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活动空间生态化设计技术

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活动空间生态化设计技术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34现状乡村体育活动空间一览表3)村口空间现状长三角乡村的村口空间乡土植被使用率偏低,硬化面积较大,同时,缺少乡村的地域性特色,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缺失观赏性。

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活动空间生态化设计技术

1.现状调研

本书针对长三角乡村地区活动场所铺地的使用现状进行调研,选取样本中乡村的活动空间进行量化分析以优化乡村的文化空间、体育空间等场所的铺地形式以及材料。

选取样本中典型的乡村活动场所,根据空间中的硬化场所、软化场所以及其他小品设施简要描绘空间形态,对其场所面积以及硬化面积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空间硬化率以研究乡村空间的硬化现状。根据表4.31的统计结果可知,样本空间中空间硬化率最低为75.2%,最高为91.9%,样本活动场所总面积3 012 m2,其中硬化总面积2 579 m2,平均硬化率为85.6%。可见,现状乡村活动空间的硬化率较高,应去进行适当的软化处理。

表4.31 活动场所硬化形式一览表

(续表)

当前,长三角乡村地区的室外活动场地在铺装材料的选材上仍有优化的空间,如活动场所的硬化率过高,透水率较低,对绿化等软质材料的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等。目前,研究范围内常见的乡村铺装材料包括园林烧结砖、彩色混凝土装饰、混凝土地砖、防腐木地板以及鹅卵石,其中园林烧结砖、防腐木地板以及鹅卵石颇具乡土特质,单色以及彩色混凝土砖则具有较强的城市风貌,使用时需慎重挑选。

通过对各铺装材料特性的分析可知,非滨水空间主要材料的平均透水率为3%~6%,其中园林烧结砖的透水率最高,为8%~16%;滨水空间的防腐材料透水率为3%~4%,使用年限为20~30年,其原材料需根据自身含水率谨慎挑选,详见表4.32。

表4.32 铺装材料一览表

园林烧结砖是较生态的铺装材料,分为棕、青、灰3种颜色。从文化性的角度来讲,是表达中国古典文化风格的经典材料,煅烧时产生的自然色差与乡土环境契合度较高;从环保性的角度来讲,该烧结砖的主要成分为陶土,高温烧制时可起到灭菌消毒的作用,同时也不存在放射性,属于安全无害的环保产品;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讲,园林烧结砖具有良好的渗水性与保湿性,砖体内部分布的空隙可以有效吸收雨水并储存部分水分,在白天释放湿气,对于微环境的湿度调节具有积极作用;从耐久性的角度来讲,该砖体防火阻燃,不易褪色,从长远来看可节约铺装成本。该类铺地材料往往应用于乡村的特色空间中。

人工防腐木地板是将普通木材经过防腐处理加工后的成品名,其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达到了防腐、防霉、防蛀、防白蚁的作用。从材料天然性的角度来讲,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并且能够自然降解,健康环保;从木材来源的角度来讲,防腐木材往往倾向于选择松木,具有丰富的原材料来源;从耐腐蚀性的角度来讲,由于防腐木地板经过严格的烘干处理,防腐剂与木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有效地反应结合,含水率下降至最低,最高为18%,透水率为3%~4%,因此木材开裂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色泽的角度来讲,防腐木地板易于着色,可根据不同环境的色调与设计要求灵活变化,达到古朴、乡土、应景的效果。该类铺地材料往往作为滨水木栈道的首选。

鹅卵石铺地能够显示出极强的乡土特点与传统氛围,为起到固定卵石的作用,在乡村地区可利用当地土壤或生态混凝土固定、夯实。该材料本身的透水率并不高,仅为0.5%~3%,但周边包裹的土壤干燥时透水率为30%,最大可达到90%,生态混凝土的孔隙率也可达25%,两者结合使用提高地表透水率(见图4.31)。从材料来源来讲,可利用当地的石材,经过适当地打磨投入使用,取材简便,是典型的乡土材料;从铺设方式来讲,具有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可设计美丽景致,古朴、实用,能够明显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讲,由于卵石整体高出素土平面1/3,下雨时雨水渗入泥土,起到保湿存水的作用,突出地面的卵石可增大路面摩擦力,以保证行走的安全性。该类铺地材料较多应用于乡村小游园的休憩空间中。

图4.31 鹅卵石铺地剖面图

混凝土砖是以水泥、骨料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掺合料、外加剂等,经加水搅拌、成型、养护支撑的混凝土实心砖。该类型的砖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铺地,具有良好的抗压与抗拉性。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砖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但是如果持续低气温则易出现冻裂、损坏的情形,频繁更换造成增加成本的问题。同时,该类砖块的抗渗性较强,透水率小于3%,在乡村地区若使用过度会造成雨季大面积积水的弊端。该类铺地材料往往应用于乡村内大面积活动场地中。

2.研究结论

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得到现状不同活动空间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策略。

1)文化活动空间

现状文化空间过于强调人群集散的功能,场地硬化率达到90%以上,铺地材质主要为混凝土和青砖,采用部分乡土树种和乡土材料,所以急需减少空间的硬化面积并增大空间趣味性(见表4.33)。

表4.33 现状乡村文化空间一览表

2)体育活动空间

乡村体育活动空间是指为村民提供日常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篮球场与健身设施场地。一般来讲,为节约用地,健身设施场地布局在篮球场周边,场地大小需要根据村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与运动强度而定,不宜盲目扩大规模造成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在规模较大的乡村,体育活动空间往往具备单独的用地;在规模较小的乡村,体育活动空间往往与文化空间结合使用。

现状体育活动空间总体硬化率为50%左右(见表4.34),局部透水率能达到18%~28%,但缺少乡土材质的应用,铺地材质多选择混凝土与塑胶,后者透水率虽高但易破坏乡土气息。由于体育活动空间对场地硬化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不建议过度软化场地,应当更换体育活动空间的铺地材质,提高透水率与乡土性。

表4.34 现状乡村体育活动空间一览表

3)村口空间

现状长三角乡村的村口空间(见表4.35)乡土植被使用率偏低,硬化面积较大,同时,缺少乡村的地域性特色,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缺失观赏性。因此,首先应该提升村口的标志性与特殊性,然后降低硬化率,配植乡土植被。本书将从以植物、景观小品以及广场为标志,从3个方面进行村口空间的生态化研究。

表4.35 现状村口空间一览表

(续表)

3.优化对策

1)文化活动空间

从文化空间所需要的元素来看,植被、景墙、舞台均不可或缺。在营造景观、搭建舞台时需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确定舞台大小,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植被的配植方式上文已经给出建议;景墙设置时需要考虑空间与周边景观视线的通透关系,以能够形成对景关系为佳。

从文化空间所需要的材质来看,整体材质仍需采用乡土材料,尤其是寺庙、宗祠周边的文化活动空间,还需加入传统元素。由于文化空间需要承载较大的人群,整体铺地应以平整为主,可使用具有传统花纹、透水性较强的花岗岩板或加工过的青砖,配以少量的砂石铺地,增强空间的视觉特色。文化空间中的座椅可以选用松木制作,以保证其在露天环境中仍具有较强的抗腐性和耐湿性。结合座椅种植乔灌木,避免乡村空间的过渡硬化,促进雨水的下渗(见表4.36)。

表4.36 生态化乡村文化活动空间一览表

2)体育活动空间(www.xing528.com)

乡村篮球场就建设规格方面来讲,考虑到使用频率不会过高,故无须按照标准的全场尺寸来建,半场大小的规模已经足够满足使用需求;就绿化配植方面来讲,可沿着运动区域四周种植小乔木以及灌木,形成天然的场地屏障,弱化场地内的硬地效果,并在夏天时提供运动间歇的休息场所;就材质选择方面来讲,球类运动过程中应该增大地面的摩擦力、减少积水,所以可采用比普通混凝土透水性更好的三合土。此外,一些乡村的文化活动空间内设有篮球架,空间交替承担文化功能与体育功能,此时铺装不能显得过于单一,建议选用表面较为粗糙的透水砖,既能够提供运动时的安全保障,也能够彰显空间铺地的美观;就运动配套设施来讲,球场的看台可使用乡土石材,场地四周的排水设施需建造完善,便于雨天排水。

健身设施场地就建设规格来讲,利用局部比较零碎的空间布置建设器材即可,不宜专门开辟用地作为健身空间;就绿化配植方面来讲,健身设施场地的绿地率可适当高一些,建议搭配不同色彩乔灌木以及地被,见缝插绿(见表4.37)。考虑到该场地通常紧靠篮球场,因此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灌木进行空间的阻隔,防止球砸伤老人与孩童;就铺地的材质选择来讲,应避免简单直接地使用塑胶铺地,虽透水性强,但成本高,缺乏乡土特色。所以该区域的铺地应以软质铺地为主,如采用碎石、青砖、沙砾或植草砖铺地,体现乡村的原生态空间样式,既便于种植色彩斑斓的草本植物,又能够加快雨水的下渗速度,减少积水隐患;就运动配套设施来讲,可在场地内布置适当的木质长椅供人休息。

表4.37 生态化乡村体育活动空间一览表

3)村口空间

(1)植物标志型村口。这类乡村的村口应选取较独立的、有明显标志性的植物。该植物借助地形、地质自然景观,运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进行修饰,与乡村周边环境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道村口景观(见表4.38)。考虑有些树种历经千年,需要人为的保护措施,所以也可以对地形地貌进行适当的修整,对土地进行局部硬化处理,构筑台地、围篱,甚至为植物提供支撑等,使环境更加整洁,标志性更为明显,植被的存活更为安全(见图4.32)。此后,在适当的位置添加村名、村庄介绍等文字标注。设计中应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比如毛石、木材、土坯等,尽量避免使用水泥、塑料、塑胶等现代化、工业化材料。

表4.38 生态化植物标志型村口一览表

图4.32 植物型村口设计举例

(2)景观小品型村口。这类乡村的村口使用简单的构筑物来营造景观小品或者直接使用构筑物来作为村口标志(见表4.39)。该类型村口的设计分为两种。

表4.39 生态化景观小品型村口一览表

第一种村口为旅游功能服务型村口。这类村口对旅游宣传、旅游指示等功能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形象突出,易寻、易记,具有较多的宣传与指示文字,并且要求在色彩、材料、设计意象等运用上体现当地文化与特色。在条件较好的乡村,该种村口配套有旅游服务大厅、广场、停车场等设施。条件一般的乡村多使用牌坊等标志物,配备简单的乡土景观来营造村口空间。要表现出乡土、简单、原生态等符合乡村气质的特点。可以使用乡土松木、废旧砖石、废弃混凝土块等材料,实现就地取材与废物的循环使用,即能体现乡村风貌,又能变废为宝。村口空间要能与乡村整体风格融为一体,不能过于突兀。

第二种村口对旅游服务功能的要求较低,适用于一般村庄。这类村口的设计要避免过于精致化,乡土植被所形成的景观效果应高于宣传展示的功能,因此简单的构筑物搭配生态植物群落即可。通常的做法在于将村口与小游园、水塘相结合,种植大乔木形成较好的遮阴效果,配以小尺度的步道、活动空间、滨水空间等。这些空间部分直接与村民居住空间相连,既方便村民的休闲需求,又能满足洗菜、洗衣服等生活需求。

(3)广场型村口。该种类型的村口广场除了具备景观观赏功能,还承担着人群停留、集散与活动等功能。因此,广场型的村口需要综合考虑铺地形式、绿化配植、小品设计涉及卫生设施等要素。

就铺装而言,广场不可避免需要使用硬质铺装,与文化活动空间相类似,宜采用渗水性较强的透水混凝土、地方石材等替代传统混凝土,在适当的区域使用嵌草砖、碎石铺地,为广场的植被提供生长之处,从而有利于增强地表水循环,减少夏季热辐射

就绿化配植而言,由于位于村口的显著位置,选中的植被不仅需具备生长优势,还需具备观赏优势,因此,可使用大型、不同色彩的乔木进行混搭,既遮阴又美观,同时综合考虑常绿与落叶树种的选择,为村口的景观锦上添花。在广场上其他有较大面积绿化的区域,可以采取小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乔灌草结构,配植时采用上文介绍的绿地生态化配植方法即可(见表4.40)。

表4.40 生态化广场型村口一览表

就小品而言,其形态、色彩应具有乡土气息,条件较好的乡村甚至可在小品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文化符号,如长三角地区的乡村路灯习惯使用黑、白、灰三色而非城市垃圾箱的统一配色。此外,小品的材质宜显现出乡土特点,如木质坐凳、凉亭等。

就卫生设施而言,应区别于城市统一样式与配色的垃圾箱,可采用地方特点的颜色与形式,如外观木质、内部金属,整体色调为黑白色,与乡村粉墙黛瓦的观感相匹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