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乡村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长三角乡村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各生境不同等级植物群落数量及比例可以得出:长三角乡村地区植被群落质量分异明显,值得原位保护的植物群落共50个,占比为19.5%;需要优化改造的植物群落较多,共196个,占比为76.6%;需要修复重建植物群落(Ⅴ级)较少,共10个,占比为3.9%。表2.15村落植被群落保育评价分级结果注:表中数字代表样地数量。调查中自然驳岸边水生与湿生植物出现频率高,为21.5%。可见,长三角乡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对植被群落的破坏较为明显。

长三角乡村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1.不同生境类型下植被群落评价结果对比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得到4类生境共256个植被群落的保护价值评价结果(见表2.15)。比较各生境不同等级植物群落数量及比例可以得出:

(1)长三角乡村地区植被群落质量分异明显,值得原位保护的植物群落(Ⅰ级、Ⅱ级)共50个,占比为19.5%;需要优化改造的植物群落(Ⅲ级、Ⅳ级)较多,共196个,占比为76.6%;需要修复重建植物群落(Ⅴ级)较少,共10个,占比为3.9%。

(2)各种生境中,绿林地高保护价值植被群落(Ⅰ级、Ⅱ级)所占比例最高,为26.3%;接着依次是建筑周边、水边和路边,占比分别为22.9%、14.3%和10%。

(3)水边植物群落受乡村城市化影响最大,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占比降低19.3%;绿林地和建筑周边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比例分别降低15.9%和10.6%。

表2.15 村落植被群落保育评价分级结果

注:表中数字代表样地数量。

各生境植物群落准则层得分均值如图2.23所示,其中B1~B4分别代表群落稳定性、群落典型性、群落稀有性和群落乡土文化性。总体来看,各生境植物群落稀有性均较差,可见长三角地区村落现存的濒危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较少;各生境群落的典型性得分普遍高于稳定性得分,可见各生境中植被群落虽然还保留着该生境下的基本结构,但是在生物多样性、郁闭度、生长势、优势种更新潜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导致了群落稳定性的得分表现相对较差。分生境来看,绿林地植物群落雷达图面积最大,现状情况较好;路边植物群落雷达图面积最小,群落现状堪忧。建筑周边植物群落在乡土文化性方面表现突出,具有丰富的植物文化和突出的乡村景观特点。

图2.23 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准则层得分情况

将水边、建筑周边和绿林地生境进一步细分(图2.24)。可以看出,自然驳岸边植物群落在各项指标上都高于硬质驳岸边植物群落,尤其在群落稳定性(B1)和群落典型性(B2)方面。其原因可能是,硬质驳岸边的植物群落与河道的沟通较少,水生和湿生植物较少导致群落结构典型性较低。调查中自然驳岸边水生与湿生植物出现频率高,为21.5%。另一方面,随着驳岸的硬质化,植被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规划,导致了乡土树种比例的下降和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图2.24 不同驳岸类型、不同建筑位置植被群落准则层得分情况

(a)不同驳岸类型;(b)不同建筑位置

屋后植物群落在稳定性和稀有性方面明显高于屋前植物群落,在乡土文化性方面略低。其原因可能是,屋后植物群落对建筑采光和村民日常活动的影响较小,人们出于经济和防护考虑会种植一些高大乔木或竹类,且种植密度较高。这使得屋后植物群落的郁闭度(43.16%)比屋前(24.52%)更高。另一方面,屋后植物群落相比于屋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少,尤其在一些空置房屋后的植被群落,发育情况良好。屋后植物群落的生长势(86.23)高于屋前(78.36),屋后古树名木出现频率(33.33%)也高于屋前(16%)。屋前植物群落乡土文化性较高的原因是文化植物应用频率较高,主要为名吉、物吉植物,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榉树(Zelkova serrata)、橘子(Citrus reticulata)、石榴(Zanthoxylum schinifolium)、柿子(Schizaea digitata)、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等。屋后植物群落中文化植物主要是寓意长寿的长青植物,包括万年青(Scirpus validus)、松(Pinus massoniana)、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等植物,但出现频率较低。

2.不同乡村发展阶段植被群落评价结果对比

从乡村发展阶段来看,在各生境类型中,乡村性低值区群落评分普遍低于乡村性高值区群落评分(见图2.25)。可见,长三角乡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对植被群落的破坏较为明显。

图2.25 各生境不同乡村性植物群落准则层得分

(a)水边;(b)建筑周边;(c)绿林地;(d)路边

绿林地生境中,群落稳定性(B1)受乡村性影响明显,原因可能是,较多经济林被绿化景观林所替代,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结构丰富度、林冠郁闭度、种群更新潜力、生长势的全面降低。物种丰富度均值由10.05降低为9.56,复层数均值由2.95降低为2.5,林冠郁闭度由61%降低为53%,种群更新潜力由29%降低为19.05%。村落中原有的经济林如散生竹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榉树(Zelkova serrata)林等,由于群落发育时间较长,群落结构完整、物种丰富度较高,具有较高的群落稳定性和典型性,应予以重视和保护。

路边植物群落稳定性(B1)和乡土文化性(B4)随着乡村性的降低而明显降低。一方面原因是,路边绿化的建设降低了原本路边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种类,导致了群落稳定性的下降;另一方面,路边绿化大量应用整形灌木,使得景观乡土性降低。

水边植物群落和建筑周边植物群落在各指标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根据驳岸类型和与建筑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分析。(www.xing528.com)

图2.26 不同驳岸、不同建筑位置植物群落准则层得分

(a)硬质驳岸 (b)自然驳岸 (c)屋后 (d)屋前

从图2.26可以看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硬质驳岸边植物群落在稳定性、典型性和乡土文化性方面都受到了明显破坏,而自然驳岸植物群落受影响相对较小。原因可能是,乡村原有硬质驳岸主要是当地石材建造,与水体的关系较好,驳岸周边有较多水生植物,村民也多种植构树、水杉朴树、哺鸡竹、菖蒲茭白等适地植物。但随着乡村发展,河道驳岸多为混凝土固堤,河岸植被带的宽度也不断变小,使得植物群落生态功能降低、景观特色消失。

建筑周边生境中,屋后植物群落受乡村发展影响更明显,在群落稳定性、典型性、稀有性方面都有明显下降。屋前植物群落在乡土文化性方面受乡村发展影响较大。原因可能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房屋翻建时,屋后植物群落的面积急剧缩小,土地硬质化率明显上升。这一方面导致了群落稳定性的降低,物种丰富度均值由14.47下降至12.86,复层数均值由2.68下降至2.18;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村落中原有的古树和部分重点保护植物受到较大的破坏,如树龄较长的黄连木、香樟、榉树、银杏、苦楝、朴树、枫香、马尾松等。屋前植物群落随着土地的流转有较多一部分变成了村落统一规划的绿地,这些绿地大多以简单的城市化方式设计,典型文化植物的应用减少,群落外貌也失去了乡村特色。

3.高保护价值植被群落分类与示例

在单个群落的得分方面,对水边、建筑周边和绿林地3类生境中保护等级为Ⅰ级、级的群落进行总结分类。在水边群落中,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如:垂柳+朴树+构树—日本珊瑚树+大叶黄杨+哺鸡竹—麦冬+早熟禾+一年蓬—芦苇+美人蕉+菖蒲(沉海圩,综合得分83.02)。这类植物群落大多位于自然驳岸旁,村民出于护坡和景观的考虑,以根系发达的先锋树种为主,下层有较多的自然侵入草本,水生湿生植被丰富,群落的稳定性和景观乡土性较高。另一类植物群落如香樟+苦楝—大叶黄杨+小叶女贞南瓜+豇豆+荠菜—泥胡菜+黄花酢浆草(严家桥村,综合得分75.45),大多位于当地石材建造的硬质驳岸周边,岸上植被与水体保持一定的沟通,土壤湿润,蕨类和草本植物较多,群落生物多样性较高,也有着明显的乡村景观特色。

建筑周边植物群落中,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如:柿树+橘树—玉米+茄子+土豆—黄瓜+丝瓜+扁豆+月季+木槿—茭白+菱角(三星村,综合评分81.67)。这类植物群落位于房前临水处,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水平与垂直结构将食用植物规则种植于群落中央,且景观和材用植物种植于群落边缘,合理搭设竹架,沿水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由此生产与景观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景观。屋后高保护价值的植物群落如:①榉树+国槐+构树+香樟+梧桐—香椿+哺鸡竹—空心菜+狗尾草+葎草+牛筋草+扶芳藤(沉海圩,综合评分84.89);②水杉—哺鸡竹—牛筋草+猪殃殃+葎草+繁缕(湖头村,综合评分76.94)。过去屋后植物群落主要作为建材使用,但是随着使用率的降低,乡村性低值区的屋后植物群落被硬质地面所取代,乡村性高值区的屋后植物群落功能发生变化,导致乔木数量大幅减少。现存的保护价值较高的屋后植物群落多出现在空置房屋的周边,由于人为干扰较少,这类植物群落得以长时间自然发育。在一些古村落中,有部分人工植物群落由于文化、气候等原因被长期保留下来,具有很高的生态、景观、文化价值。这类植物群落面积被硬质土地和人为活动不断侵蚀,群落稳定性处于较大的威胁之下,应引起重视与保护。典型的植物配置如,榉树—橘子+柿子+石榴—孝顺竹—吉祥草+鸭跖草+红花酢浆草—丝瓜+葎草(礼舍村,综合评分81.25)。

绿林地植物群落中,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如:哺鸡竹—臭椿+槐树+香樟—葎草+空心莲子草+小蓬草+看麦娘(湖头村,综合评分83.37)。这类面积较大的散生竹林出现频度较高,往往与香樟、榉树等常绿或落叶阔叶乔木共同种植,群落郁闭度较高,林下的幼树幼苗丰富,自然侵入的草本种类多样,群落稳定性和典型性都较好,且呈现出典型的景观乡土性。另一类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如:广玉兰+构树+银杏+香樟+国槐—桂花+茶梅—二月兰+葎草+孝顺竹(淀峰村,综合得分78.42)。这类群落过去作为苗圃,20世纪80年代苗木市场比较红火,村落内种植起大片的苗圃林,种类各式各样,包括香樟、银杏、雪松、广玉兰、桂花等,部分苗圃林由于市场的降温而得以保留和发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还有一类。如:国槐+板栗+香樟+枫香+构树—橘子+小叶黄杨+孝顺竹—络石+葎草+空心莲子草(蒋山村,综合得分86.87)。这类植物群落多出现在墓地周边,历史悠久,群落内树木树龄较长,群落结构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

4.结果分析

对长三角地区植被群落的调查和评价结果发现:

(1)该区域乡村植被群落质量分异明显。值得原位保护的植物群落占比21.60%,主要集中在绿林地、水边生境中自然驳岸周围和建筑背面。但需要优化改造的植物群落较多,占比71.64%,主要集中在路边、水边生境中硬质驳岸周围和建筑正面。

(2)该区域乡村植被群落基本保持着较高的典型性,但是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干扰,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缺失较严重。各生境植被群落虽然还保留着该生境下的基本结构,但是在生物多样性、郁闭度、生长势、优势种更新潜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特别是水边硬质驳岸周边、建筑正面和路边植被群落稳定性破坏严重。村落中濒危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缺失严重。具有当地代表性的文化植物和乡村景观仅存在于建筑正面,其他生境中存留较少。

(3)乡村发展和人工干预对乡村植被群落质量破坏明显。乡村城市化改变了绿林地的优势种和群落结构,道路周边城市化的绿化模式与乡村植被群落模式冲突严重,硬质化驳岸改变了水边自然生境,城市化的建筑改造破坏建筑周边的自然生境,导致了乡村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典型性、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都有不同程度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