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产生于劳动人民耕田、插秧的生活,在以前,它是祈求神灵赐福丰年,减少灾难时的颂歌,也是《周礼》在“六鼓四金”中“以正田役”的延伸表现。一开始,秧歌用于劳动人民劳作时消遣,随着时间地发展,它渐渐通过结合民间的农歌,菱歌等扮演戏曲中的人物,成为汉族人民较为广泛的民间歌舞形式。
由于秧歌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舞蹈涵盖许多农村的形象,它又是和民间迎神赛会相结合的活动。因此,秧歌一词含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民间的舞蹈,如秧歌、高跷、旱船、花灯、十不闲、花鼓等等;选取其中的某种形式有时也称作秧歌。挟义则是指秧歌(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种。
狭义的秧歌中,地秧歌和高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南宋时期,便已经有“村田乐”的记载,明代之后出现作为形式化的名称。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等,渐渐成为具有规范性的民间歌舞形式而盛行全国,在文献的有关记载也算是最多。之后又转向民间二小戏(一旦一丑)、三小戏(生、旦、丑)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如今,我们所指的秧歌,是指有一定表演样式的此类民间舞蹈,也可以是像踩跷这种表演的舞蹈形式。(www.xing528.com)
在宋朝,有许多体恤农民的诗人,如苏东坡、陆游等,他们多次为民写诗,但这并非是现在我们所指的秧歌,在当时,它叫作“插秧歌”“农歌”;现在的秧歌有一定可能也吸收了某些他们表达体恤农民的农歌的词句,但从他们的诗词从未见“秧歌”这一词,可以说明并没有我们现在这种形式的秧歌。陆游的《时雨》描述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在这里面,许多人将“菱歌”误认为“秧歌”,其实不然。在古代,江南地区,“菱歌”是泛指民歌、农歌等,因此,我们可以在陆游的很多诗歌中看到这个字样,如《泛舟过吉泽》中“一声菱歌起何许,洗尽万里功名心”,《新秋以窗里人将老门前树欲秋为韵作小诗》中的“潮生钓濑边,月落菱歌里”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