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含义,作为一般范畴,并非人类社会所独有。整个生物界都存在需要的问题。动植物要生存,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如果这种摄取活动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停止,那么这类生物就要被淘汰。这是一般意义上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条件的依赖和要求,反映人和世界的实际联系,是人活动的前提。那么,人的需要究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呢?
1.归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作为考察社会的起点。他们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这段论述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们由于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的需要,才有了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的生产活动。原来,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需要引起生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3]。总之,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定的需要,一定的需要引起一定的活动(首先是劳动),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把握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基本线索。这里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原理,即“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必须用需要来解释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及其在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说,人的历史就是需要产生、发展的历史,是否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考察社会、考察人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之一。
2.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从事各自丰富多彩而又千差万别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人的任何一种需要都可以成为动机,人们在动机的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认识世界的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人的一种需要实践。这种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满足。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满足,再产生、再满足,推动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前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人们曾经普遍地接受了如下一些观点: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继续深化下去,应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即生产与阶级斗争的动因是什么?这个动因就是个人、社会集团以及整个社会的需要。换言之,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与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动因,是人们种种活动积极性的来源。
人的需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联系,满足需要的复杂活动形成了社会的复杂现象。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起码的前提,“历史逻辑”的真正起点是“人的需要”。
需要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是一个决定因素,具有积极的性质。离开需要就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现象。每遇到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总是试图从个人的思维与意志方面来说明问题,列宁称之为主观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则说得更明确,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习惯必须改变。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已经认识到的需要(包括他所处的那个阶级、民族、国家的需要)有关。而对自身需要的正确认识,是通过思维的有限形式达成的,就是与社会现实一致的那部分思维的结果。因此,人的行为的出发点是需要,而不是思维,也不是感性活动。(www.xing528.com)
对人的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两方面说明的:一是人怎么能动,即能动的表现是什么;二是为什么能动,即能动的原因是什么。能动的表现,用行动、实践做基本的概括;能动的原因用需要、利益做基本的概括。因此,需要与行动(或利益与实践)是一对范畴,是打开社会现实与历史奥秘的一把钥匙。需要、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动因,推动人们去从事生产和一切其他活动。生产与实践等行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人如果没有需要,社会就灭亡了。需要是生命的火焰,生产与实践等人类活动为需要加柴添薪。如果不是为了生命之火永不熄灭,那么人类的一切活动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列宁指出,必须把社会现象的根源“归结为利益”。
3.体现人性、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区别。人的需要内在、必然、全面地规定着人们的活动。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它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人的本性,构成人的本质。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分别体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广义上讲,人的需要都是社会需要,“一个人的需要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5]。动物就不是这样,“不可能发生大象为老虎生产,或者一些动物为另一些动物生产的情况。例如,一窝蜜蜂实质上只是一只蜜蜂,它们都生产同一种东西”[6]。人的需要产生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就是人的本质。“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积极实现其存在的直接产物。”[7]
人的需要构成人的本质,还表现在人具有实践需要的方面。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需要,也是满足需要的过程。人们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需要。人们对认识、生产、社会、艺术创造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如果人们的实践需要及其满足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那么人的一切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将没有差别。人也不再是人,降低为动物了。
以往的学者谈论需要的问题,一般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的,需要一般均被认为是心理学范畴的内容。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曾经对人的需要做过分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按他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上升结构,其顺序为:①生理需要,即食欲、性欲之类的欲求;②安全需要;③情感和归属需要,即与他人亲近的欲望以及与他们做朋友的欲望;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他的理论来源于实际观察,综合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因而比较接近于实际,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首先强调生理需要以及对于物质的欲求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但他的需要理论并未首先着眼于对人的存在结构与基本要求的分析,也未着眼于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本质的分析与认识,更没有能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认识出发,指出人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根本的需要是什么。一句话,他考察人类的需要问题,由于只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和角度,而不是基于人类学、文化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他所解释的需要不能不说还有较大的片面性,这是不能不顺便在这里指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