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设计研究:调查发现乡土树种比例高

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设计研究:调查发现乡土树种比例高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样地中,乡土树种面积比例在69%~87%之间,大多数生境的植物群落乡土树种面积比例较高。调查中出现的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粗榧、榉树、樟树、鹅掌楸、野大豆、细果野菱、莼菜等,均为人工栽培种,未出现野生种群。物种多样性方面,建筑正面植物群落物种最丰富,分布较为均匀,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Gleason指数得分均最高。但是在高度上,乡村植被群落以T2群落为主,高大乔木的应用比例较小。

乡村生态保育与修复设计研究:调查发现乡土树种比例高

长三角乡村地区植被群落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与城市植被群落类型相比,乡村草本群落和水生植被群落出现频度明显更高,主要为自然侵入的杂草群落和水生经济作物。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在乡村中出现的频率明显更低。

在科属组成上,乡村植被群落与城市植被群落在大种科方面都包含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主要为世界广布型草本,在长三角地区较为代表性的壳斗科、樟科、榆科、大戟科和忍冬科中,除了香樟被广泛应用外,其他植物仅有少量种植。乡村植被中十字花科的种数量明显多于城市植被,主要为人工种植的蔬菜以及自然侵入的杂草。城市中的一些大种科如百合科、槭树科、山茶科、木兰科、忍冬科、木樨科等在乡村中应用较少。

乡村植物生活型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居多,种数多于城市植被。而乔木种数则明显少于城市植被,以落叶乔木为主,种数约4倍于常绿乔木。乡村中灌木种类并不丰富,以常绿灌木为主,主要以人工种植的防护和景观灌木为主,自然生长的灌木较少。

乡村植物群落中较常见的(f≥5%)乔木树种有20种、灌木有10种、竹类2种、草本45种。与城市地区相比,乔木层中香樟和水杉在乡村和城市地区出现频率都超过10%,女贞朴树广玉兰等观赏型阔叶乔木和龙柏、雪松等常绿针叶树种在乡村中出现频率明显少于城市,而柿树、橘树和桃树果树在乡村中出现频度更高。在竹类方面,城市中常见的竹为毛竹和慈孝竹等,乡村中常见的竹类主要为哺鸡竹、刚竹、早竹等高度适中的散生竹类,主要作为材料用和食用。在灌木层中,乡村地区应用频度高(f≥5%)的灌木种类仅为10种,远少于城市植被(29种)。草本层方面,乡村地区出现频率较高的草本为45种,其中人工草本14种,自然杂草31种,明显高于城市地区(人工草本10种、自然杂草13种)。

调查样地中,乡土树种面积比例在69%~87%之间,大多数生境的植物群落乡土树种面积比例较高。建筑正面和自然驳岸边乡土树种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原因可能是建筑正面生境有较多的非乡土的观赏树种,而自然驳岸周边则是由于外来草本植物入侵较为严重。随着乡村发展,大多数生境乡土树种的比例降低。(www.xing528.com)

调查中出现的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粗榧、榉树、樟树、鹅掌楸、野大豆、细果野菱、莼菜等,均为人工栽培种,未出现野生种群。调查中出现的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在建筑周边和绿林地。树种包括黄连木、香樟、国槐、榉树、银杏、苦楝、板栗、朴树、枫香、枫杨、马尾松等。

物种多样性方面,建筑正面植物群落物种最丰富,分布较为均匀,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Gleason指数得分均最高。景观林的物种多样性较差,在物种丰富度和Gleason指数得分均最低,但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相对较高,表现为对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优势种不明显,物种分布较均匀。自然驳岸边植物群落和建筑背面植物群落在各项指数上得分均较高,表现出较好的多样性状况。路边和硬质驳岸边在各项指数上得分均较低,表现出较差的多样性。经济林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但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低,优势种较为明显,林缘的物种较为丰富,林内物种种类较少。

各生境植被群落水平结构差异较大,其中经济林郁闭度最大,其次为建筑背面植被群落。建筑正面群落植物群落郁闭度最小。随着乡村性的降低,在建筑正面、路边和景观林3种生境中,群落郁闭度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他群落郁闭度变化不明显。垂直结构方面,乡村植被群落以复层结构(乔—灌—草)为主,占比为87.1%,与周边城市群落相似(77%)。但是在高度上,乡村植被群落以T2群落为主,高大乔木的应用比例较小。城市复层植被群落中,高大乔木的出现频率更高。另外,乡村植被群落中乔草结构的出现频率(31%)要明显高于城市植被群落(17%),可以看出在乡村中灌木层较为缺失。

建筑周边植物群落外貌变化丰富,与功能需求、用地面积、周边环境有关。建筑正面植物群落主要可分为菜林地型、菜地型和硬质铺装镶嵌型,以菜林地型最为常见。植物群落在水平空间的规划上大多将菜地置于群落中央,乔木以果树为主种植于群落边缘,观赏花卉种植于建筑附近。典型的文化植物有桂花、海棠、榉树、橘子、石榴柿子等。建筑背面以竹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随着乡村性的降低,建筑背后植物群落面积减少、层次简化。植物文化主要为长寿长青植物,包括万年青、松、柏等植物。水边植物群落中灌木和水生植物缺失严重,高大乔木搭配菜地和棚架的植物景观较为常见,水生植物主要出现在自然驳岸周边,以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为主。随着乡村性的降低,自然驳岸周边出现人工痕迹明显的草坪铺地,硬质驳岸被堆高,植被群落与水体割裂,植物群落与水面的景观协调性下降。绿林地生境中,经济林植物种植密度更大,幼树、幼苗较多,视线通透度较差。景观林群落层次比较丰富,种植密度较低,视线通透,平面布局规整,以观赏小乔木和整形灌木为主。路边生境中路田交界处植物群落外貌特征与道路宽度关系较为明显,村落主干道周边的植物群落的空间分隔功能明显,以高大阔叶或针叶树种为主,而村落内部道路植物群落层次简单,以蔬菜和自然侵入的杂草为主。路房交界处的植物群落以常绿小乔木和灌木为主,植被种植密度较大,视线通透度较低,对房屋或院墙的外立面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但随着乡村发展,群落层次减少,以整形灌木或草本为主,群落与建筑的景观协调性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