是“天人合一”,没有精神上、技术上统治自然的要求;不主张向外探求扩张,而重视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平衡;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社会稳定。与西方理性文化追求“真”相对应,东方文化追求“善”,强调情感潜意识感觉,追求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关系、行为准则,这一切构成了东方理性文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

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科学管理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与分析;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人文管理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抒发与阐释。任何一种的极端发挥都可能导致人类智力上的内耗,因此,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方法的融合将是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趋势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