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库·主观题:文章布局谋篇

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库·主观题:文章布局谋篇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论是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重点论述的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人们对文章总体印象的好坏,文章的结尾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章标题一、标题的概念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第二种是运用关键标志语和论题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库·主观题:文章布局谋篇

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除了精准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之外,细节处理好坏也是得分的关键。通常来说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处理好标题、引论、本论和结论四个部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而拙劣平淡的标题则会冲淡文章的内容。

引论的好与坏直接关系阅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阅卷者按档计分的重要依据。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保障。

本论是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重点论述的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

结尾是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的重要一环。人们对文章总体印象的好坏,文章的结尾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结尾能使文章产生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效果。

第一章 标题

一、标题的概念

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因此,应该认真推敲文章的标题。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深刻、有力量。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

教育写作中,分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直接给出题目,考生只需要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即可,不涉及拟定标题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了,接下来重点论述一下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如何进行标题的拟定。

二、拟标题的原则

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准确地阐明了写作题目的重要性,但任何一篇文章的题目都绝非信手拈来的,它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体的文章标题各具特征,考生在拟定标题时须契合文体特征。议论文的标题通常体现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论题,如《谈骨气》;记叙文的标题则是文章所要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说明文的标题一般为要说明的事物,如《鲸》。

就议论文的标题拟定而言,总的原则为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议论文的题目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之分,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这样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拟标题的具体要求

好的标题往往通俗易懂而不晦涩难解,简洁流畅而不繁冗板滞,新颖出奇而不平庸俗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具体来说就是准确、贴切;鲜明、突出;简洁、明了;形象、新颖。

四、拟标题存在的问题

1.题目偏离材料的限定;

2.题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

3.标题过长,显得松散;

4.题目与内容不符,文不对题;

5.标题的思想消极。

总的来说,标题应该是文章论题和中心论点的凝练,位于文章第一行的中间,字数在15字以内。根据文章实际需要,还可以在正标题拟定好之后,设置对正标题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副标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标点符号

知识拓展

副标题

议论文的副标题,是指加在议论文的正题旁边或下面作为补充说明。通常文章内容比较复杂,或另有写作意图,正题表达不清内容时,就在正题下加副标题。副标题以意义实在的居多,通常对相对意义虚化的主标题起补充、注释作用。例如:

满招损

——读欧阳修《伶官传序》后有感

五、作文拟标题的方法

作文拟定标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介绍保守拟题法、创新拟题法。

(一)保守拟题法

保守拟题方法一般适用于带有材料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中明显带有“观点句”或“关键词”的材料作文及写作角度特别明显的“叙事类材料”作文,通过结合文体特点和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拟定题目。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用扩展或改造后的话题作为题目(适用于带有材料的话题作文)。

第二,直接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当成题目的一部分,再用添加前后缀法、造句法扩充标题,拟出的题目通常就是文章的观点(适用于带有观点句或关键词的材料作文)。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种是直接以论点为标题。如《好教师须有仁爱之心》。

第二种是运用关键标志语和论题相结合的方法。如《谈骨气》《浅谈读书》。

第三种是运用关键词(或论题)添加前缀、后缀或造句。如《诚信的意义》。

以上的方法虽然显得有些死板,新意不强,但它绝不会偏题,更不会跑题,因为这样的拟题方法直接扣住了材料立意的核心词语,并且在题目上准确地告诉了阅卷教师,等同于把论点当作了标题。

(二)创新拟题法

创新拟题法是指在材料作文中,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话题,再围绕主旨意思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反向思维进行拟题。

1.修辞手法拟题

作文拟题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问、引用、夸张、对偶、化用、呼告。

比喻:比喻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方抽象的事物。用熟知的事物来比方陌生的事物。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诚信是金》《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父爱如山》等。

比拟: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方式。简单地说,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写;而拟物,就是将人当成物来写。

例:《“诚信”的自白》《谁来为亲情扶贫”》《我和幸福有个约定》等。

反问:在标题中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运用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往往能激起读者探求内容的欲望。此方法一般适用于时评类或漫画类材料作文。

例:《生活岂能无“正能量”?》《诚信岂可抛?》《岂以亲疏辨好恶?》等。

引用:在拟写标题时,可引用或化用一些名言、诗词、成语、流行歌曲广告语、书籍名等来增添文章的诗意、哲理。这样标题不仅新颖、独特,还让文章充满丰富的内涵。

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常回家看看》《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引用)

例:《竞争不是无情物》《道德苦旅》《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等。(化用)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例:《世界很小是个家》《一书一世界》《贪心不足蛇吞象》等。

对偶:对偶就是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词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使用对偶可使题目一目了然,且富有节奏感。

例:《积蓄正能量,疏导负能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信心是帆,意见是船》等。

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例:《让“正能量”芳香四溢》《将诚信进行到底》《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等。

2.反向思维手法拟题

反向拟题是指反弹琵琶,出其不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家都从正面入手,为何不来个反弹琵琶,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反向思考,出其不意,焕然一新。

例:《输得起的赢家》《近墨者未必黑》《有一种失败叫成功》《美丽的谎言》等。

使用反向思维手法拟题要因人因题而异,不能一看到材料的话题,就立即想出一些根本与话题不着边际的题目。

总之,考生必须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题目有多新,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了之后能明白题目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否则就很有可能被打入偏题类作文,从而得到一个很低的分数。也就是说如果考生在演草纸上拟出的标题无法与材料话题相联系,最好还是采用保险拟题法,因为这样一般不会偏题、跑题。

第二章 引论

一般议论文的总体结构都是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所谓引论就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作者应在该部分提出文章的论题、论点。

本论即运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最好能够联系实际,对自己的观点做进一步的阐释。

结论作为全文的收束部分,在一定意义上注定了文章的成败。精彩的结尾要扣题,要与首段相呼应,结论要精练有力、富有深意又发人深思。

一、引论的概念

引论就是文章的开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开头”要开得正,“题”要入得巧。所谓“正”就是不能含含糊糊、离题万里;所谓“巧”就是新颖醒目,能激起阅读兴趣。

二、议论文开头的要求

(一)要明

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三)要简

简洁是明朗的保证。开头部分篇幅不宜过长,字数在50—150字之间为佳。有的考生在写材料作文开头时,还要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啰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含义。总之,切记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三、议论文引论常见问题

(一)拐弯抹角,离题千里

拐弯抹角,离题千里指的是在引论部分,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字,但是和中心论点关系不是很大。需要阅卷人去仔细辨认,然后再去揣摩,这样做会影响分数。

(二)千篇一律,格式固定

千篇一律,格式固定是指考生学会了一种写作方法或写作技巧,无论什么论题、什么材料,都只引用这一种方式或技巧。阅卷人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看到多份格式一致、引用相同的作文,会引起倦怠的情绪。所以,各位考生在学习教育写作的过程中,要多学习几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多练习几个维度的作文,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思路。

(三)追求花样,弄巧成拙

追求花样,弄巧成拙是指有的考生为了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的优美,堆砌了一堆歌词、诗句或名人名言,却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将议论文的引论写成了记叙文或散文的开头,结果适得其反。

知识拓展

题记

在议论文的引论之前,可以呈现一段题记。题记一般语言优美,要么提示论点,要么富有哲理,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才情。题记,有先入为主的功效。它是一种靓丽文章、使文章思路清晰的好方式。

但运用题记时需谨慎。一是在书写题记时,字数不要过多,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二是题记也要紧扣中心论点进行书写,切不可写成华丽又不相干的文字;三是题记的内容质量应与文章的整体水平相当,以免给阅卷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分数。

四、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文无定法心中有法,合理运用有的放矢,巧设开头增色三分,亮明观点决不含糊。议论文的开头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破题阐释和运用修辞。其中,破题阐释又分为直接阐释和对比阐释;运用修辞包括引用、设问、比喻和排比。

(一)破题阐释

所谓破题阐释,即释题入篇,就是在文章开头,将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解释一下,从而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通常有两种方式,阐释破题和对比破题。

1.阐释破题

阐释破题即对话题中心词进行说文解字。阐释破题法包括三步:第一步,解释词语,判断定义;第二步,说明特征及意义;第三步,提出论点。

【例1】常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解释词语,判断定义)岁岁年年,它们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铅华洗抹,显得睿智、深刻,富有指导意义。(说明特征)然而,纵然常识与我们同行,随着时间的检验,我们却渐渐发觉:常识不是真理。(提出论点)

【例2】诚信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诚指的是真实、实在,也就是做人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信指的是信义信用,也就是做事要信守承诺,一诺千金。(解释词语,判断定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普遍认同,热情讴歌。(表明意义)可是,是什么赋予了诚信这样的魅力,让诚信超越时空的界限,一再成为热议的话题?

诚信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因无信则衰。”(提出论点)

知识小结

阐释破题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说文解字+提出论点。

思维程序:阐释思维(可以对话题概念进行定义、特征说明、名词诠释、划分举例等)。

语言范式:××(话题)是……不是……或××(话题)包括……又包括……比如……。

2.对比破题法

对比破题法是通过提出证明观点的正反例子,无需分析,观点自然呈现。

【例1】有的人把骄傲写在脸上,挂在嘴边。他们气焰嚣张,目中无人,以己为尊。这是小骄傲,低境界的骄傲。有的人把骄傲放在心里,融入体内。他们狂傲不羁,潇洒率性,却又谦卑平和,海纳百川。这是大骄傲,高境界的骄傲。

【例2】诚信,乃一人立身之根本,道德之基础。有了诚信你将事业有成,缺了诚信则会寸步难行。商鞅立木南门而获变法成功,曾子以杀猪教子故得教育有成;而放牛娃满口谎言最终自食恶果,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痛失大好河山。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不诚信,无以立。

知识小结

对比破题法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对比冲突+论点呈现。

思维程序:辩证思维(设置现象或观点的对比,曲直立判,观点鲜明)。

语言范式:××(话题现象)有的人……有的人……我……。

(二)运用修辞

1.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1)名言引入,令人注目

这种方法指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以此引出文章的论点。

名言警句凝练、平易、深刻、精辟,蕴含哲理,说服力也强。这里的名言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句等。

【例】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

(2)事例引入,增添趣味

该方法指在议论文的开头先叙述一个故事,然后由这件事引起议论,从而就事说理,使文章富有趣味性和说服力。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偏差的言行,再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否定,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例】《发现自己》

歌德年轻的时候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

(3)讲故事,引入主题

【例】曾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对画家说,当藤蔓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我便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画家画了一片绿叶在藤上,暴风雨过后,画家去世了,病人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画家,用他的画笔向病人传递了求生的意志,也传递了他生命的火花。

知识小结

引用破题法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引材+分析+观点。

2.设问

运用设问能起到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的目的,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若用设问法拟定文章的标题,能够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的目的;若将设问句置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能够起到引起下文和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若将设问句置于本论部分,则有助于增加论证的深入性。总之,巧妙地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为文章增色。

设问法具体包括:一问一答、几问一答、连续问答和问而不答几种。

(1)一问一答

【例】太行、王屋,冀州之南,河阳北,方七百里,高万仞。如果没有帝感其诚,如果没有夸娥氏二子,愚公真的会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么?答案是:会。因为,在愚公的身上有一种永恒的力量叫坚持。

(2)几问一答

【例】谁的生命中不曾有过大风大浪?谁的生命中不曾经历过暴风骤雨?要获得圆满的成功,就要劈波斩浪,就要直面暴风骤雨的洗礼。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盏理想的灯盏照耀前程,有一柄写有永不放弃的雨伞伴我们一路同行。

(3)连续问答

【例】如果你是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声名显赫的总统,还有一个是默默无为的农民,在你眼里,他们一样吗?她会回答你:“一样。”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另一个是平淡无奇的后进生,在你眼里,他们一样吗?一位出色的教师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一样。”

(4)问而不答

【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知识小结

设问破题法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设置问题+提出论点。

思维程序:因果思维。

设问之方法提炼:

(1)一问一答;

(2)几问一答;

(3)连续问答;

(4)问而不答。

注意事项:所问问题一定要与观点(话题)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回答问题时引到观点上;有疑而问才是问,问题要设置得有价值,否则有累赘之嫌。

3.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句式包括:……是……(如/像);假如……是……;不要……,要……;如果说……是……,那么……。

【例1】希望是荒芜沙漠上的一眼泉水,让你在干渴中获得新生。

【例2】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雨海风中奋勇搏击。

【例3】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

【例4】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人生需要爱心。

知识小结

比喻破题法基本思路

比喻之方法提炼:“三看一比”。

一看有没有本体;

二看有没有喻体;

三看有没有比喻词;

一比就是比本质。

4.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气势。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排比句可以灵活的和判断句、设问句、假设句、条件句、诗文名句、名人事例等进行组合使用。

【例1】荆棘鸟用荆棘刺破自己的瞬间,造就了一种永恒——无比动听的歌声,一种永恒的美;飞蛾扑向火光燃烧自己的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对光明的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流星划过天空的那一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不屈于黑暗的行为,一种永恒的气概……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瞬间可以造就永恒。

【例2】苍鹰的理想是翱翔于广阔无边的天空;鱼儿的理想是游荡在烟波浩渺的大海;花儿的理想是绽放在和煦温暖的春天。正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所以在最后它们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个人也都应该如此,拥有自己的理想。

知识小结

排比破题法基本思路

排比之方法提炼:排比+一切。

排比+各种句式(判断、设问、反问、条件、假设);

排比+比喻;

排比+诗文、名句;

排比+名人事例。

第三章 本论

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论证观点的主要部分,也是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水平的重要部分。要想写好本论,考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框架、设置分论点、合理运用论证方法、恰当使用论据等。

一、确立框架

立好框架,赢得全局。立好总体框架是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因时间仓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为依托,迅速立好框架,才能写出与试题要求吻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高分。立好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三论”(即“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

文章的结构着重解决了如何“言之有序”的问题。议论文写作中构建好了文章的结构,自然就会条理清晰,观点突出。常见的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

(一)并列式

并列式又称并列分论、排列论证。它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并列式结构的主要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文的思路。

在运用并列式布局时有两种方法:分论点并列和论据并列。

结构示意图:

(二)层进式

层进式即在本论部分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关系安排层次,合理布局。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反映了考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阅卷者随着考生的思路步步深入,尽得“风光之盛”。

在运用层进式布局时有两种方法:

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种情况下,要求考生在本论部分从下定义、探原因、谈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2.微观—中观—宏观。考生在运用微观、中观、宏观的结构布局时,可以运用主体分析的方法,从个人、家庭、社会,个人、家族、民族,自己、他人、国家等角度分解分论点。

结构示意图:

(三)对照式

有些论题或论点的阐述和论证,需要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这种布局方式叫作对照式。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做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从而泾渭分明,论点突出,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在具体操作时有两种方法:正反对比,可以是正反观点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对比。相关比较,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以是利弊、得失的比较。

结构示意图:

二、设置分论点

合理设置分论点决定着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分论点提炼得到位,议论文才会有说服力。

(一)分论点的概念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可以分解出2—4个分论点,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一步论证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二)分论点的设置要求

1.外在要求

第一,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有时也会放在每一段的末尾。

第二,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2个分论点,最好有3—4个。

第三,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20字内。

第四,分论点句子的结构尽量一致,形式上整齐划一、有表现力。

此外,有了分论点也不等于就有了说服力,考生还应该学会对分论点进行分析论述。每个分论点的论述要合理适度,分论点的展开不能漫无边际。

2.内在要求

第一,分而有理——“扣得住”。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从不同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分论点的设置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第二,分而有度——“分得开”。所列的几个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

第三,分而有美——“排得顺”。所列的几个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3.分论点提炼的方法

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首先,要弄清写作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来界定中心论点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偷换论点、转移论题的关键。其次,要懂得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的过程,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1)并列式分解(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并列组合,有条有理。引论(开头)所提出的论题或论点能否分析得透彻,是不是令人心悦诚服,往往在于本论部分(主体)的论证布局是否严谨有序。并列组合方式是使文章有序的手段之一,这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若干论据的结构布局,简称并列式。在论证时,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是分别从几个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并列式结构的主要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文的思路。在运用并列式布局时有两种方法:理由并列,主要指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并列。例证并列,就是从不同角度列举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例,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

通常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影响(会怎样)四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四个部分面面俱到进行阐述,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是什么:采用概念分析法。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从内涵角度分解分论点即从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分解。如话题“诚信”可以按如下方式分解:①诚信就是实事求是;②诚信就是信守承诺。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解:列举对象的种类、补充主语、补充宾语和补充修饰语。

列举对象的种类,是指对于要论述话题中对象的种类进行分类。比如,以“珍惜拥有”为话题设置三个分论点。可以针对“拥有”的对象进行分类,设置分论点。具体分解为:①珍惜拥有的亲情。②珍惜拥有的友情。③珍惜拥有的爱情。

补充主语,是指对于要论述话题中的对象赋予主体。比如,以“慎独”为话题,设置三个分论点。可以对“慎独”赋予主体,进行分论点设置。具体分解为:①君子若慎其独,则显其德也。②商人若慎其独,则益于民也。③黎民若慎其独,则享太平也。

补充宾语,是指补充要论述话题中动词后的对象。比如,以“赏识”为话题设置三个分论点。可以通过补充赏识的对象这种方式设置分论点。具体分解为:①赏识超越你的人,因为他提高你的目标。②赏识反对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③赏识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你的双腿。

补充修饰语,是指对于要论述的对象,进行一些修饰,主要表现为补充定语和状语。比如,以“微笑”为话题,进行分论点分解。可以分解为:①在交往中微笑,传递内心的友善。②在困境中微笑,握紧成功的信念。③在屈辱中微笑,挺直不倒的灵魂。再比如,以“关注你身边的人”为话题,进行分论点分解。可以分解为:①学会关注生活中平凡的人,看他们淡泊宁静的处事态度。②学会关注生活中贫穷的人,看他们为维护尊严而坚挺的傲骨。③学会关注生活中成功的人,看他们为理想而拼搏洒下的汗水。

为什么: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激发斗志。②贫困可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摆脱困境。③贫困可增长人的能力,改变命运。

怎么办:途径分析法

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分论点可以分解为: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清逸之气。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知识拓展

并列式分论点设置可参考维度

对于并列式分论点设置,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时间阶段、适用主体、作用意义、方法途径、空间场合、因果关系。

(2)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按议论步骤递进:通常情况下议论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对某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也可以三个方面作整体分析。

【例1】以“人生的加减法”为例,采用递进式结构就可以这样分解: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是什么)②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为什么)③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怎么做)

【例2】以“谈风度”为例,采用递进式结构就可以这样分解: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做)

按论点内涵递进:在递进式结构的分论点分解中,除了考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步骤以外,还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进行分解,比如个人、企业、国家;个人、家庭、社会;个人、家族、民族等。也可以依据论点内涵本身关系,即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设置分论点,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例1】以“梦想”为例,采用递进式结构分解可以这样分解:①梦想是个体成长的基石。②梦想是国家昌盛的源泉。③梦想是民族腾飞的翅膀。

【例2】以“诚信”为例,采用递进式结构分解可以这样分解:①人无信不立。②业无信不兴。③国无信则衰。

(3)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也可以是分论点内部的辩证分析。(www.xing528.com)

【例】《适时放弃》

中心论点:不要一味地坚持,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分论点1:适时放弃,懂得取舍,也会取得成功。

分论点2:错误坚持,固执己见,难免遭遇失败。

结论:适时放弃是聪明的退让,适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知识拓展

正反对立,辩证分析维度

对于对照式的分论点设置,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生活中的对立面,如是与非、多与少;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对立方面,如正与反、动与静;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事物和自己时,相对立的两种思维和态度,如功与过、荣与辱等。

三、论证方法

(一)论证的概念

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论点需要解决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二)论证的要求

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有效、足够、适当。论证方法不必新颖出奇,能有效证明观点完成任务即可;不要以多为胜,足够反映问题、说明观点即可;不求惊人,把论证所需的各项要素安排妥帖,在稳妥的基础上力求新颖和突破。

(三)论证的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的作文篇幅短,要求论证要精,方法要简明实用。考生要根据题意和作答要求,以及论证对象、作答者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等内容来决定作答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议论文常用而有效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举例论证就是事实论证,即摆出事实,对事实加以分析、推理、归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事实胜于雄辩,摆出有力的事实自然可以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论点,或者有力地批驳别人的观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举例论证在议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

(1)举例论证的环节

使用举例论证的关键是把握选例、用例(引例、叙例、议例)两个环节,并且掌握用例艺术。

①选例,要选得“对”。确保选对需要把握充分、可靠、典型、新颖的原则。

充分:论据要能证明论点。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可靠:论据要真实。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典型:事例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新颖: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②用例,要用得“好”。用得好是指精炼、得当、变通、分析到位。

精炼:叙例要精练。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

得当:叙例有详略。议论文重在议论分析,论据是为议论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篇以举例论证为主的议论文,一般要用到三至五则事例作论据,所以,在选用事例时,事例的叙述不能喧宾夺主。

变通:多角度叙例。对同一论据要从不同角度审视,依据论点选论据,自圆其说即可。对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避免给人以堆砌事例、以例代证的印象。在论述时,如果很多事例都在一个平面、一个角度上,难以全面阐述中心论点。这时,要注意事例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选用和分析。

分析到位: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明确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2)举例论证的方式

举例论证的方式有很多种,从举例的数量来看,可以采取一例单证、双例对比和多例归一的方式;从举例的概括程度来看,可以采取具体举例和概括举例的方式。

使用举例论证可以采用的模式为:分论点+具体事例+分析/评论+回扣分论点。

【例1】一例单证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张通行证。拥有它,我们就能更好地与人交往;失去它,我们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西汉时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说的是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行侠仗义、信守承诺,因而受人尊敬,结交了许多朋友。后来,在他身处险境之时,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救季布于危难之中。季布以诚信待人,方得他人舍命相救。可见,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必需品,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例2】双例对比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代名词,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张名片,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西汉时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说的是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行侠仗义、信守承诺,因而受人尊敬,结交了许多朋友。后来,在他身处险境之时,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救季布于危难之中。生活中,有像季布这样诚实守信的人,当然也有不讲诚信,满口谎言的人。可曾记得,《狼来了》故事中的放牛娃欺骗他人取乐,最终他的羊葬身狼口?得道者多助,季布一诺千金,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失道者寡助,放牛娃满口谎言,终致其自食恶果。由此可见,诚可以立身。

【例3】多例归一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代名词,也是个人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季布一诺千金所以流芳百世;商鞅立木南门而获变法成功;曾子以杀猪教子故得教育有成;宋庆龄言而有信而深受爱戴。古往今来人们都重视诚信,追求诚信,皆因诚信是立身、谋业之根本。

【例4】具体举例

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好奇心都是人们探索科学奥秘与寻找生命意义的原动力。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亨利·法布尔从小对螳螂、蜻蜓、蚂蚁等昆虫感兴趣,尽管生活贫困,但他穷其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着昆虫的世界,真实地记录着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最终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著作,成为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

【例5】概括举例

不仅法布尔,其他的科学家也正是由于一颗永不泯灭的好奇心,才探索出宇宙的奥秘。牛顿如果没有对一只苹果落地的好奇,怎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对光线运行的好奇,怎么能提出相对论?霍金如果没有对宇宙黑洞的好奇,怎么能写出《时间简史》?

知识拓展

分析事例的方法

1.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也叫“探因分析法”,即分析事物的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使用技巧: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主要步骤:

(1)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

(2)引述事例;

(3)追根求因(为什么……呢?之所以……是因为……);

(4)得出结论。

【例】遭遇坎坷时,需要心安。李白被贬回乡,却豪放不减,安心享受难得的自由。所以,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与大气。苏轼流放海南,却悠然依旧,安心享受难得的悠闲,所以,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在。李白、苏轼仕途失意,但内心却并不为之所动,而是依然心安自在,快乐满怀,所以,成就了他们驰骋诗坛,流芳千古的伟业。心安者,成万事。

2.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也叫“反向假设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

使用技巧:

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倘若”“试想”

主要步骤:

(1)列举事例;

(2)反面假设(试想,若<如果>无……);

(3)结果展示;

(4)正面强调(推断事例符合中心论点)。

【例】如果伍子胥当年选择忘却那些痛苦、仇恨,忘却心中的复仇梦,也许他的痛苦和仇恨就不会在一次次的挣扎中放任,以至于无法自拔。选择忘却,忘却生命中难以忍受的痛,为自己的心灵减负,人生的包袱已经太重,何必再带上满腔怨愤上路?忘却不是逃避,忘却不是大意,忘却只是消除痛苦的一种方式,一种从容淡定的心境,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3.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叫比较分析法。用与所述事例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

使用技巧:

主要步骤:

(1)列举正面事例;

(2)列举反面事例;

(3)进行例后分析;

(4)总结观点。

【例】我想,最初听到牛顿这一声疑问的人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荒诞可笑,“苹果当然是落到地上,有谁见过苹果往天上掉呢?”庸人的悲哀就在于:他们往往凭着经验做事,只机械地用眼睛来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表面认识;而伟人,却总是带着一个问号来洞察这个世界。牛顿的好奇心,促就了他在近代物理学上的领军地位,如今还有谁嘲笑他的“苹果”吗?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也叫引用论证,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使文章更具权威性、说服力。

(1)道理论证的要求

道理论证在使用中要注意四点。一是引用的理论资料必须精粹,必须准确无误。这里所说的“精粹”,就是指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庞杂、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所说的“准确无误”,是指内容与原文吻合,准确可靠。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二是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这就是说,所引名言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引”一定要引最关键、最能证明主旨的句子,切忌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管有用没用全部引用出来。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三是引用的方式应富于变化,引言应具有权威性。引用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二者应相互变通,灵活运用。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同时,在作文中为证明观点,不宜引用我同学怎么说,或父母怎么说,或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等,因为这种论据权威性不强。四是引证要做到“引而有证”“引而有析”。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事理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事理论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考生往往对“证”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只是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依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析,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2)道理论证的方式

诠释引证法,即通过对引文的诠释分析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归纳引证法,即从不同角度引用归纳,证明论点。

反向引证法,即从反面引用,间接证明论点。

使用道理论证可以采用的模式为:分论点+引用+分析+结论。

【例1】诠释引证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代名词,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张名片,更是个人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们渴望拥有诚信,但在生活中却总有人轻视诚信、甚至丢掉诚信,而一旦丧失诚信,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再也回不到原点。富兰克林曾说:“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却永难挽回。”这告诉我们,建立诚信很难,而失去诚信只在一瞬,若失去诚信则难以挽回,只能默默承受失信的苦果。就如放牛娃满口谎言,一再戏弄村民,等到狼真到来的那一刻,再也不能取得人们信任,最终自食恶果。所以,做人当以诚信立身,莫当失信之徒。

【例2】归纳引证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拥有诚信我们能沿着它抵达对方的心灵,而失掉诚信我们将寸步难行。程颐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试想,若没有当年季布一诺千金,怎能换来他人舍命相救。所以,与人交往必得以诚信相待,率先架起诚信的桥梁。富兰克林说:“失足,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却永远难挽回。”这说明我们不仅要构筑诚信这座桥梁,更要长久地保持和维护它,否则诚信之桥一旦坍塌,将难以重建。就像满口谎言的放牛娃和以戏弄臣民取乐的周幽王,他们都亲手摧毁了诚信之桥,最终也只落得惨淡收场。由此可见,做人当以诚信立身。

【例3】反向引证

常言道:“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可以让人忘掉一切。”这是我们对痛苦的自我解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并非真理。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些事情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3.对比论证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如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所谓纵比,是从同一事物前后状况的对比中得出结论,也可以说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它是揭示事物历史与现实变化的有效方法。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相互对比中得出结论,它是揭露事物之间矛盾的好方法。

(1)对比论证的要求

寻找对比冲突,正面详细阐述,反面简略叙述。

(2)对比论证的方式

事例对比(单例、多例)、观点对比、现象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横纵对比。

【例1】事例对比(单例)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代名词,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张名片,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西汉时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说的是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行侠仗义、信守承诺,因而受人尊敬,结交了许多朋友。后来,在他身处险境之时,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救季布于危难之中。生活中,有像季布这样诚实守信的人,当然也有不讲诚信,满口谎言的人。可曾记得,《狼来了》故事中的放牛娃欺骗他人取乐,最终他的羊葬身狼口?得道者多助,季布一诺千金,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失道者寡助,放牛娃满口谎言,终致其自食恶果。由此可见,诚可以立身。

【例2】事例对比(多例)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论“从谏如流”》)

【例3】观点对比

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会快乐。可是,孟子也曾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是安于现状危险多多。所以我们不能老想着自己拥有什么,而要想着自己没有什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生活的大洋里激流勇进,勇攀高峰,在不断的追寻中体味到人生的乐趣。

【例4】现象对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例5】横向对比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必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被痛苦不断折磨,倒不如以包容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封王后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例6】纵向对比

欧阳修《伶官传序》,将唐庄宗的攻取天下的“盛”与失去天下的“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得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历史教训。

【例7】横纵对比

明代的张溥,小时候很笨,别人很快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尽管如此,他也并不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至少要抄录七遍,经过长期的积累,终于变得文思敏捷,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由父亲带着四处作诗炫耀,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结局是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观之,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推理能够深入浅出,道理说得明白、透彻,使读者容易接受。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二是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三是联合分析及例证。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分析及例证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的使用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证明了……观点。

【例】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苦难是蹲在成功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的越急,它便追你越紧。苦难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魂在苦难中涅槃,就会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四、论据使用

(一)论据的概念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选得充分。

(二)论据选用原则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

2.论据要真实。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能胡编乱造。

3.论据要典型。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4.论据要新颖。时代感强,有针对性。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说明论据新颖的意义: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三)论据的种类

论据有两种基本形式: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1.理论论据

(1)理论论据的类型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例1】理论论据——名人名言、成语、谚语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人无信不立。——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例2】理论论据——经典理论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提示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学生要有信心,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赞扬,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2)理论论据运用注意事项

①选择紧扣中心、准确、符合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论据。

②和事实论据结合使用。

③引用简洁,不要堆砌。

2.事实论据

(1)事实论据的类型

事实论据指用具体的、可靠的事实,或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或实践经验和统计数字,或从图画、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

【例】“诚信”事实论据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宋庆龄有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但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季布为人行侠仗义、信守承诺,因而受人尊敬,结交了许多朋友。后来,在他身处险境之时,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救季布于危难之中。

(2)事实论据使用注意事项

①辨别主旨,保持一致。

对掌握的事例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要旨的细微差异。根据论证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取舍,使点据一致。

②事例高度概括,不宜细说。

【题目示例】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反例】1948年,国民党的法币一天天贬值,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和广大人民一样生活难以为继。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爱国的教授们发表公开声明,断然拒绝美国施舍的一切物资,不买美援平价粮。那时,朱自清胃疾已重,形销骨立,加上子女多,实乃贫病交加。但他最后毫不迟疑地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了名。在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告诉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正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名师点拨】上述两则示例均采用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来举例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但是很明显在反例中,大段文字叙述故事经过而忽视阐释观点和分析论证,难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反观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引用事例精准、语言简洁、论证充分。

③事例和论点的有机结合。

事例宜叙议结合不宜只堆砌例子,在实际考试中,很多考生都是先讲述事例,然后直接得出结论,缺乏分析说理的具体过程,导致论点和论据缺乏有机结合,使得论述无力。

【题目示例】论点:知识就是力量

【反例】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修改】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钱学森之所以得到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他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的命运。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名师点拨】反例犯了由例子直接得出结论的毛病,由于文段中缺乏对事例的分析,导致读者无法将事例与结论联系起来,缺少共鸣。

④事例宜多维组合。

坚持正反对比、古今相通、中外搭配、雅俗共赏、事理结合、详略交错的原则。

(四)论据使用方法

五句法

1.观点句(分论点)。

2.阐释句:对观点进行分析。

3.材料句:举例,可以是单一例子也可以是多例组合。

4.分析句:引用事例后具体分析。

5.结论句:回扣分论点。

【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五)论据积累

1.论据来源

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文章)。

二是取自人文领域,从教材、教育、文学名著、历史中选取理论、事实材料。

三是从最近看到的电视、听到的新闻中找材料。

2.积累方法

(1)教育理论: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现代学生观;现代学习方式;现代教师观;现代教学观;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现代评价观;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罗森塔尔效应;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

(2)教育热点:校园安全;校园贷;辅导班热;减负越减越重;游戏成瘾;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等。

(3)教育主题:详见本模块第四部分——增补拾遗。

此外,素材的使用也可以一材多用。

【例】柴田丰晚年写诗

日本高龄女诗人柴田丰,92岁开始写诗,98岁的时候出版了她的处女作诗集《人生别气馁》,销量突破了100万册。

1992年,柴田丰的丈夫去世,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柴田丰一直独居。柴田丰年轻时喜欢阅读,五六十岁时开始喜欢上日本舞。后来,柴田丰扭了腰,无法跳舞了。儿子看到老母亲心情郁闷,便劝她写点文字打发时间,而她年轻时恰好喜欢诗歌,就开始写诗并给报社投稿。结果她的诗歌被报纸刊登出来后,反响热烈。

柴田丰在她的诗集里说,她每写一首小诗,都自己大声朗读、修改,再朗读、再修改,因此要花上差不多一星期才能完成一首诗。柴田丰以催人奋进的“人生救援歌”,给日本人的心灵补充了能量。

她在《人生别气馁》中写道:“喂,说什么不幸/有什么好叹气的呢/阳光和微风/从不曾有过偏心/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做梦。”

【素材运用角度】支点、用心做事、努力的时机、心存梦想、挫折也是机遇等。

【论点一:为生活找一个支点】

空虚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陷入空虛的人们,像是在流沙中挣扎,稍有闪失就会万劫不复。只有找到一个牢固的支点,才能绝处逢生。日本有位92岁的老太太柴田丰,因为扭伤了腰,不能继续坚持跳舞的爱好,生活陷入空虚。好在儿子帮她找到了一个支点,让她重拾笔墨写起了小诗,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她的处女作诗集销量突破100万册,远远超过了专业的诗人。这个支点让柴田丰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论点二:用心做事是成功秘诀】

有时候,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不是做事者的能力,而是其态度。用心做事,再难也能成功;不用心,再简单也不一定能做成。日本有一位老太太,92岁高龄开始写诗,98岁出版诗集,销售量一举突破100万册,远超专业诗人。是什么成就了她的辉煌?她在自己的诗集里说,她的每一首短诗,都要花上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每一首诗她都要大声朗读、修改,再朗读、再修改。也就是说,她是在用心写诗,而不是堆砌辞藻或者卖弄技巧,这就是她成功的秘诀。

【论点三: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总有人哀叹,我想努力,可是现在已经太晚了。真的如此吗?日本有位老太太从92岁开始写诗,98岁出版了个人诗集《人生别气馁》,如今已经卖出了超过100万册,远远超过一些专业的诗人。92岁,可以说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可是她没有停止努力,才让自己的桑榆岁月,散发出异样的光彩。她的故事告诉大家: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第四章 结论

一、概念及作用

议论文的结论就是把本论部分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并对引论进行重申和深化。议论文的结论处于结尾部分,是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的重要一环,好的结尾能使文章产生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效果。

二、结论的要求

1.突出中心思想;

2.做到首尾呼应;

3.语言要干脆有力,避免冗余;

4.要防止草率收兵,不了了之;

5.防止画蛇添足。

三、结论的方式

结论的方式包括首尾呼应式、结尾点题式、运用类比式、号召劝诫式、排比议论式、引用名言式和直抒胸臆式。

(一)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首尾呼应包括:重复照应、因果照应、问答照应。

首尾照应的类型:

1.重复照应:结尾再次重复开头内容。

2.因果照应:开头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结尾点明事情的结果或原因。

3.问答照应:开头设问,结尾作简要概括的回答。

【例】《自嘲》

开头:自嘲,大致意思是自己开自己的玩笑。不过要真探讨起来,这样解释就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自嘲是一种生活哲学。

结尾:究竟是自嘲让苏格拉底成了哲学家,还是哲学家让他学会了自嘲,弄不清楚。但自嘲确实是一种生活哲学。

(二)结尾点题式

结尾点题,就是用扼要的话把文章标题的意思解释出来。结尾点题即在文章结尾阐释标题以呼应前文。

【例】《重视常识》

开头:常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最简单不过的知识。然而,真正重视常识,把常识放心上,付诸行动,运用于生活的,又有多少人呢?

结尾:把常识放在心上,付诸行动,人生那些不必要的障碍便自然减少。重视常识,是安康人生的重要保障。

(三)运用类比式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例】《公正》

大海汹涌澎湃,波翻浪卷,源于点点浪花;草原广袤无垠,绿遍天涯,源于根根小草;夜空辉煌灿烂,熠熠生辉,源于颗颗星辰。让自己成为一滴水珠,一根小草,一颗流星吧,在追求社会正义的大合唱中,唱出公正的最美丽的声音。

(四)号召劝诫式

号召劝诫式,就是在文章结尾告诉大家如何做。

【例】《地球在呻吟》

人类啊!醒悟吧!别再破坏大自然,还母亲一个美丽的容颜,还同根生的兄妹,安然生存的一个家园。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让母亲痛苦的呻吟变成欢愉的微笑,让母亲的肌肤更细腻,脸上绽放欢快的笑容。

(五)排比议论式

【例】《挫折与成功》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遗憾悲婉里才有肝肠寸断的凄凉;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六)引用名言式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除名言以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可见,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之家各个相同,不幸之家各有各的不幸”也不必完全奉为真理。关于幸福的答案,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七)直抒胸臆式

直抒胸臆即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选择真善美》

选择真,我们拥抱蓝天;选择善,我们渴望丝雨;选择美,我们呼喊大千世界!心灵包容了真善美三色,我们就能更加快速地奔向七色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