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调研
本研究以长三角乡村地区的15个行政村(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和常州5市)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石墙围、蒋山村、花联村、西舍、高村、荆山村、杨柳村、东青村、沉海圩、中泾村、梅泾村、秦巷村、西管村、强埠村、丁家边村,调研其建设用地影响乡村敏感性的非生态化模式。调查乡村的具体位置如表4.1所示。
表4.1 现状非生态乡村建设用地模式一览表
2.研究方法
生态敏感性是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或人为干扰的反映程度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和预测区域发生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问题的可能性(欧阳志云,2000)。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选取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道路交通影响、水源保护以及地形条件4个方面的技术进展进行探讨(李琳,2015;胡望舒2010;谢花林,2010;赵义华,2009;颜文涛,2007)。
植被覆盖包括植被覆盖指数和植被覆盖种类。就长三角乡村地区的植被覆盖指数而言,可划分为大于60%、45%~60%、30%~45%、10%~30%,以及不大于10%五级体系对乡村植被的覆盖程度进行分析(李琳,2015)。
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依据长三角乡村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背景,可划分为两栖类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喜水鸟类3种类型(孙烨,2012),也可直接划分为喜水生物与喜林生物两种类型(曾振,2014),确定潜在生物的多样性。
就道路交通影响而言,乡村道路比城市道路等级低、流量小,所以在划分道路缓冲区时,相关学者将苏州乡村地区的主要道路的距离划分为小于100 m、100~200 m、200~300 m,以及大于300 m,分别对应高便捷区、中便捷区、低便捷区及非便捷区(王雨村,2015)。
就水源保护区而言,主要是通过河道、湖泊的敏感性提出区域内的水源保护策略(丁金华,2016),将乡村水系河道划分为一级、二级以及三级,将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水源保护区、二级水源保护区、准级水源保护区(彭震伟,2013;谢花林,2011)。
就地形条件而言,国内学者主要围绕高程、坡度以及坡向3个因子展开研究,一部分学者如选取高程、坡度因子对乡村地形进行分析(彭震伟,2013;颜文涛,2007),还有一部分选取坡度、坡向因子进行乡村地形分析(李永华,2015)。
在生态敏感性分析中,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中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相关规范内容,首先运用德尔菲专家打分的方法,对各项单因子进行打分与赋值,其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权重,通过Arcinfo平台制定生态敏感性的标准(尹海伟,2006),对各乡村用地单项生态因素敏感性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进行单因素的叠加,按照各土地利用单因素的敏感性分级形成单因素的图层,通过加权多因素的分析得到综合敏感性的分层;最后叠合现状道路、水体等得到生态敏感性模型。
表4.2 生态敏感性分析模型
基于分析方法中加权多因子的过程,加权叠加法的计算公式为(www.xing528.com)
式中:
Si——综合评价值;
Bki——空间单元第一因子敏感性等级值;
Wk——空间第一因子权重;
N——因子个数。
3.研究结论
综合评价值代表了该空间地块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分值越高,生态敏感性越强(佘济云,2012),在此基础上可划分为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与不敏感区(见表4.3)。
表4.3 敏感度分区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