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属组成
在调查的256个样地中,共记录种子植物85科、204属、269种,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分布状况按种类多少排列如表2.5、表2.6所示:
表2.5 长三角乡村植物的属种组成
(续表)
表2.6 长三角乡村植物科的数量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植物中大种科(种数不小于11)有5个,含65属、89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31.9%和33.1%;中等科(6~10种)5个,含24属、40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11.8%和14.9%;寡种科(2~5种)36个,含76属、101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19.1%和14.5%;剩余39科为单种科。
5个大种科分别为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ceae)和十字花科(Cruciferae),分别占总科、属、种数的5.9%、31.9%和33.1%。其中菊科主要为杂草和蔬菜,禾本科主要为作物、竹类和杂草,豆科主要为作物和观赏性落叶阔叶乔木,蔷薇科主要为观赏性乔木和灌木,十字花科主要为蔬菜和杂草,它们在本区域群落中的优势显著。但这些科的植物多为世界广布种,并不能代表长三角乡村地区的区系植物特点。《植被生态学》《中国植物志》中有关于科和属的区系分布。资料调查显示,金缕梅科、樟科、山茶科、榆科、杜鹃花科等科的种类为杭州地区的主要乡土树种。在此次调查中,金缕梅科出现3属、3种,樟科2属、4种,山茶科出现1属、2种,榆科出现3属、5种,杜鹃花科出现1属、2种。这些植物可以作为杭州的乡土植物进行广泛种植。根据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植物区系研究表明,壳斗科、樟科、大戟科、忍冬科等是具有代表性的科。
在长三角乡村地区植被调查中将所记录的植物种类(85科、204属、269种)与周边城市地区进行对比,如将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落(种子植物109科、263属、364种)与南京城市公园(89科、203属、288种)、杭州城市公园(111科、267属、394种)相比较,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乡村植物种类较少。村落内应用的植物种类以经济性植物为主,也有部分观赏物种,应用树种比较单一。草本植物尤其是自然杂草是乡村地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共出现67种自然侵入杂草,约占总种数的1/4。在科属组成上,乡村植被群落与城市植被群落在大种科方面都包含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这些优势科中的大多数种为草本植物,且为世界广布型种,不能代表本地区植物区系的特点。根据本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表明,壳斗科、樟科、榆科、大戟科和忍冬科等是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科。但这些科在乡村和城市中的应用不多,除了香樟广泛应用外,其他植物如红楠、麻栎、乌桕、重阳木、白栎、朴树、榔榆等,并未占一定优势,仅有少量被种植。与城市区别较大的在于乡村植被中十字花科的种数量较多,主要为人工种植的蔬菜以及自然侵入的杂草,如卷心菜、荠菜、青菜、萝卜、独行菜等。这些植物与生产关系密切,城市中应用较少。城市中的一些大种科如百合科、槭树科、山茶科、木兰科、忍冬科、木樨科等在乡村中应用较少。其中原因可能是这些科的植物多为观赏性乔灌,与生产的关系较少,故在乡村中应用较少。
2.植物生活型
如表2.7所示,在长三角乡村地区植物群落常见的269种植物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为156种,占比为54.6%。其中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居多,共88种,主要为自然侵入的杂草和人工种植的经济作物,景观型的地被植物和草坪草种类较少。种类数量次之的为乔木树种,共计52种。以落叶乔木为主,种数约4倍于常绿乔木。灌木植物共计47种,常绿灌木种数明显更多,以防护型和景观型灌木为主,自然生长的灌木较少。水生或沼生植物、藤本植物和竹类植物分别为9种、8种、6种,种类相对较少。
表2.7 长三角乡村地区常见植物及其出现频率
水生植物对完善水生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美化水体环境有重要作用。城市地区更重视水生植物的景观作用和净化水体的作用,江南地区水系丰富,自然水生湿生植物种类繁多,乡村地区的乔木种类多于周边自然植被而少于城区人工植被,有一定的引进树种。调查发现,除了少量常见的自然分布种在城市绿化中得以应用外,大部分乔木树种为外来归化种和栽培种,这使得城区乔木种类远比自然分布的乔木种类要丰富。灌木种类明显少于城区和自然地区,灌木应用相对单一,应增加灌木种类的丰富度。草本种类略高于城市地区,但少于自然地区。乡村地区由于保持了比城市更多的自然基底,因此自然侵入的草本植物的种类更多,但随着美丽乡村的发展,乡村灌木种数明显少于城市植被和自然植被。
3.常见植物种类及其出现频率
长三角乡村地区植物群落中常见物种及其出现频率如表2.8所示。初步统计结果表明:群落中较常见的(出现频率f≥5%)乔木树种有20种,灌木有10种,竹类有2种,草本有45种。
表2.8 长三角乡村古树调查结果
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乔木树种有5种,分别是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柿树(Diospyros kak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以及橘树(Citrus reticulata)。其中香樟的出现频率高达44.2%,柿树的出现频率也高达20.1%。香樟在各类生境中均有出现,主要作为材用和景观用途。柿树主要出现在建筑周边和水边,作为长江流域的典型乡土果树,对环境的适宜性强,果实丰硕,且有良好的吉祥寓意,是村落中重要的乔木树种。构树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常常自然侵入群落,故出现频率较高,达到16.7%,尤其多见于水边生境。构树的幼树、幼苗在各类生境的灌草层也常有出现。水杉作为速生树种,水杉的适应性强,对水土保持有着良好的作用,长远来看,也可作为苗木储备,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另外,还有着不错的景观效果,故在乡村中广泛种植,在路边、建筑周边和水边等生境中尤为常见。橘树因其果实丰硕,易于栽培,且有着良好的寓意,在建筑周边生境中十分常见。其他出现频度较高的树种主要可分为3类:①速生的固土、材用树种,包括榉树(Zelkova serrata)、垂柳(Salix babylonica)、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主要出现在建筑周边和水边;②景观文化树种,包括樱花(Cerasus yedoensi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鸡爪槭(Acer palmatum)等,主要出现在路边、绿林地和建筑周边;③食用观赏树种,包括桃树(Gnaphalium affine)、石榴(Zanthoxylum schinifolium)、香椿(Toona sinensis)等,主要出现在建筑周边和水边。
其中,苦楝(Melia azedarach)和乌桕(Nymphaea tetragona)两种树种尤其值得关注。苦楝是长三角地区典型乡土树种,5 000年前,我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即有苦楝分布,其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驱虫、耐腐,也是优良的盐碱土植被恢复树种。但是在乡村中出现频率并不高,仅有5.0%,主要出现在水边和建筑周边。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价值不如杨树等材用树种,景观价值不如紫薇、鸡爪槭来得直观,故大量路旁和建筑周边的苦楝被砍伐,其生态和景观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乌桕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广泛的自然分布,并有1 000年以上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乌桕树可以用作木材,乌桕籽是工业用油的重要原料,曾在乡村中广泛种植。由于其良好的树形及丰富的季相变化,乌桕也成为较重要的景观树种,有着深远的文化寓意。和苦楝类似,乡村中现存的乌桕树种较少,出现频率仅为5.8%。(www.xing528.com)
出现频率高的灌木和竹类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桂花和红叶石楠是长三角乡村地区最常见的灌木种类,出现频率高达28%和21%,主要出现在路边和建筑周边。原因之一,可能是桂花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深受村民喜爱,红叶石楠由于其叶色鲜艳、喜庆也成为村落绿化的重要成员;原因之二,桂花和石楠的抗性[1]也比较强,易于管护。其他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灌木种类多以整形灌木的形式出现在村落绿化中,如瓜子黄杨、大叶黄杨、海桐、金森女贞、山茶等。总的来说,村落中灌木层处于相对缺失状态,应用种类较少,形式单一,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竹类方面,长三角地区常见的竹类主要有哺鸡竹和刚竹两类,都是散生竹类,主要作为材用和食用。
出现频率较高的草本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分为自然侵入的杂草和人工种植的蔬菜及作物。自然杂草中,出现频率高于15%的主要种类有空心莲子草、小蓬草、黄花酢浆草、狗尾草、一年蓬、早熟禾、葎草等。其中空心莲子草、小蓬草、一年蓬作为入侵物种,在乡村地区十分泛滥,出现频率分别为51.7%、34.2%和20.8%,在路边、水边生境最为常见。李明丽对江浙沪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的评估认为,空心莲子草、小蓬草、一年蓬的入侵危害极大,应禁止引入,并加强防范和处理。人工作物中,出现频度较高的种类主要有南瓜、毛豆、玉米等。长三角地区水网密布,但村落中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被破坏严重,出现频率f≥5%的水生和湿生植物仅有茭白、美人蕉和芦苇3种。可能是村落河道的硬化破坏了水生生境,导致了水边植物群落的缺失。
与城市地区相比,乔木层中香樟和水杉在乡村和城市地区出现频率都超过10%,女贞、朴树、广玉兰等观赏性阔叶乔木和龙柏、雪松等常绿针叶树种在乡村中出现频率明显少于城市中,而柿树、橘树和桃树等果树在乡村中出现的频度较高。在竹类方面,城市中常见的竹为毛竹和慈孝竹两种,乡村中常见的竹类主要为哺鸡竹、刚竹、早竹等高度适中的散生竹类,主要作材用和食用。在灌木层种,乡村地区应用频度高(f≥5%)的灌木种类仅为10种,远少于城市植被(29种)。可能是灌木在乡村中仅被用作绿篱或灌木球等,主要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故种类选择较单一。草本层方面,乡村地区出现频率较高的草本为45种,其中人工草本14种,自然杂草31种,明显高于城市地区(人工草本10种、自然杂草13种)。原因可能是城市地区的人们为了防止自然草本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而把它们除去,而乡村地区管护较低。
4.乡土树种比例
乡土树种方面,在调查到的269种植物中,乡土植物数量为232种,占比为86%,与周边城市相比,乡土树种比例较高。乡土树种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乔木有香樟、榉树、构树、水杉、女贞、香椿、柿树、垂柳、橘树等,灌木有桂花、石榴、瓜子黄杨、石楠等、竹类有哺鸡竹、刚竹等,草本有芦苇、菖蒲、狗尾草、宝盖草、荠菜、猪殃殃等。外来植物数量为37种,占比为14%,常见的有空心莲子草、一年蓬、小蓬草、野老鹳草、刺果毛茛等。
不同生境乡土树种面积比例如图2.1所示,乡土树种面积比例在69%~87%之间。大多数生境的植物群落乡土树种比例较高,且差异不明显,除了建筑正面和自然驳岸边,尤其是自然驳岸边,乡土树种比例仅为71%。可能的原因是建筑正面生境有较多的非乡土的观赏树种,而自然驳岸周边则是外来草本植物入侵较为严重。多数生境乡土树种的比例随着乡村性的降低而减少,除了硬质驳岸边。其原因可能是,乡村绿化的发展引入了较多外来树种,使得乡土植物应用比例下降。在硬质驳岸周边,乡村性低的地区在驳岸修建和整治的过程中除去了入侵物种,从而使得乡土树种比例有所增加。
图2.1 乡土树种面积比例
5.古树名木及国家保护植物
据文献统计整理,长三角地区自然分布的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8种,其中上海23科、27属、28种,江苏18种,浙江28科、42属、51种。本次调查中出现的有银杏、粗榧、榉树、樟树、鹅掌楸、野大豆、细果野菱、莼菜等,均为人工栽培种,未出现野生种群。
古树名木方面,本次调查中共有6个样点出现古树,其中4个样点为建筑周边,2个样点为绿林地。调查中出现的树龄较长的树种主要有黄连木、香樟、国槐、榉树、银杏、苦楝、板栗、朴树、枫香、枫杨、马尾松等(见表2.8),主要出现的位置为建筑周边和村落外围的林地中。古树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村落内部的古树周边土地硬质化严重、营养面积较小、排水不畅;村落外部林地面积逐渐被其他用地蚕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