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

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系统,把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传播到社会、学校和家庭,以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在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帮助下,利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系统,建立各种非正规的教育课程传播制度。这是电子教育媒体在延伸和扩展学校教育职能方面的充分体现。目前,中国的电视教育已成为我国运用电子教育媒体进行多层次教育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

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

1978年下半年,《美国教学科技》这本小册子传到中国。在这本小册子中有一种非常新颖的观点,曾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电化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波澜,引发了关于电化教育意义与作用的热烈讨论。这种观点的主要思想是这样的:以英国埃里克·阿比希为代表的西方一些教育家认为,到目前为止,教育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革命,现在正在进行以电化教育为标志的第四次革命。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将教育青年人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专业教师身上;第二次是采用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印刷术和教科书的普遍应用;第四次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当然,这种观点也引发了不同的主张。有人认为,教育史上有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专业教师的出现;第二次是文字教科书的出现;第三次是电化教育的出现。也有人认为,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应当依次是专业教师的出现,文字教科书的应用,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电化教育的出现。显然,人们虽然对教育革命的内涵还存在着异议,但对电化教育是一次正在进行的教育革命这一观点还是较为一致的。所以,显而易见的是,电化教育的出现已引起了教育系统各部门的一系列变化,它正在改写一以贯之的教育图景。

1.从宏观意义上看,电子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学校教育仅能允许有限的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学习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时空,使学校教育延伸到远离城市和学校的地域和人群,实现了近距离教育向远距离教育的转变,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几千年来,学校被看作是学习系统知识的唯一场所或主要基地,知识的传播者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必须依靠教师的传授来进行。而今,这种传统的观念正在改变,电子教育媒体可以把知识传至万里之遥。你端坐在家里,通过电视就可以向千里之外的教师学习;有视听媒体的地方就是学习场所;媒体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或信息源,而且是一个不知“疲倦”和“厌烦”的指导者。显然,电子教育媒体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编就了一张无形而巨大的信息之网,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有信手可及的条件。

由于电子传播媒体具有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特点,因此,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把远距离传播媒体应用于教育之中,大力发展现代远距离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析与归纳,当前世界各国利用远距离传播媒体进行教育,有五种不同的类型。

(1)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系统,把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传播到社会、学校和家庭,以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各国的电子传媒系统都十分重视办好“科技信息”、“科技与生活”、“文化与经济”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节目。据许多传播学者的调查和研究,这类节目对大众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长期接受此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尊重科学、追求文化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2)在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帮助下,利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系统,建立各种非正规的教育课程传播制度。这种课程节目往往是系统化的,逐渐递进和循序前进的,用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参加这种课程的学习都是自愿的,学习者也不需要经过各种正规的考核,也不用取得相应的学位或资格。这种远距离的课程传播形式,为广大的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学习条件,把“学校”和“教师”送至每一个人的身边。在当今电子教育媒体发展如此普及的条件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在一所电子传媒“学校”,在这所学校学得好不好,全靠我们有没有新时代的学习观和通过媒体学习的习惯与技能。

(3)利用无线电广播、电视等传媒系统,把一些先进学校教学课程的有关资料或课程中的某些主要部分、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内容,以节目的形式向广大落后学校播放,以补充和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或提高教师水平。目前,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电视台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墨西哥,有一个地区利用无线电教学,克服了小学教师不足的困难。本来要用六个教师来教六个班的小学,现在从教学中心用无线电广播教学,只要四个教师便可以教六个班。在北非的尼加,一群法籍教育工作者和广播工作者携手进行一项新的教学实验,教室里只有训练极少的辅导员,而广播中心却有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就靠这样的安排,他们开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省去了重新训练大批教师来教新课程的需要。[1]

(4)利用远距离教育传播方式,可以建立类似传统教育的课程体系,履行传统教育体制的教学职能。事实上,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与面对面教育传播方式相对应的新型教育传播模式。例如,我国自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以来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由中央电大(包括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44所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电大、575所地(市)级电大、1500多所县级电大组成的远距离高等教育系统。

这是电子教育媒体在延伸和扩展学校教育职能方面的充分体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央电大已开设了360多个专业的500多门课程,培养大专毕业生175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1000多万人。

(5)利用远距离电子教育传播系统,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规定新的教育职责、培养对象、教学目标和方法,从而重新改造教育管理结构,形成了新的教育过程和方法。例如,我国利用卫星电视进行师资培训就是一个典型。在今天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新课程的增设,新教学标准的确定,学生人数的增加,都要求训练更多的师资或者重新训练现有的师资。而现实是,大多数学校很难有力量把师资送回师范学校或教育学院重新训练。因此,利用广播和电视等传播媒体在课余来训练教师,并辅以函授教育,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又使教师得到较高的学历或顺利晋级,而不影响教学。这实在是兼而得之的好事。又如,近年来,化工部、人事部利用电视举办化工工程师继续教育讲座,中国科协、冶金部、人事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材料应用与发展电视讲座,卫生部、中国科协、人事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食品卫生电视讲座,等等。目前,中国的电视教育已成为我国运用电子教育媒体进行多层次教育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

显然,运用电子教育媒体进行远距离教育具有许多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归总起来是:第一,教育对象的数量增大,教育规模得以扩大;第二,受教育者的层次多样,从普及文化或扫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到普通学校的辅助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均在远距离教育之列;第三,使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更加灵活和个别化,与受教育者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第四,用多种符号形式表现教育信息内容,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第五,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带到万千学习者面前,延伸和扩展了优秀教师的作用,节省了师资。此外,它还可以及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急需人才,以及教学机构向非建筑化方向发展等优点。

电子教育媒体使学校功能得到扩大和发展,使学生紧密地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目前,一些国家已采取行动,从学龄儿童起到整个中学阶段,重视利用现代媒体,把学校与社会、世界联系起来,把新的传播媒体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中并充分加以利用,其措施主要是:

①有意识地利用无线电广播或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体,把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信息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学校,让学生接触、分析、了解和思考社会,以促进学生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

②在学校建立视听角(Audio-Visual Corner)或小型视听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单纯地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时代,一个人若不善于利用传播媒体进行学习,那么他将失去大量宝贵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

③把传统的图书馆变成多媒体学习资源中心、情报信息中心,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教师、教室和教材等传统的教学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教学的方式也因之变得更为新颖和多样化。

以上几方面的宏观意义已经较明显地以物化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相比而言,利用电子媒体的远距离教育,其变化与发展在我国要相对地迟缓些。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长期形成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它拥有一种巨大的排他性和封闭的教学习惯势力。而前者则是一种全新媒体系统和教育、教学思想直接结合的产物,相对于后者来说,它的掣肘因素要少一些,探索性的因素要多些。但可以肯定,随着电子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相应的教学观念的更新,这两种教育形式必然形成合力,促进全民教育的发展。

2.从中观意义来看,电子教育媒体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了学校教育单一的班级制集体授课模式,使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未来学家认为,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是人的个性多样化和创造性的源泉,因而他们特别强调,要更多地运用个别化教育来保护青少年儿童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性,而没有必要在一定量的时间内组织学习,在同一地方起步并在同一地方结束。电化教育则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能够从教师的直接控制变为间接控制,甚至实现自我控制,从而满足了他们自我学习的需要,发展了他们具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1)电子媒体能因教育的需求,用不同的信息表现符号编制各种教育信息内容,提供全方位的视听刺激。不论你是否善于视觉学习,听觉学习,抑或视听学习,你都可以从电子媒体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刺激或学习内容,施展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式。此外,电子教育信息媒体,因其所使用的符号(声音、图像)特性,特别有利于学生大脑右半球的开发。由于几千年来,学校教育一直以语言文字的媒体方式进行教育,使得人们的左脑成为“主脑”,右脑成为“副脑”,造成长期的“偏脑”现象。更糟的是,若因天赋或遗传等因素,而善用右脑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常感不适和吃力,甚至有可能贴上“差生”的标签。学校教育若引入并使用电子媒体,并与传统的印刷媒体恰当结合,则有可能改变偏脑现象,使大脑全面发展,使更多的学生有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个性潜能的可能。脑科学研究业已发现,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偏左或偏右,如下表所示。

显然,电子教育媒体的功能特性有利于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偏脑现象,促使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同时,使更多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学校教育也因此变得更加公平和公正。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特性对比简表

(2)电子教育媒体具有可控性的特点,教育软件的开发者们一直非常重视软件的自学性、个别性和连续性,如计算机或程序教学软件,录音与录像软件,“中华学习机”的学习软件,等等。这些媒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无比的温和、耐心和不知疲倦,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出莫大的宽容。在与这些学习媒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刺激方式,如视觉的,听觉的,视听结合的或动手操作的,而且可以自定步调,控制学习速度,反复学习所需内容,使个别化的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实质性的体现。

数百年来,已有不少教育思想家看到班级授课制对人的个性有铸模化的危险,提出过丰富的个别化教育思想学说。哲学家们更是对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倾向有过尖锐的抨击,呼吁学校教育应切实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这些思想,只有当电子教育媒体进入教育领域时,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今天,电子教育媒体的硬件、软件开发以及使用方法,都在朝进一步深化与提高个别化教育效果的方向发展。让今天个别化教育的晨曦变成明日普照大地的光辉,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才有可能避免扼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危险,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温床,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应该说,这并非是遥远的幻想。丰富的电子教育媒体不仅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切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引发新颖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其实,个性不是别的,就是那些使个人成为该个人的独特因素的总和,即人所特有的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情感、观念乃至能力的总和。自由个性的特征主要是,其一,全面发展的人;其二,自觉、自愿、自主;其三,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其四,与社会直接统一的普遍性。”[2]这种关于人的哲学的基本认识,应当成为启迪我们学校教育中个别化教育思想的智慧亮光,成为学校电子教育媒体应用的努力方向。

3.从微观意义看,电子教育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手工劳动的教学方式。它们一方面改变了教学的劳动条件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以丰富多样、立体化的视听教学手段,充分适应了学生的感知和思维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以及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1)电子教育媒体增强了教学信息的密集性、信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信息呈现或传递的自动性,代替了传统教学中那种手工劳作般费时费力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从信息论信道容量的科学研究结果来看,听觉通道的频带(可听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到20,000Hz,即fB=2×1010Hz;视觉通道的频带(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为3.9×1014Hz到7.5×1014Hz,即fB=(7.5-3.9)×l014=3.6×1014Hz。因而,仅从频率的宽度来看,在相同信噪比的条件下,视觉通道比听觉通道有更高的传信率。因此,图像符号比听觉符号和语言符号的传送率要高。语言符号虽然也是一种视觉符号,但它表现信息是平面的和线性的,不像视觉图像那样是立体和片幅性的。此外,实践证明,视觉媒体比听觉媒体,视听媒体比单通道媒体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感知与思维意识,表现更大的信息量。

(2)视听软件一般是预先精心制作好了的,有一定的结构性、连续性以及相对的独立性,视听媒体的使用一般也是教师在事前就精心设计好了的程序。所以,使用电子教育媒体能省去教师许多手工劳动,如口说与板书,节省更多的时间,教授更多的学习内容或指导个别化学习。此外,视听媒体的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时间跳节等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及其状态的特别技巧,容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点、重点与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坚实的依托。(www.xing528.com)

(3)使用电子教育媒体能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使教学真正建立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与媒体的相互作用,容易激发求知欲,调集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理解教学内容,并通过实际的或模拟的训练,以及相应的反馈与评价,了解自己理解与掌握的水平和程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及相应的执行策略。

(4)使用电子教育媒体促进了教学法的变革。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组织教学和辅助教学的有利条件,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情境。在这种条件下,新的教学方法也就应运而生,诸如,课堂播放教学法,即采用电子教育媒体播放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即依靠程序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微型教学法,即运用电子教育媒体分小段反复训练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利用机器考查学生成绩的方法,如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应答分析器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出试题和评阅试卷的方法,等等。

据研究,运用电子教育媒体,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将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可以使结论式的教学发展为过程式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贮存状态的静态知识变为传输状态的动态知识;可以显示科学原理的归纳、演绎或类比的思想活动过程;可以展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演进模式;可以重视客观事物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不仅把握深刻的感性认识,而且把握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活动过程。其二,可以变灌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实现的:一是通过电子教育媒体创设情境,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交流的共同经验;二是让学生通过电子教育媒体分析事物的特征;三是创造环境,让学生通过电子教育媒体进行学习、评估、分析和比较;四是通过电子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思考情境,使学生深入分析,进行创造与发挥。其三,变外力推动式为激发诱导式的教学。要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学习的功能,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需要。电子教育媒体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情绪,并用各种特技方式加强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促进其深入的观察。其四,变单向传授式教学为相互作用式的教学。如,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刺激反应的程序学习,利用电视系统进行自我训练式的教学,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与电视系统、激光视盘进行相互作用的教学,等等。

4.电子教育媒体与教师角色的转换。20世纪以来,由于信息科学的高度发展,现代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现代教师的角色先于教育理论的定位而不声不响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与教材以物态的形式合而为一,教师由固定的课堂权威演变成生活导师,由“信息源”变成了“控制器”,由带路人变成了铺路人。

(1)导师化。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由传统教育中的授业者变成了现代教育中的引导者,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变成了信息“控制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使教师的主要任务由“教”变成了“导”。主要表现在:

一是情意诱导。认知心理学揭示,认知内趋力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动机,而真切的探索情境则是诱发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过去,描绘未来。再现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模拟生活情境、生产情境和科研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拟真化的情境来进行认知导向,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情意诱导。

二是认知引导。学生的个性特征千差万别,要求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传统的大班课堂难以顾及学生个体的认知要求,教师只能以课堂权威的形象,以统一的认知模式来规范学生。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程序教学使个性化认知诱导得以实施,不仅能照顾不同智力的学生在认知速度上的差异,同时能满足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的认知需要。这样,教师专制或武断的权威形象就直接变成了循循善诱的导师形象。

三是智能辅导。心理学家认为,智慧技能可以概括为概念与规则的获得及其在新情境中的运用。显而易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智慧技能迁移训练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以更多地担负起训练辅导员的角色。

(2)隐性化。现代教育使教师的形象在很多场合趋于隐性化。由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参与,教师大量的工作从课堂上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软件的制作、教学活动的策划。教师由讲台前“子曰诗云”,变成了课前钻研学生、钻研教材、钻研教育技术的研究者、设计者、发明者,由“学业有专攻”的专业教学者,变成了必须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精通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的通才。这样,教师站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的时间必将越来越少,传统观念中的教师显性形象便日趋隐性化。

(3)物态化。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的形象在很多情境下以教学物质手段(如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的形式出现,这便是教师形象的物态化。随着教师形象的物态化,学生启动并控制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便日益增强,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便日益体现于这些物态化教学软件的设计之中。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与社会的樊篱不再存在,使终身学习真正得以实施,人们通过卫星电视、各种学习机、计算机网络随时都可以得到学习和辅导。也就是说,教师形象的物态化使教学活动的范围、时间、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当今,信息作为物质和能量并行的第三类资源,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信息技术包括获取、传输、显示、变换、储存、识别、比较、加工和复制等种种工程。人们通常把它视为扩展人类生理器官(包括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以及效应器官和执行器官)功能的技术。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是今天信息时代的主要表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是巨大的。可以说,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形成了学习和教育的新格局。这种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的储存、获取、处理方便快捷,自主共享交互,等等。对处在网络时代的学习者来说,不是有没有信息资源的问题,而是怎样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从网上学习的问题。缺乏网上学习的素质,等于是信息时代的文盲。教育如果不能教会学习者网上学习的能力,就不配称为现代教育。因此,为了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就必须使其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亦即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成为教学新的立足点。

面对全球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革命,没有哪个国家和教育机构会无动于衷。目前,一场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正席卷全球。

思考与练习:

一、本章基本概念

教育形式 教育手段

二、简答题

1.什么叫教育形式?

2.自为教育有哪几种教育形式?请予以比较说明之。

3.什么叫教育手段?并请说明媒体发展的历史。

[1]施拉姆、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85页。

[2]陈刚《人的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