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舞蹈已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除自舞成风外,更多的是欣赏舞蹈表演。皇宫、贵族与文人厅堂、民间街头、广场和酒肆,都是歌舞艺人献艺的“舞台”。广场、街头和酒肆的舞蹈活动,表明了当时舞蹈的普及和兴盛。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多,且十分零散,但从这些一鳞半爪的记载中也能考察出舞蹈流行的广度和深度。
脍炙人口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就是描写作者幼年时在河南郾城观看著名舞伎公孙大娘在广场的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演出。杜甫在诗中描写的,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层层围住表演场地,“观者如山”的情景,分明是民间艺人跑江湖式的流动表演。常非月的《咏谈容娘》诗,描写的是歌舞艺人在街头表演《谈容娘》的动人情景,“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行人在这里下马停步,围观表演,致使道路为之堵塞。歌舞伎人在酒肆献歌献舞,为客侑酒的风气也很盛。那情景,正如清代茶馆酒楼有说唱、戏曲等表演一样,是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来中原的西域人很多,“胡乐”“胡舞”盛行,因而酒肆中也有胡姬表演歌舞,如贺朝《赠酒店胡姬》诗有“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句,李白《醉后赠王历阳》诗有“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句,李白《前有樽酒行》诗有“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句,胡姬歌舞侑酒,宾客一面观看表演,一面开怀畅饮的场景跃然纸上。(www.xing528.com)
从另外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活动在各地民间的艺人,人数相当可观。如前所述,隋炀帝时,曾调集四方散乐数万人到东都、京都演出。所谓“四方散乐”,就是流散各地的民间艺人。皇帝一声令下,就能召集起来进行表演,而且表演得那么精彩,规模那么宏大,场面那么壮观,观众那么多。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表演技艺,都不是一蹴即就的,需要经过数年或数十年的刻苦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这些“四方散乐”艺人,招来即可进行表演,当然都是训练有素的。这一史事,说明了当时有众多的从事民间散乐百戏的(包括音乐舞蹈)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