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期阶段
采集时代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财富相对地有所增加,人们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创造了需要传播和传递的经验、知识。文化多起来了,文字也创造出来了,于是,人类教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觉地从事教育活动的新阶段。从此,人类教育进入自为状态、自为阶段,出现了以学校教育为标志的自为教育。
文字的出现是继语言出现之后的一次重大技术发明。这项特殊技术对保留和继承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开拓创造将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文字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最初,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不需要文字,只要有语言就够用了。文字的需要出现在以后,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比产生语言的需要复杂得多,是一种更高级的需要。虽然这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交际需要,但这两种需要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形成这两种需要的社会背景也是完全不同的。形成语言需要的社会背景,只是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交往,建立起口耳之间的信息传递就可以了。形成文字需要的社会背景与此不同,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人和人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提出了许多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如在渔猎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农业,人们不得不定居下来;随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国家,等等。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使人们觉得只靠语言这种交际手段难以应付下去了,要求有一种既能准确地记录语言,但又具有比语言更优越的手段,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需要,其结果是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手段,那就是文字。
文字和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各不相同的。文字的形式是字形,这一点是语言所没有的。语言有了文字就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这就使人类的智慧在语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有力的翅膀,可以飞翔到广大的新领域。
如果说语言是一种记号或信息载体,那么文字就是记号的记号,信息载体的载体。文字使语言由听觉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这一转化的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因此可以把易于消逝的声波转化为光波——视觉符号而长期储存起来。把流动性很大的语言固定下来,便于进行整理和加工。在这里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帮助记忆的新方法,这实际上等于大大增加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字的出现是大脑的延长或扩大。不仅如此,还由于有了文字,就有可能使语言易于统一起来,形成某种规范。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又加强了语言的社会作用,极大地开拓了语言的交际职能和范围,极大地扩充了人类的交际领域,并使人类历史进入有文献记载的阶段,出现了文书、碑铭、典籍,而进入文明阶段。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文献的作用,又是大大超过文字本身的。
依照社会发展史的一般规律,文字的出现大概在氏族制社会的末期,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时期。文字的创造虽和其他事物一样,同为劳动的结果,但这种劳动已经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必须在有人能够从体力劳动中完全解放或半解放出来的时期,才有发明文字的可能。而氏族制社会末期,即家长奴隶制时期,已有条件把极少数的人从体力劳动中半解放出来,因而具备了产生文字的条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都为学校教育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我国现存已经释读的最古汉字叫作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遗物。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象形符号,当是原始文字,属于距今四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和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略晚于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也刻有一些文字性的符号。由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推算汉字的起源应再上溯一两千年。因此,汉字的历史可能有五千年以上。在西方,约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版,是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图书。根据一些古文献如《尚书》《孟子》《礼记》等典籍的记载,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了类似学校性质的教育活动场所,即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的学校雏形。
英语school一词,来自拉丁语schola(闲暇),后来转义为趁闲暇用功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学校”的意思。我国古代的学校,通称为“学”。清代办起近代教育,最初还是叫做“学堂”。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才正式采用“学校”这一名称。所以,学校在名称上也是变迁发展的,我们自然不能拿今天的学校和学校教育的概念去理解四千多年前的“庠”、“序”一类的学校。那时的学校,处于初期阶段,形式上、制度上都很不完善。但是,作为学校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在甲骨文字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学校这种教育机构从教育历史上考察,一方面是在国家出现之后,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为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家,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发展,从而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有的史籍肯定人类在极古远的时期已有学校,譬如称希伯来的游牧民族在摩西时代(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3世纪)曾建立了人类最早的学校。那是不正确的论断。因为学校是专职的教育场所,须有比较固定的场地,须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须有专力于学习的教育对象,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育活动,须有丰富的和比较系统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不再从属于一般的生活过程,而分化成为独立存在的社会事业部门。原始社会生活简单,不具备这种条件。只有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才能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利用当时文化发展的条件,开设这种专职的教育场所——学校。另一方面,学校既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当然进入奴隶社会最早的国家,才能是最早产生学校的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亚述、巴比伦、埃及、印度、希伯来等东方国家,先于西方的希腊、罗马而建成了奴隶制国家,因而东方国家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学校。我国自殷代起,学校已是相当发达的。恩格斯说,从原始社会跨入奴隶社会是一大进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东方国家首先完成了这个伟大使命。
学校,这个标志着人类自觉从事教育活动的崭新机构,它使人类远古时代的教育活动从无形到有形,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集中,从低层次进入一个高层次,从对人的无计划的随机性的影响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造就,无疑,这说明了人类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质阶段。至此,人类社会不只有口耳相传的以语言为传播介体和个体化单一对话式的教育,还有了以文字为传播介体的间接知识的传授。它传递人类文化的作用更久远,推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作用更大更深远。这时的学校教育和人类原始阶段的教育活动比较起来,又有如下一些特点:
(1)学校是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需要一定的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教材、课本,需要一定的校舍设备,因之也需要一定的经费。这些条件都是人类自为教育的基础,它反过来又会制约着和限制着教育工作的发展。于是,学校又有学校本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出现。这就是:人类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只能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开始时能进入学校就读求学的,只能是社会上的少数人;随着以后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才容纳得下较多的人进来。因此,学校教育在其初期阶段并不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平等性这些特点。相反,它一开始时只是为社会中的少部分人服务。但是,人类既已创造出学校这种自为教育的形式,它绝不会停留在一点,而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进步,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
(2)学校教育以文字教育为主,教师以教书、学生以读书为主,这样,也会出现一种学校教育容易和社会生活脱节的偏颇。学校是什么?它是人类自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渠道和基本手段。在学校里传递的也是文化,但这种文化和社会生活整体文化相比,它只是流而不是源。流不脱离源,才有不竭的清流,这是学校和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关系的常理。然而,在实际上,关门办学、学校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脱节的情况是必然会出现的。列宁说理论脱离实际是旧学校最大的祸害,其本意即在于此。(www.xing528.com)
(3)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事业。人类初期社会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活动,这种自发活动也就是自在教育的主要特点。自在教育在人类教育史上曾经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我们不能无视于它的存在,但这种教育只能称之为教育活动、教育行为或教育现象,而不能称之为一种社会的教育事业。学校则不然,它表现了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能动行为和自为自觉的态度。办学校,不论是官办或民办,不论办什么学校,不论其规模大小,不论其经费来源如何,它都是一种社会事业。通过办学校教育这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种期望得到的社会效果。同时,办教育的人必然要求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学校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和赋予什么样的社会目的呢?一般地说,不外乎两条:一是传播一定社会的文化影响;二是造就所需的一定的人才。所以,办学校教育,既要有办教育所需的人、财、物等客观物质条件,也要有办教育者主观上的认识条件。办教育者主观上的认识条件,反映着人类自为教育的能力和深度。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就是人类自为教育的杰出的代表。
人类自为教育对自在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教育阶段,但学校教育从其产生到以后的发展过程,同样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规律。在学校产生、发展的初期,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仍然要在人们无意识状态中自发地发展着存在着。自然经济的生产力既不可能提供发展学校教育所需的充足的经济财力,它在本质上也并不需要学校培养出来的读书人。所以,学校教育在农业时代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质阶段。但这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只能是初级发展阶段。可以说农业时代的学校教育,就是人类自为教育的童年时期。
从整个农业时代教育的存在情况来看,学校教育的规模非常狭小,形式、层次均属简单,能够被吸收到学校里去求学或接受教育的,只是社会中极少部分人。广大劳动群众,穷乡僻壤的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很少。绝大部分地域的教育仍然是和原始社会教育无多大差别的自在教育,即教育仍大面积地处于自在状态。这就是说,这个时期有了自为教育的出现,但人类对教育的自为能力仍很低。这个时期社会上零散出现的师徒传艺之类的教育形式,虽也有较强的自为性、目的性,但仍主要属于教育活动,是一种自为性的个别的教育活动。它介于自在的教育活动和自为的教育事业之间。
2.中期阶段
人类自为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和自为教育能力的迅速提高,是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结果。从18世纪中叶起,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也叫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于是,人类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真正的人类创造的时代。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二百多年的时间,是近代生产力大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人类获得了自己的第二代生产力。这个大阶段也可以细分为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等较小的阶段,但整个大阶段同样也有其共同的和基本的特征,这就是以效率高的机械工业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适应,产业结构也一改手工时代的旧观,变为以工业为主导和主体,能源基础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经过再开发的二次能源(特别是具有极大优越性的电能),整个生产力系统找到了当时最优越的劳动方式,即专业化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一言以蔽之,由于“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了“手工—体力技术体系”,实现了飞跃式技术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升级为第二代生产力,即机器生产力。于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学校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普及学校教育的实施,在这种生产力的条件下成为现实的任务。这除了生产本身要求劳动者受教育这个原因外,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证。
所有这些都说明,人类自为教育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自在和半自在教育的领域大大地缩小了,学校教育和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有了较紧密的结合。人类办学校的自觉性也空前提高了。于是,人类自为教育进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之为人类自为教育的中期阶段。
人类教育在农业和工业时代的存在,可以下图示意:
3.全面自为的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率先开始了向人类第三代生产力的过渡。由于这个阶段刚刚开始,它的许多基本特点尚未展现或尚未充分展现。因此,关于它的细小阶段的划分,关于它的本质特征,关于它的未来趋势等,人们都只能做一些肤浅的,甚至多少带有猜测性质的阐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个大阶段的第一个小阶段已经开始并且可以命名为“信息时代”。对比第二代生产力而言,这第三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以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体系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如果说第一、第二代工业革命是动力革命,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就不仅仅是动力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信息革命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了社会历史,教育是不可理解的。科学活动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着世界和教育,也引起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的深刻改变。本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认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三者统一于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人类的总体倾向起初是指向客体的,这是与人类童年时期对环境的宿命相适应的。以文艺复兴为转折,人类意识的总体倾向逐渐转向人类自身,这是与主体力量的不断增强相适应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主体意识已由“盲目”变为“自觉”,由“自在”变成“自为”,主体的地位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同时,我们还应了解,社会进化乃是循着由“不知而行”,进而“行而后知”,再进而“知而后行”的历程演进的。自然科学发达以来,人类的社会行为,已进入“知而后行”的阶段,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自为教育亦不能例外。这个以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体系为整个生产力基础的第三代生产力的出现,便把人类自为教育推进到了一个最新阶段。人类将进入一个以自为教育全面代替自在教育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自为教育的时期。正如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早年曾预料过的“未来的教育是在更高的形式上恢复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的局面,至此就真正地可以出现了。
这个阶段的教育,不仅限于对儿童和青年的一般学校教育,它已经发展到包括婴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步发展的,有目标、有计划的全民教育,将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宏观上讲,教育将成为全社会的事业,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而每个社会成员,均将终身受教育。这种光明的教育前景,对我们这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和人民来说,自然还比较遥远,不是短时期可以做到的,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已经从盲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反复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这实际上标志着全党全国人民的教育观念已开始实现了一个重大转变,整个教育事业领域正在经历着重大的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实,人的解放、教育的发展也是与这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完全相一致、相平行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