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安全适宜性分析在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乡村安全适宜性分析在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长三角乡村地区的生态安全性亟待加强。表4.6安全适宜性分区表

乡村安全适宜性分析在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1.现状调研

长三角地区的15个行政村为调研对象,以维护乡村安全为目的,对乡村绿化覆盖程度、污染性工业用地规模以及乡村居民点距离潜在地质灾害源头进行调研(见表4.4),发现样地中的绿化覆盖面积明显不足,污染性的工业用地占比仍然偏高,居民点距离潜在的地质灾害源头较近,存在安全隐患。

表4.4 长三角乡村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安全关系一览表

(续表)

就绿化覆盖而言,高于20%的乡村共有2个,即高村和石墙围村,分别为52.9%和37.9%,绿化覆盖率远高于其他乡村,占样本总数的13.3%;绿化覆盖率位于10%~20%的乡村共有6个,分别为西管村、西舍村、丁家边村、东青村、秦巷村以及花联村,分别为14.9%、12.4%、15.2%、17.3%、10.1%以及11.3%,占样本总数的40%;其他7个乡村的绿化覆盖率均低于10%,占样本总数的46.7%。因此绿化覆盖程度整体偏低,乡村个体间差异很大。

就污染性工业用地而言,强埠村、蒋山村、秦巷村以及梅泾村均有此类用地,占样本乡村总数的26.7%,用地比例分别为57.2%、17.7%、19.9%以及26.5%。因此,污染性的工业企业在苏南部分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且用地占比较高。

就离潜在灾害隐患的距离而言,花联村、蒋山村与荆山村均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占样本总数的20%。其中,花联村与蒋山村距离大规模湖泊较近,存在洪水淹没的危险,荆山村距离山体较近,易受山体滑坡的危害。所以,长三角乡村地区的生态安全性亟待加强。

2.研究方法

安全适宜性分析的对象为乡村的安全性,主要反映村域范围内产生各项认为或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包括水安全、生物安全、泥石流、大气污染等(朱怀,2014)。通过对村域范围不同地理环境进行安全等级的划分,为乡村范围内不同的用地布局提出规避危险的建议,从而保障乡村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长三角乡村主要位于水网密布、丘陵以及平原地区,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包括洪水、山体滑坡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所以从水安全、生物安全以及地质灾害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就水安全格局而言,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周边普遍存在大量水体,所以水患的预防势在必行,可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径流量及洪水淹没因子得到水综合安全格局(孙烨,2012)。

就生物安全而言,包括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廊道的维护。在长三角乡村内地区首先应该以生物的自然栖息地整体保护为目标,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定量研究,选取地表覆盖类型、海拔、坡度、土壤质地和公路等为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面,识别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安全格局组分,划分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等生态功能区(赵筱青,2013)。

就地质灾害而言,基于长三角乡村地区的地理环境,泥石流与山体滑坡具有较高的威胁性,因此可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与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划分出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自己极高度危险区(宁娜,2013)。

为确定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综合国内外关于安全适宜性分析的各种分析方法(欧定华,2015),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步骤与层次分析法中的单排序类似,对指标进行互相比较,分析其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并求得最大特征值(见表4.5)。(www.xing528.com)

表4.5 安全适宜性分析模型

基于上文提到的主成分分析法来构造矩阵,若分析模型中有n个评价因子,每个评价因子有m个因素,建立一个n×m的矩阵,如下所示:

对m个元素进行线性的组合,调整组合系数来得到新的综合因素,求解所得向量的相对大小,可以作为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朱怀,2014)。

3.研究结论

通过测评公式确定各因子的指标并经过ArcGIS平台的加权运算,将乡村的安全适宜性划分为A级区、B级区和C级区(见表4.6),完成村域范围内生态环境的安全适宜性分析。

表4.6 安全适宜性分区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