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有其自身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其发展历史是与教育的发展历史相适应的。媒体的发展历程,是人的思维不断向符号化发展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化的历程。根据传播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媒体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即非言语阶段、语言阶段、文字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
1.非言语阶段
在原始时期,人们的信息交流符号与媒体大体是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动作、喊叫等体态语言和副语言。这种方式虽然方便,却是稍纵即逝,深受时空上的限制。如此,先民们便运用他们模仿和象征的能力,采用物化的形式来作为交流的符号与媒体,如当今世界各地所发现的原始人壁画等。这些自然素朴的图画符号不仅成了象形文字的雏形,更在当时充当着交流感情、思想,传递生活劳作经验,记载部落大事的符号与媒体。这个非言语阶段到底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持续了多久,没有人可以肯定。不过,我们知道,语言发展到有完整的结构和意义,大约有一万二千年左右。有些语言学家相信,体语等非言语传播符号早于口语和文字至少一百万年。
非言语传播媒体是最古老、最常用而又普遍的媒体,直到今天仍在信息交流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甚至还有专门化的非言语传播形式,如舞蹈、哑剧、雕塑等。在学校课堂教学的传播中,时刻都要用到非言语传播。语言学家估计,人类用脸部表情、身体姿势等传情达意的基本姿势有七十万种之多,足可构成一种成熟的“现代语言”。他们曾认为,体语本来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要是当时历史条件允许,几乎可以代替口语,让口只管吃饭和呼吸,说话完全用手足来进行;甚至认为,有了体语,国际间来往所需要的世界语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想象。可惜我们的双手要忙于工作,无暇用来说话,那条生在食道旁边的声带当然也不甘寂寞,终于给人类带来一个呢喃唼喋、叫喊嘈杂、人声鼎沸的世界。
2.语言阶段
人类学家认为,一切生物都有某种心智。心智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反射、条件反射、工具使用、语言符号四个阶段。使用语言符号与外界进行交流,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部落或种族成员们的发音逐渐具有相似之处,用声音来表达的意思和方式之间也渐渐有某种一致性。在不断的重复和经验的积累基础上,这些口头约定的一致性发音,形成了口头语言。经过多少万年,口头语言日益完善,基本上有了约定的拼音方式,各种音素有了初步的组合方式,音调有了大致规定,并且得以在生活中惯常使用。口头语言媒体是以人的声音器官来发出声音信号的,所以运用起来极其简单、快捷和方便。但声音符号比较抽象,需要用体态语来辅助,又只能在近距离内传播。更致命的是,它瞬间即逝,难以记录储存,不能脱离人本身而单独存在,难以经受时空的考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继续创造发明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用来弥补已有传通工具的不足。
3.文字媒体阶段
口头语言产生后又经历了数十万年,人类在象征性的图画、记号和已有的口头语言基础上,渐渐创造出了文字媒体。人们将图画、记号加以简化并逐渐规定简单化规则,再把语音、语义与之联系起来,便形成了形、音、义三者统一的文字。现在世界上的文字不下数百种,但主要的文字体系是表音文字体系和表意文字体系,如拉丁文和汉字。文字的发明约有五千五百年历史。它是人类走向文明过程中的一件有巨大意义的事。在与文字产生的同时,书写文字的方法与工具亦渐产生并日益完善,从用刀、矛等利器在石、木、骨、鱼甲、竹片等物质上刻写,到笔、墨、纸的产生,的确是人类的飞跃。而印刷术的发明则使人类获得了像火一样伟大的发现。若以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来说,印刷术距今天不到一千年(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若以德国谷登堡设计活字版印刷《圣经》来说,距今不过五百余年(公元1450—1456,相当于我国明景泰年间)。
有了文字,声音可以和说话人分开,藉着符号把本来用声音代表的意义与事物传播得更远更广了。印刷术则使人类的观念、知识、经验可以大量复制,信息不再是特权者的专利品。人们可以拿着用印刷术制造出来的书本这把“知识的钥匙”,来开启智慧的大门,分享过去的经验、现实的描述与未来的想象。在印刷术产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试探了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改善文字媒体传播的效率,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文字传播相关的传播媒体,如黑板、教科书、告示板、磁性板、翻转图、挂图等。(www.xing528.com)
4.电子媒体阶段
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后,特别是人类获得了“电”这盏辉煌的“阿拉丁神灯”以来,人类的传媒发展开始以飞跑的速度前进。在短短的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发明了令人目不暇接的电子媒体。而且这些电子媒体大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末至20世纪是电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所诞生的各种电子媒体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1889年,爱迪生发明电影,马可尼发明无线电;1925年,英国贝尔德研究电视成功;1950年,彩电问世。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在这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电子计算机、录像机、卫星通信设备、激光视唱盘、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以及多媒体技术相继问世并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必须承认,这些电子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图景,把偌大的世界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电子媒体所构建起来的信息网络之中。
国际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W.L.Schramm)把这种巨大的发展称为“一天中最关键的最后七分钟”。他假设一百万年等于一天,一个小时等于41666.67年,一分钟等于694.44年,一秒钟等于11.57年。原始语言产生(10万年前)相当于晚上9时33分;正式语言的出现(4万年前)相当于晚上11时;文字的发明(3500年前)相当于晚上11时53分,即午夜前7分钟;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1450年)相当于午夜前46秒;摄影术的发明(1839年)相当于午夜前12秒;电视的发明(1926年)相当于午夜前5秒;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卫星等的产生相当于午夜前3秒。他这个比喻是要说明,这么多重大发明都集中在相当于一天的最后7分钟,实在不可思议。据此有人认为,今天20岁的人在未来50年将见到的传播技术的变化会比过去50万年还要多。
应当看到,这些电子媒体的发明初衷多半不是为了教育。但是,这些电子媒体一经问世,便被人们原原本本地或经再生发明后引进了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使它们在教育领域中大显神通。从19世纪末的幻灯,到20世纪20年代的无声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的有声电影、录音机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视程序教学机;从20世纪70年代的录像机、计算机教学系统再到今天的激光视唱盘和多媒体技术,我们便可以看到电子媒体进入教育领域后成为电子教育媒体的发展轨迹。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还将诞生多少电子媒体,但我们知道,只要诞生的电子媒体具有教育功能,它就必然会与教育相融合。
通过考察媒体和教育媒体发展的历史演变,我们对教育媒体的来龙去脉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若再结合教育实际,我们便可以绘制一张关于当代教育所运用的教育媒体简表。下页简表可说明当代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媒体类型。
教育媒体类型简表
资料来源:钟志贤《教育媒体论》,见《教育传播学》第133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回顾几千年的学校教育历程,人类主要是运用传统型的教育媒体从事手工劳作般的教育活动,因而教育的对象及其受教育的年限和效率非常有限,其形式也非常单一和稳定。只是到了最近一百年,媒体的巨大变革与发展,才为教育改变其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物质基础。从幻灯到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领略和感觉到电子媒体对教育对象、教育信息的表现、加工、存储、提取、处理,以及对教育时空、师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教育效率等多方面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消除了人们的疑虑,激励了人们的热情,塑造了人们对未来教育形式的憧憬。今天,随着电子媒体的日益发展,外部社会文化的媒体,使得电子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顺利地进入教育领域,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媒体化已是必然趋势。当然,作为一以贯之的教育信息传播媒体,传统型的教育媒体因其特有的功能和文化内涵也不会退出教育媒体的舞台。明天的教育将是多种教育媒体相互并存、相互作用,共同担负教育信息传递和促使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