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绝非局限于中医学之范畴。纵观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之悠久历史,不论其实践与理论,追根溯源同样起源于中医经络学。龙奉武先生在所撰编的“放松歌”中要求:“任督冲带两为桥,气运全身找感觉”以及“从医入道,道以医显”“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等。这些练功习武之要诀和指导理论,将中医经络学和中华武术,无形之中都十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因此,要修炼好“心悟锤”务必首先学懂学透中医经络学。
“心悟锤”根之于心,即在于练拳站桩时力求专心,惟有专心、专意才是修炼功夫之根本,也因此有了顺随专一之良好开端。如果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就完全违背了龙奉武先生所主张的“以心行气要顺随,静在放松专一中”之古训,专心专意乃潜心诚意也。武圣祖张三丰云:“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静,则天理常存。”因此心为一身之主,正意沉心,意诚心正,故专心专意是习拳练功之内部环境,而练功场地的清静则是操练功夫之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之清静舒适、心旷神怡即有益于内部环境之顺随安舒,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只有内部环境之畅舒安逸,才能获取实实在在之专一清修之效果。
为了达到内守专一之境界,操练拳脚前务必专心站桩吐纳数分钟,用以调理肌肤、筋骨、意念、呼吸,等等,以至全神贯注,从而促进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在放松之课题上,历代武林尊师均力求不但全身要放松,而且务必“松净”。何谓“松净”?龙奉武先生云:“肌肉松兮,筋骨松,意气松兮,实为君。”由此可见松净之妙谛,并非局限在肌肉之松弛,而且乃至毛发、筋骨、意念、呼吸,等等,均务必全部处于放松之状态,这才是“松净”之开端。要做到着实之松净,必须有条件之“松”。何谓有条件之“松”?即松而不坠也。龙奉武先生倡导:“松中之紧是真紧,紧中之松是真松。”实践证明,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下,稍用意将脊椎两端上拔、下沉,同时稍用意肩沉肘坠(成意念牵引之势态),人体处于既放松而又稍绷一丁点之状态(用意而非用力),此时体内之炁感,即有立竿见影之充盈效果,故此也印证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性命双修之道法,既古老又科学之哲学思想。因为人体生活于天地之间,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秀,具足其刚阳之正气,顺应其导引之道法,从而至大、小宇宙交融于一体,以至资助人体接纳天地之灵气,入丹田而通经脉,终至精、炁、神鼓荡充实而健脏腑,强筋骨。千百年来华夏医武文化之精髓告诉世人,正确地持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法则,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功夫即水到渠成。圣祖张三丰云:“道法旁门有万千,不知火候总徒然,先穷妙理将真悟,后拜名师把诀传,欲使三家精意合,只凭一点道心坚,朝朝锻炼精神炁,结就真神上九天。”(www.xing528.com)
“心悟锤”根之于心,只因“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张景岳注)故此,养心方能定性,心性相接,神炁相交不但为内修亦为外练筑实了根基,而外练则是在内修之扎实基础上,顺随内炁之引导,并以腰胯为主导,及各肢体关节之间高度协调统一所产生的整体之功力。所以,衡量习武者功夫之深浅,主要视其身躯和诸关节,以及拳脚所击发之劲力是否形成为整劲。何谓整劲?即无形之精神和有形之肢体的充分协调,以及高度之统一方能形成整劲。无形之精神实乃为体内以精气神为基础之能量流,只有内丹之能量与肢体之充分协调统一,方能形成超常之爆发劲,这就是武林中之行活——“整劲”。如“心悟锤”中之左炮拳,当左拳击出前,左脚在前,右脚于后,全身放松,炁归丹田,炁意促使尾闾下沉,泥丸宫上引,成虚灵顶颈之势,丹田之炁发出之瞬间,右足跟即刻蹬地,顺随着右足跟与地面之反作用力,内丹之炁即传导至右环跳位,并促使内炁之能量与反作用力之统一,同时传导至腰胯、脊柱、左臂而直达左拳面,其意动势随,节节贯穿,意到炁到,炁到劲到,势随神移,右拳如离弦之箭,一气呵成。故拳谚云:“整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内丹炁,次紧顶头悬,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漂浮亦不难。”
“心悟锤”集多家所长而内修外练,究其根本,即遵循修真悟道之法理,因此,故务求:悟出真心,悟出道心,悟出真理,以至能悟道益宏,万法归一而随心所欲,即水到渠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