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以下特点:
观察的直接性。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广播电视记者的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见,并把所见所闻摄录下来,这就要求记者应该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观察的综合性。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在这里,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口、鼻、舌、身体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考察。
观察的客观性。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而应该用客观的视点观察。
观察的经常性。广播电视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
观察的敏感性。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对于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观察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的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www.xing528.com)
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这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如果报道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强,或其整体场面宏大、运动范围广阔,则首先需要选择有较宽阔视野的观察位置,寻找不易受到遮挡和干扰的观察角度;如果报道对象的细节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如讲话、演示、表情等,则需要选择相对近些的位置。
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观察是受注意力引导的,而注意力又受到主体心智的制约。观察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伴随着思维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交互作用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观察者既往观念的引导,也受到观察者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限定,并受观察目的性的控制。在观察的现场,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多角度、灵活机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能“一根筋”。
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新闻事件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行观察,效果大不一样。这既决定了观察的主观视角,也决定了记者与采访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记者多采用客观视角,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中立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报道的客观性,消减与被报道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关系,因而适于大多数的采访场合,是较常见的角色定位。在某种情形下,记者也可以采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内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绝不可喧宾夺主。这种从内部进行“体察”的定位,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这种角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广播电视的带机采访特别是现场带机采访,需要追踪事态的发展,记录事件最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必须抓住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以便及时做好准备,在事态变化的同时加以记录和报道。细心观察事态的发展状况,及时抓住先兆性的信息,是带机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