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业务模拟试卷六》

《广播电视业务模拟试卷六》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自由式导语B.直接导语C.延缓式导语D.第三代导语5.对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接近性B.重要性C.显著性D.趣味性8.以下对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性B.议论性C.形象性D.客观性20.以下对电视述评的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广播电视业务模拟试卷六》

1.笔试题满分为100分。

2.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4.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闻业最基本的准则是( )。

A.真实性 B.客观性

C.显著性 D.趣味性

2.深入采访的主要标志是( )。

A.深入基层群众,“蹲点”调查

B.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既要“身入”,又要“心入”

D.挖掘深度报道的所需材料

3.关于电视消息标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消息标题以虚题为主

B.电视消息标题多为单一结构

C.电视消息标题要高度概括

D.电视消息标题要新颖独到

4.要求在消息第一段交代新闻核心要素的导语称为( )。

A.自由式导语 B.直接导语

C.延缓式导语 D.第三代导语

5.对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

B.双线交织安排结构,丰富报道内容

C.讲究顺应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

D.在逻辑过渡上顺乎思路

6.编辑修改稿件要尊重原稿风格,即要尽量保持原作者的( )。

A.表达事物的方式

B.思想倾向

C.语言个性

D.处理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特色

7.新闻标题马英九卸任,步出领导人办公室》,突出了新闻价值中的( )。

A.接近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趣味性

8.以下对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报道应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备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

B.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应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向受众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C.可恰当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和联系,引起受众的思考

D.需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用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9.以下对现场新闻采录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有伴随事物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声音中,往往说话声、环境声混杂,对于这类音响一般只能力求主体音响基本清晰

B.尽量捕捉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个性的音响

C.记者通过选择和控制采访对象和时间,尽最大努力防止和消除来自周围环境的噪音

D.采录时要力求采访的客观真实原则,新闻记者不能调配和控制采访节奏

10.以下对摄像采访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对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可以先作文字采访,再作摄像,意在摄先

B.对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只能采取摄像文字同步的采访方式,事后无法补充采访

C.对先进人物事迹的采访,可以先构思拍摄方案,甚至可以先撰写好报道词然后再去拍摄

D.对追捕罪犯的新闻采访,可先拍摄现场,后作文字采访

11.分析性消息在整个新闻报道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其特点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它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

B.它只能从生活角度关注新闻,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C.它可以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

D.它可以为受众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12.以下选项中,应尽量减少( )对广播电视节目编排的影响。

A.媒介自身的传播理念

B.栏目定位

C.对受众收听收视心理的把握

D.记者编辑的偏好

13.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为了增加情节吸引力,可适当虚构想象

B.情节应进行适当提炼,展示冲突

C.情节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的

D.情节可以是叙述性的,也可以是描写性的

14.以下对人物语言特写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所起的作用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出现,增强真实性

B.恰当引用人物原话,可表达记者想表达又不方便表达的评价意见

C.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说话,可增强生动性和可读性

D.引用人物语言,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充分表达自身诉求

15.以下对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特征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节目的兼容性 B.编排的板块性

C.内容的针对性 D.多采用主持人的形式

16.以下对电视专题报道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以某一新闻事实为中心

B.是对电视新闻长度的延伸

C.对新闻事实作出详尽深度的报道

D.电视专题报道一般和电视消息同步播出

17.电视片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常见的组合形式,以下错误的一项是( )。

A.声画同步 B.声画分离

C.声画对立 D.声画对接

18.电视新闻的本体一般由( )三部分构成。

A.导语、主体、结尾

B.背景、正文、结尾

C.何时、何地、何事

D.发生、发展、结束

19.电视评论的特点不包括( )。

A.新闻性 B.议论性

C.形象性 D.客观性

20.以下对电视述评的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选题恰当与否,是成功的首要环节

B.强烈的思辨色彩,是电视述评的个性

C.由事阐理,以理评事,事理相连

D.写作上要先叙后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其含义包括( )。

A.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B.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C.新闻中使用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D.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2.以下对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立足新闻现场,即一切以现场发生了什么为核心,不能使用现场以外的材料

B.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梳理,使信息更加有序化、浓缩化

C.在题材选择上要求现场的时间、空间相对集中

D.记者能以恰当的角色进入现场,以目击者、参与者等身份在现场作报道,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3.以下对新闻采写中同期声运用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引用新闻报道中不同社会身份、不同个性的人物所说的话,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B.引用同期声可表明消息来源,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C.记者可以借助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

D.新闻报道中的同期声可以来自对新闻事件作出解读分析的权威专家

4.新闻评论进行舆论监督常用的方法有( )。

A.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B.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C.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D.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E.争取执纪执法部门配合

5.下列关于全媒体报道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全媒体报道的基础是媒体融合平台

B.全媒体报道综合运用多种表现表达手段

C.全媒体报道可实现新闻生产资源的有效共享、新闻传播渠道的无缝覆盖

D.全媒体报道可通过多种渠道和终端传送

E.全媒体报道有利于受众互动参与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下列广播消息结构特色。

辽宁在全国首开“雾霾罚单”,八城市被罚(www.xing528.com)

(导语)昨天上午,辽宁省环保厅联合财政厅对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8个城市进行处罚。省级环保部门就空气质量问题向下级人民政府开出罚单,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请听报道:

(正文)(出录音:本次罚款由省环保厅和财政厅联合操作,罚缴资金在年终结算时从下级财政资金中直接扣缴……压混)

在发布会上,辽宁省环保厅负责人表示,从去年5月到今年10月末,辽宁省空气污染超标的8个城市需要缴纳罚款共计5420万元。

(出录音:沈阳3460万元,鞍山780万元,辽阳500万元,葫芦岛300万元……压混)

近年来,全国各地多次遭遇持续雾霾天气,辽宁省的环境空气质量同样不容乐观。此次罚款,是依照《辽宁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中的规定,对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考核,超标越多罚款越多。因此,这份罚单也被称作“雾霾罚单”。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孙鹏轩:

(出录音:我们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超过日均值一定幅度以内,我们是黄色通报各市,但超过一定幅度之后,我们才会采取这种罚款的措施来督促地方政府,加快治理,加强治理。)

在被处罚的城市中,省会沈阳的空气质量超标最为严重,单单是今年前三个月,沈阳的空气超标天数比例就超过了70%,空气污染程度创下近53年之最,沈阳也领到了最重的一张罚单。沈阳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面对全省倒数第一的现实,压力很大:

(出录音:我们是省会啊,各项工作在全省都是第一第二,在环保这个事我们被罚的最多,这种压力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只能更严格执法,更严格地监管,更有效地改善环境。)

统计数据显示,12月前十天,全国超过70%的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雾霾已经成为困扰全国的普遍问题。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毕德利表示,全国首开罚单,意味着辽宁的空气污染治理已经拿出了硬措施:

(出录音:这个罚单就是一种问责,他首先代表了一种责任,空气质量不好,我们的政府部门是要负责任的。另外就是空气治理不力,要受到处罚。而且,这种处罚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这种实实在在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据了解,这次罚缴的5420万元罚款将全都用于辽宁的大气治理蓝天工程。

(作者那其灼、林凌、郭亚男,辽宁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新闻大视野》2013年12月11日播出)

2.请分析下列电视评论的特色。

土地流转谨防“隐性流失”

片头:土地流转,大势所趋。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

(同期声)流转以后的土地啊,不种粮食了。我们明明是百多亩田,两百亩田不到,他讲有五六百亩田。

耕地需要保护,老板需要赚钱。

(同期声)我不赚钱,我让它长茅草的。那农民肯定是吃亏的。

国土部门制止,老板却另有对策。

(同期声)两个月以后我又“杀”回来了。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怎样防止“隐性流失”,就像土地流转本身一样,值得关注!

(导语)“远看是个村,进村不像村,老屋没人住,田地杂草生。”这首流传已久的打油诗,字里行间透着一丝荒凉,也道出了一些“空心村”的尴尬与无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置的民居越来越多,荒芜的田地不断增加,土地流转也就很自然地摆到了农村工作“大年三十的砧板”上。应该说,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在试探性地进行着这一新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尝试,他们有意无意、或长或短地流转着各自承包的土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配音)在冷水滩区伊塘镇的姚家村,蒋六国正在和村里的10多个村民一样,在本村已经流转出去的田地里忙乎着。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蒋六国:原先种水稻嘛。

记者:现在准备种什么?

蒋六国:现在种草。

(配音)蒋六国所说的种草,其实是对承包人的一种讽刺。他说,村里这些“留守”的村民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外出打工,稻田流转给蔬菜老板以后,原以为种菜需要劳力,他们除了田租,还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另外一份替老板种菜的“工资”。然而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这里却没有任何动静。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蒋六国:

记者:你这个田租给他们有多久了?

蒋六国:租了有三四年了。

记者:三四年了一直什么都没种?

蒋六国:他种什么?他种什么?他都是(长)草。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支书蒋先礼:他本来这个田全部是插优质稻,种两季稻的,种两季稻,这个全部是稻田,他就放在那里荒起来了,把别人的稻田变成荒山了。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李善吉:再早几天这里还是“北大荒”。

(配音)土地流转之后,为什么三四年时间都荒在那里,不去耕种呢?对于这样的事情,承包老板也有自己的看法。

(同期声)冷水滩博园林业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赵言军:土地这个流转的问题本来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必须要因地制宜。如果讲,我这个土地,打个比方,我赚不到钱,你讲得个“花”出来,我不得给你(种),我要赚钱,我不赚钱,我让它长茅草的,对不起,拜拜,我长草不关你的事。

(配音)老板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肯定是要赚钱的。但是,怎样赚钱,却各有各的“门路”。有的靠种地赚钱,赚的是正道上的钱,但也有一些老板,他们走的却是歪道。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蒋六国:他搞国家一点钱的话。

记者:搞国家的钱是什么意思?

蒋六国:国家搞点项目钱,他(承包老板)就搞一下,搞不到项目钱,他就荒到这里了。

(配音)据记者了解,对于农田国土整理和大户种植,国家都有一些项目资金和各种补贴进行扶持。这家老板之所以承包稻田之后,一直荒芜长草而没有耕种,原因就是还没有搞到国家的项目资金。听说最近已经有了“眉目”,所以才把这些长满了草的稻田翻耕过来,开始修筑排灌水渠。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蒋六国:老板不这么搞一下的话呢,国家的项目资金他就搞不到了。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李善吉:应付嘛,不然国家资金怎么搞得来呢。

(配音)除了应付,村民们说,他们还谎报了虚假数字,变着法子欺骗有关项目的检查验收人员。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蒋六国:我们明明是百多亩田,两百亩田不到,他说有五六百亩田,他的钱就搞得多些嘛。

记者:就是把这个面积夸大了?

蒋六国:嗯,夸大了。我们原先下面,包了六十亩田给那个老板,六七十亩,他说三百亩田,那个牌子还在那里呢,三百亩。

(配音)这样的做法,农民刚开始并不清楚,后来由于被一些“知情者”识破,农民在流转土地时,也就多了几分担心。

(同期声)冷水滩博园林业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赵言军:(农民担心)最主要一点,这个老板在这里把这个土地“骗”下来,怕你就是“套”哪个的钱了,担心你把政府的钱“套”了就走了,你就不管我了,我到时候那个租金问哪个要都不晓得。

(口播)如果说,利用规模种植,套取国家相关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做法,只是土地流转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改变土地用途,忽视粮食生产的做法就是另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了。

(配音)由于永州的地理位置靠近广东,清早采摘的新鲜蔬菜,下午就能卖到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因此,很多外地老板到我市流转土地,都是把那些交通方便,水利条件好的大片稻田租赁下来,然后改种了蔬菜。

(同期声)新田县秀峰无公害蔬菜开发公司总经理刘道忠:我们(流转)的新闻发布会一开完了,他就过来马上就在这个2800多亩地,看了以后全部把它拿下来了。

(配音)刘道忠说,2800亩地,对于承包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开端,现在公司已经与县里签订了流转合同,收割晚稻以后,要把蔬菜基地扩大到一万亩。那就意味着,这里的一万亩稻田,已经不可能再生产粮食了。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茶花村主任黄卫国:种稻田呢,确实经济价值太低了,算你800斤一亩,1000斤一亩,你只是1000多块钱。

(同期声)道县营江乡营江办事处村民何连豪:种田一年,一亩田的话除去成本,大概一季就是500块钱最多了,纯收入。但我们在这里(指蔬菜基地)做一个月工的话,一般的1500到2000元左右,讲实话,你种田你种不出这个钱来啊。

(配音)由于受到种粮食不赚钱的思想影响,把大量的水稻田集中起来,流转给种植大户改种蔬菜、水果、烤烟或各种苗木的现象遍地开花,可以说,每个县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把这一做法当作经验来交流。

(同期声)道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秦志军:今年我们在祥霖铺、清塘、营江成立了三个土地流转信托有限公司,这三个试点今年新流转土地三万多亩。

(配音)在这三万多亩流转的土地中,其中大部分土地都没有用来种植粮食。

(同期声)道县祥霖铺镇土地流转信托公司董事长张治群:全镇目前流转的土地面积,就是公司成立以来1.39万亩,包括5100亩的烤烟种植面积,2500亩的油菜种植面积,亚洲果业3300亩的美国葡萄优质地。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党委书记艾可想:这一片全部是苗木,这一片全部是蔬菜。

(配音)在冷水滩区的伊塘镇,这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银行,原本是为了探索一套规范有序的流转办法。但是,也仍然没有走出改变土地用途的怪圈。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支书蒋先礼:

记者:你原来这么一大片都是水稻田?

蒋先礼:嗯,全部是水稻田。

记者:水稻田,现在全部改成种蔬菜了?

蒋先礼:嗯,对。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党委书记艾可想:这个流转以后的土地啊,不种粮食了,不种粮食了,种西瓜、种香芋、种蔬菜,是有个这样的“非粮化”的问题。上次一个苗木老板准备在那里流转,后来被国土局发现了,狠狠地把我们批评了一顿,这个坚决不能种蔬菜的。在全国都存在一个“非粮化”的问题,不种粮食了,种蔬菜,种苗木。

记者:如果都这样的话,那很危险?

艾可想:那很危险!

(配音)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挨了国土部门的批评,大家也都意识到了土地流转“非粮化”的危险性。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承包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把这片稻田“变通”成了一个“果蔬示范基地”。

(同期声)湘鲁生态果蔬观光示范园总经理骥瑞胜:两个月以后我又“杀”回来了!8月27号到9月9号我就开始育苗了,我们现在这些棚子马上盖好薄膜以后,马上就可以栽进去,十一月中旬我们保证有新鲜的蔬菜上市。

(配音)据统计,我市近年来,耕地、林地等流转面积已达到305万亩,约占农地总面积的13.2%,其中稻田面积超过了一半。在流转过程中,虽然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祁阳种粮大户项兆旺;零陵区“种三产四”超级稻也产生了多个万亩连片示范基地,全区总面积达到63万亩,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的希望。但是,大面积连片改变耕地用途、不再种植粮食的现象也是数不胜数,随处可见。而且,不只是永州,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成功范例”都是如此,大量种植水稻的良田流转之后就改种了其他产品。《中国国土资源报》最近载文指出,目前全国承包土地流转面积3.1亿亩,其中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为2800万亩,而用来种植粮食的却只有6%。因此,对于粮食安全的担忧,自然也在一些农民的心中挥之不去。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支书蒋先礼:这样(下去)明天全国到处种蔬菜,你去哪里买(粮食)呢?你走外国去买啊?所以讲要引进那些种超级稻的,优质稻的,种那个高产的(水稻)。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村民蒋六国:我们全部把田包给他们的话,卵子那吃屎了。

(口播)话虽然说得有些难听,但这种担心却不无道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粮食供求“结构性紧缺”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改变。因此,“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绝不允许超越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而湖南作为我国七个原粮净调出省份之一,水稻产量全国第一;永州作为湖南的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又居全省第一。那么,在土地流转中切实保护好耕地面积,更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除此以外,让农民担心的还有流转合同的长短与租金的变化。

(配音)在道县营江乡芒头寨村,许多农民正在与流转大户签订承包合同。签订的时间是20年。

(同期声)道县营江乡芒头寨村村民何勇学:

记者:我看你们签这个合同,一签就签了二十年,这个头十年和后十年的租金(怎么算)?

何勇学:头十年和后十年,后十年550一亩吧,头十年是500元钱一亩吧。

(配音)从500元到550元,十年时间增加的比例是10%,应该说这只是一个不大的比例。但是,冷水滩区山门口村的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连这个不大的比例都没有。

(同期声)冷水滩区香花坝乡山门口村农民杨立名:70(元一亩),他是年年付钱付款的。

记者:每年付款,每年付款这个数字是不是一样的呢?是不是年年都70元?

杨立名:年年是一样的,是一样的。

记者:那10年以后呢?

杨立名:那我不晓得了。

(同期声)湖南名贵花木科技公司总经理杨纯刚:

记者:你(承包)这30年之内,每年都是70块钱?

杨纯刚:对。

记者:没得变动?

杨纯刚:嗯。这个没得递加的,固定的,合同上面是这么规定的。

(配音)据我们了解,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民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大户经营,条件好的水田每亩200到500元不等,旱土和山地40到80元不等,这在当前应该还算是合理的,农民也愿意流转。但如果像山门口村这样,30年以后还是这个价,恐怕就有些不合理了。

(同期声)冷水滩区伊塘土地银行行长伍诗仁:这个他因为土地流转老板他要成规模的、连片的一个开发,而且一签就是30年,甚至是40年、50年,如果说我们以现金来约束农业老板的话,那农民肯定是吃亏的。

(配音)的确如此,且不说物价飞涨,土地增值,就算什么都没有变化,也应该有一个递增的比例;或者,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或者以实物来抵价,比如,一亩水田以300斤左右的稻谷市场价来计算,一亩旱土或山地以每亩20斤黄豆、50斤橘子或者2斤茶油为基准价来计算租金。这样,从长远考虑,无论是对土地的流转者,还是被流转者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吃亏。这一点,在祁阳县的土地流转中,就得到了普遍推广和流转双方的认同。

(同期声)祁阳县肖家村镇肖家村村民欧朝贵:拿这个土地来讲呢,大概是60块钱一亩,在目前。到了三年到四年以后,大概有110元。

(同期声)祁阳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申庆宇:所以我们目前改革的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土地流转一定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口播)土地流转,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把土地交给那些会耕种的人来耕种,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产生更大效益,利国利民。而不是让个别人投机取巧,钻了国家和农民的空子,造成种种“隐性流失”。因为是“隐性”,表面上很难看得清楚,容易被各级政府和农民本身所忽视,农业和国土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但如果放任自流,这种“隐性流失”就会变成一股暗藏的“潜流”,流失了耕地面积,流失了国家利益和农民的长远利益,不仅影响粮食安全,并可能最终成为阻碍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的一种障碍。好,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作者唐小莽、周利国、蒋楠、阳冬霞、唐田,湖南永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一周关注》2013年10月6日播出)

四、写作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根据下列材料撰写广播消息一则,300字左右。

2.为第一题的广播消息配写短评一则,300字左右。

12月5日的拉萨,天高云淡,万里碧空。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彩旗飘扬,礼花绽放。

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居民代表、学生代表1100余人欢聚在这里,参加拉萨市城市供暖开通(运行)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从此,拉萨市各族干部群众告别了烧牛粪、靠木材取暖的传统方式;用上了安全、可靠、方便的天然气。

从此,一股股暖流汇进千家万户,寒冷的冬天再也挡不住一个个家庭的“温暖如春”。

这是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暖心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幸福工程。

西藏高寒缺氧、环境艰苦,冬季时间长达6个月,属寒冷(A)区。城市冬季供暖既是困扰西藏多年的难题,也是广大市民渴望已久的一件大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既关系各族人民群众福祉、又利于维护和谐稳定的重大工程于今年4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

经过近8个月的奋战,今天正式开通运行,拉萨今冬40%的供暖目标将如期实现。

党和政府的关怀像春风般吹拂人心,拉萨市各族干部群众无不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

广大市民无不交口称赞——

“有暖气就是好啊,晚上屋里暖烘烘的,睡觉再也不用盖几床被子了。”

“活了70多岁,烧了一辈子的牛粪和柴火炉子,如今足不出户便用上了天然气,既干净卫生,又方便实用。这要是放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城市供暖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咱们老百姓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实事、大好事。”

“以前,每到冬天,在家看电视都要裹上厚厚的棉袄,现在家里通了暖气,室内温度都有20多度,简直太舒服了。”

“外面寒风凛冽,回到家却是温暖如春,这一切都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今天工程的开通运行,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取暖难题,给我们居民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我们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

各族群众发自内心的话语,无不透着对这一民心工程的喜爱之情,无不透着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无限感激之情。

随着这一股股暖流流进千家万户,拉萨的冬天不再寒冷。

随着这一股股暖流流进千家万户,我们坚信,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本报记者李成业、孙开远,《穿越寒冬的温暖——拉萨市城市供暖开通(运行)仪式侧记》,《西藏日报》2012年12月6日刊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