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对成材的影响-教育学原理:简缩版

教育对成材的影响-教育学原理:简缩版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优化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质量为基础。教育对人所能起的这种作用,即为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发展的功能。教育学原理必须正视“人才高下,不能均同”的客观事实。教育对人的成人、成材作用正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这种传承和创造的相互关系相适应。

教育对成材的影响-教育学原理:简缩版

1.“成材”的教育学含义与意义

(1)“成材”的教育学含义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存生活社会中的一切个人,是全社会的人口。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优化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质量为基础。在教育对人发生普遍的第一个社会作用即成人的基础上,教育还必然继续作用于人,使人的文化素质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使人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而且能够以自身具有的内在素质为条件去创造、发展社会生活。教育对人所能起的这种作用,即为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发展的功能。把这个意思概括起来说,也就是教育对人的成材作用。所谓成材,从个人来说,是指通过教育的造就和培养,以及自觉地进行文化内化,具有了谋生的本领,有了得以自立的条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从社会来说,有了一个可用之材,获得了可以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关于什么是“人才”的问题,历来学者见解不一。通常,人们把“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叫作人才。列宁说人才就是“精明强干的人”。有人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人[6]。“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才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于学问、事业,并取得相当成就的人”[7]。也有学者认为,正确的人才概念应是道德高尚,才能出众,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已经做出和将要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也有人说,所谓人才,必须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堪称有为、有守、有学、有艺的人物。所谓有为,是指有志,有胆,有识,有谋,有勇,有专长的干练才能;所谓有守,是指有操守,有修养,有气量,有恒心,有毅力,负责任,顾大局的严肃品格;所谓有学,是指有经验,有学问,有技术,有智慧的深醇才能;所谓有艺,是指有艺术,有文艺,擅语言,有热情的表现才能。这四个条件,能够完全兼备的,自然是难得的人才。就是能具备一种或两种,也算是一时的人才了。以上诸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育学原理必须正视“人才高下,不能均同”的客观事实。把人才学近二十年来不少学者探索研究的有关积极成果引进教育学领域,开阔教育学视野,是非常必要的。那种认为有了教育学,就不需要人才学的观点是狭隘的、片面的,也是一种有害的观点。事实上,人才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兄弟学科,人才学的人才理论为教育学原理关于教育功能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只是需要在这里指出,辨别人才和非人才的标准,从教育学原理的观点看来,只能是文化素质。即根据其已实际内涵的文化知识水平,具有的创造社会文化、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能力及条件和其他某些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等。总之,是视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真才实学为标准。

(2)“成人”与“成材”的关系及其意义

站在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即站在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立场来看教育对人的“成人”和“成材”这两种功能,我们就会发现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辅相成,彼此依存的紧密关系。

文化是社会控制与发展个人的手段。人为了顺应社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人为了改造社会,就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文化机制就表现为接受文化—创造文化—再接受文化—再创造文化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使千百万人特殊的文化学习与创造活动,汇合成具有种种共同性的传承社会。教育对人的成人、成材作用正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这种传承和创造的相互关系相适应。并且是使接受文化—创造文化—再接受文化—再创造文化这种文化机制得以不断运行的根本动力所在。

当代教育学,是人类对自己基本存在方式之自觉的产物。当代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乃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谓“人生”,乃是一个不断“文化成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个体必须认同族类文明,并在社会实践中解析、重构人类文化传统,不断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异化、外化、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成果,从而实现和确证自我的本体。而所谓“个体”,则不过只是整个人类“文化成人”全部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的参与者。任何一个来到世间的个人,都必然是一个“未完成”的存在(特别是就其“文而化之”的状态而言)。他必须使自己置身于人类文而化之的动态过程之中。换言之,他必须“学会”在“文化”水平上“生存”,而且必须“继续”在“文化”的水平上“生存”。他不仅必须达到以往人类“文而化之”的水平,而且必须做出努力保持与当代人“文而化之”的运动处于同步的状态。而这一切,则必须通过“教育”,而且是“终身的教育”。所以,“教育的自觉”便是“文化的自觉”,而“文化的自觉”即“人化的自觉”。(www.xing528.com)

正是当代教育学“学会生存”的命题,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并不是自然状态的存在,而是“文而化之”的存在的秘密。人必须“学会生存”,而且必须“继续生存”。人不仅必须超越自身物种的局限,超越自然状态之存在的局限,而且必须不断超越以往人类文而化之的水平的局限。所谓“继续生存”,不仅不是指单纯自然状态的生存,也不是在以往人类文而化之水平上的滞存。所谓“继续生存”,对模仿、学习、重复、因循者来说,是要与人类文而化之的动态过程同步,而对真正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要超越当代一般人的文化水平,开拓人类文化的新境。

所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过程,便是社会对个体不断进行教育,不断发出人类历史进化信息指令,个体不断参与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接受人类历史进化信息指令,特别是接受人类历史进化最新信息指令的过程。一个停止接受教育,停止进行学习的人,便是一个不再接受人类历史进化最新信息指令的人,因而也就将成为一个落后于当代人文化水平的人。而一个终身进行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人,则不仅可以成为一个继承人类以往文化成果,因而已经达到人类以往体外非生物进化,即人文进化和文明进化水平的人,而且可以成为一个因不断接受人文进化之最新信息指令而不断进化,因而保持与当代人类历史进化即文而化之的运动处于同步状态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解析、重构人类文化传统,从而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异化、外化、对象化为客体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做出真正超越人类已达到的文而化之水平的创造。只有这样的人的创造性成果,才可称之为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即人文进化的最新信息指令。更进一步地说,只有整个人类对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自觉,才能使创造性人才辈出,并使创造性人才之间,以及创造性人才与广大人群之间,处于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从而使人类从“英雄的时代”走向“英雄辈出的时代”,并从而真正结束“教育学”的史前状态。

2.教育学人才概念的主要特点及人才的层次和素质结构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既要看到出色人才,也需要看到一般人才的作用。人才观从狭义发展到广义这是有必然性的。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才主要指官人、学人、闻人这三类人物。严格的等级思想给小农经济造成一个顽固观念,即农工医商三教九流中的出类拔萃者都不算是人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通过读书,参加科举,为官为宦的才算人才,才算国家栋梁。古人的所谓“贤才”大多是指这些人。这种陈旧观念显然是已过时了。所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教育功能所育成之才,主要是广义的人才,而不是指狭义的人才。作为教育基本理论中谈及教育作用所要造就出来的人才,它必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那些在历史上著名的立德、立功、立言者;那些力挽狂澜,转危为安,造福人类的政治军事人物;有创造、有发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家,科学家;写出了巨著的世界文豪;好学深思、富有远见卓识的学者这些众所公认的“杰出人才”。也包括那些在求学过程中善于学习,努力学习,有专长,有创造性,能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甚至就是具有一技之长,堪为社会需要,甘为社会尽职尽力的“人力”,也都包括在此人才范围之内。概括说来,它包括经过教育训练,各方面素质均已达到要求和可用的人力、专门人才和优异人才这三个层次。而人力和人才还可进一步分出不同层次和类别,如专门人才可分出高级、中级、初级,等等。

不容否认,培养人才绝非仅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名师指导、自我教育、后天实践等也都是必要途径。但是,应当肯定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造就各种人才的主要途径。

教育和人力、人才之所以必然发生密切的关系,就因为任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力和人才,都是由于通过教育这个渠道内化了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知识文化的结果。没有教育,不可能造就大量的各种人力和人才。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域,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的需要是不同的,表现为对人才需求的差别性。但社会要存在和发展,没有为社会需用的人才是不行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量的、广泛的,而且这些人才不能划一,其层次、类别、水平、素质是并不相同的。而这些人才统统要靠教育才能造就出来。于是,开启民智,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培养各类人才就成为教育对社会的重要功能。而学校就是社会文化传承和育才的重要基地。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的这段话,正确说明了教育对人所具有的这种育才功能。清末教育家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人才日多,国势日强。”然而,人才从何处来?他的回答是“人才之成出于学”,“舍学校更无下手处”。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主要场所,特别是那些层次较低的人力和专业人才,更是学校教育直接造就的结果。而杰出人才的出现和某些高级专门人才的造就,则又有其自身特殊的条件和规律,不可一概而论。兴学育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全的公民,培养可以为社会、国家的存在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各种人力和人才,并且通过传授知识技术,开发民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人才个体素质结构方面。人才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人。人才从素质修养方面分析,可分为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一般地讲,专门人才和优秀人才是普通人才和合格人才中的优秀者,是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教育作为一种国家的事业,其对人才队伍结构的功能表现为它始终不渝的目标是扩大人才队伍阵容,同时扩大优异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比重。在我国这样的大国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基数越大,优异人才数量才能越多,从而整个社会人口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