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策略

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策略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路缘、水缘、建筑周边的生境变化较快。基于上述3条策略,针对不同的生境类型的具体问题,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及优化方式,并推荐符合该生境的典型乡土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图2.47建筑正面绿地类型归纳图2.48建筑背面绿地类型归纳表2.32建筑周边植物群落配置模式2.水缘长三角地区水网密布,村落中的河道、湖泊等曾是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如今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长三角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策略

从评价结果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植被群落质量分异明显,与生境类型有着较大的关系;各生境群落保持着较高的典型性但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干扰,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缺失较严重;乡村发展和人工干预对乡村植被群落质量破坏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在总体上提出3条策略:

(1)根据群落现状的不同,针对不同生境类型的植被群落采取不同的保护或修复措施,重点关注敏感、脆弱的生境类型,如路缘、水缘和建筑周边。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路缘、水缘、建筑周边的生境变化较快。

(2)在维持乡村植被群落典型性和提高植被群落稳定性的同时,重点保护和修复植被群落的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构建乡土文化性植被和稀有性植被名录,加强本土性绿化,尤其是水乡特色植物的食用。

(3)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尊重现状,注重乡村植被群落生境的保护和植被模式构建的适宜性、科学性考究。

基于上述3条策略,针对不同的生境类型的具体问题,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及优化方式,并推荐符合该生境的典型乡土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

1.建筑周边

建筑周边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也能较敏感地表现村落城镇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建筑周边植物群落和村落植物群落常表现为相互嵌套的关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经济生产和挡风护屋等方面。

从调查和评价结果来看,长三角地区建筑周边绿化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乡村风貌,植被群落组成以经济型树种和草本植物为主。建筑正面植物群落层次较为简单,郁闭度低,植物多样性较高,植物具有较为典型的文化性。建筑背面群落层次较为丰富,群落郁闭度高,植物多样性高,植物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且有一些古树名木和稀有树种。但是随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建筑正面硬质化面积增加,自然生境的减少使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乡村绿化的单一种植也使得群落原本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遭到了较明显的损失。建筑背面生境由于植物经济性的下降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乔木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古树出现频率降低。

因此为了保护建筑正面植物群落的典型文化性,以及提升其群落稳定性,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①倡导多功能、生活性绿化,将生产与景观紧密结合,对食用、药用、观赏植物丰富搭配。②合理利用植被进行空间划分,提供活动交流空间,充分将植被融入生活。③延续乡村典型的植被景观文化,传承文化植物和经典植物配置。对于屋后植物群落,主要以保护和梳理为主,在建筑建造中,保留原有的稳定性典型性较高的植被群落,树木选择以高大乔木作为骨架,在空间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群落层次以复层为主,同时兼顾观赏性。

在树种选择方面,乔木层可选择榉树、朴树梧桐槐树水杉等高大落叶乔木或石榴、柿树、香椿枣树、橘树、梨树枇杷等具有典型文化寓意的果树灌木层可选用杜鹃桂花、木槿、山茶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或日本珊瑚树瓜子黄杨、海桐等适宜做绿篱的植物。草本层可选用番薯、茭白青菜生菜、茄子、大豆蔬菜或红花酢浆草月季、蜀葵等观赏草本进行点缀。另可搭设廊架,种植黄瓜、蚕豆、豇豆、紫藤、凌霄等爬藤植物。在屋后可种植哺鸡竹、刚竹、早竹等竹类。

对于评价等级较高的植物群落以保护为主,对于评价等级较低的植物群落以优化设计为主。本段的设计模式均为优化设计模式。在具体植物搭配和模式构建之前,对建筑周边生境绿地类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共得出9种模式,其中建筑正面6种,建筑背面3种。其中建筑正面的6种类型中,乡村性较高的村落以第1、2、4、6种较为常见,乡村性较低的村落以第3、5种为主。在第1、2、4种类型中,植物群落以经济型为主;第3种类型植物群落以景观型为主;第5、6种类型植物群落以经济和景观结合的模式类型为主。在建筑背面的3种类型中,第1种主要出现在乡村性较低的地区,绿地面积较小,在优化设计时以景观文化型为主;第2、3种主要出现在乡村性较高的地区,绿地面积较大,优化设计以生态防护型为主。具体的植物搭配和平面配置模式如图2.47、图2.48所示。

图2.47 建筑正面绿地类型归纳

图2.48 建筑背面绿地类型归纳

表2.32 建筑周边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2.水缘

长三角地区水网密布,村落中的河道、湖泊等曾是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如今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两侧绿地具有提高物种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构建水岸风景等多种生态环境改善和景观营造功能作用。如何保护和改善水缘植物群落的生态和景观功能是长三角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评价结果来看,自然驳岸边植物群落总体情况优于硬质驳岸周边的植物群落,在群落稳定性和群落典型性得分更高,但在部分样地,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也较为明显。随着乡村发展,硬质驳岸边植物群落受到的冲击较大,在群落稳定性、典型性和乡土文化性方面均有明显降低,自然驳岸边植物群落在群落稳定性方面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保护群落结构较为典型的自然驳岸边植物群落,清理入侵物种,种植保育型植被,提升群落稳定性。②修建硬质驳岸时,注意植物与水体的交流沟通,增加群落层次,恢复水生和湿生植被。③增加硬质驳岸边自然生态带的宽度,植被群落营造结合水缘生境,增强水岸特有植物的景观特色。

树种选择方面,乔木层可选用乌桕、苦楝、水杉、垂柳、构树、榔瑜、榉树、枫香、枫杨、合欢、柿树、桃树、梨树等耐水湿且根系较发达的树种,灌木层可选用石楠、桂花、云南黄馨、木芙蓉紫荆夹竹桃等,草本层可选用狗牙根、狗尾草、葎草、菖蒲、慈姑、荷花、千屈菜、茭白、芦苇、芦竹、水葱、狐尾藻、金鱼藻等。

对水缘绿地类型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水田交界处的绿地群落,另一类是水路交界处的绿地群落(见图2.49)。在水田交界处,驳岸类型常常为自然驳岸,可根据绿地群落面积的不同,选择优化设计的方案,提出生态保育型和景观保育型两种类型。在水路交界处,自然驳岸和硬质驳岸均有分布,以硬质驳岸更多,提出生态景观型和经济景观型两种配置方式。前者可应用于宽度较大,视野开阔的河道周围;后者可应用于宽度较小,与居民区较近的河道周围(见表2.33)。

图2.49 绿地类型

表2.33 水缘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续表)

3.路缘

乡村道路绿地是乡村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绿色廊道,其主要功能包括生态通道、污染隔离、景观塑造等方面。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乡村道路缘的植物群落现状堪忧,除了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差。且随着乡村的发展,虽然对道路绿化有所建设,但植物群落状况并没有太多提升,反而在部分村庄出现了植物种类单一、种植方式固化、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景观特色消失等“城市化”问题。

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以下策略:①保证路缘生境的宽度,保持自然基底,维护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形成生态廊道。②由于乡村道路绿化宽度一般较窄,因此道路周边生境与道路绿化的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道路周边生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物种和群落结构。路田交界和路房交界是乡村中较为典型的路缘生境类型,可根据生境宽度的不同和位置的不同,分为经济型、景观型和防护型,选择不同搭配。③树种选择抗性强、易于管理和病虫害较少的乡土树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

在树种选择方面,乔木层可选择榉树、女贞、水杉、香樟、枫香、乌桕、朴树、柿树、枇杷、香椿、橘子等,灌木层可选择石楠、金森女贞、小蜡、木槿、海桐、山茶、杜鹃、小叶栀子大叶黄杨、白檀等,草本层可选择麦冬、花叶络石、大吴风草、吉祥草、红花酢浆草美人蕉、狗尾草、荠菜等。(www.xing528.com)

对路缘绿地类型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路田交界处,另一类是路房交界处(见图2.50)。对于路田交界处,植物群落的序列感更为强烈、廊道性质明显,起到空间分隔,视线引导的作用。根据群落面积提出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景观型两种优化模式。路房交界处的植物群落与建筑的关系更为紧密,提出生态防护型和景观文化型两种优化配置模式(见表2.34)。

图2.50 路缘绿地类型

针对长三角地区村落中常出现的路田交界和路房交界的生境,提出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防护型和景观文化型4种配置类型。

表2.34 路缘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续表)

4.绿林地

绿林地是乡村较稀少但面积较大的块状植物群落。在传统乡村中,主要以经济林的方式存在,随着乡村发展、村落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村落中的景观林逐渐增加。从评价结果来看,村落中的经济林在各项指标上得分都高于景观林,一方面原因是村落中的经济林种植方式较自然,物种多样,加之发育时间较长,群落稳定性、典型性、景观文化性均较好。另一方面,由于景观林在营造思路上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情况,因此导致了群落稳定性不足、景观文化缺失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在村落绿化建造过程中,保持原有经济林的优势树种,对林下结构和周边关系做一些调整,符合新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和乡土特色。②对于景观林,选择景观效果较好的乡土优势树种,丰富群落层次,适当增加当地常用灌木,减少人工草本铺地,增加草本层的多样性。③与村民的生活进行结合,提供合适的活动交流空间,避免与硬质场地割裂。

树种选择方面,乔木层可选用榉树、广玉兰、构树、枇杷、石榴、水杉、柿树、香樟、樱花榆树紫薇、国槐、鸡爪槭、橘子等,灌木层可选择八角金盘、瓜子黄杨、紫荆、山茶、小叶女贞、杜鹃、石楠、金丝桃等,草本层可选择酢浆草、白三叶、宝盖草、繁缕、狗尾草、早熟禾、猪殃殃、蛇莓、荠菜、蒲公英、吉祥草、马齿苋薄荷、草头等。

在群落配置方面,由于乡村中的绿林地一般为块状,且较为封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不如前几种生境类型那么紧密,因此不作类型划分。针对经济林主要以保护和调整为主,提出生态防护型和生态景观型两种配置模式(见表2.35)。针对景观林,以群落构建思路为主,提出景观游憩型和生态景观型两种类型(见表2.35)。

表2.35 绿林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注释】

[1]植物的抗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2]群落郁闭度是指群落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

[3]控降是指控制大气颗粒物迁移及促进沉降效率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