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1 人类活动强度分析
指征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见表8-11。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呈增加趋势,说明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和频率不断减弱。边缘密度(ED)呈下降趋势,说明单位面积内的边缘长度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趋势在降低。从形态复杂度指数看,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和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变化趋势均不明显,说明景观复杂度的变化并不显著。从多样性指数看,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都呈下降趋势,说明景观的多样性在降低。
表8-11 1986—2015年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级别的景观指数
注:LPI为景观面积的比例;ED为边缘密度;AWMSI为平均形状指数;AWMPFD为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SHDI为香农多样性指数;SHEI为香农均匀度指数。
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看(见彩图33),1986—2015年,林地的LPI最大且呈增加趋势,耕地的LPI呈减少趋势,高山灌丛草甸的LPI呈增加趋势,耕地、建筑用地和水体的LPI值较小且变化不大。从边缘密度(ED)来看,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高山灌丛草甸、水体和建筑用地。从斑块数量(NP)来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斑块数量占主要部分;林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草地的斑块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耕地的斑块数量持续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MPS)来看,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且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说明林地在1986—1995年期间,景观变得破碎,但在1995—2015年期间,林地的破碎化程度降低;高山灌丛草甸的平均斑块面积变化不大,略有减少;在1986—2015年期间,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急剧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草地、水体和建筑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景观最为破碎,且没有明显变化。
从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和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来看,林地的AWMSI和AWMPFD最大,说明林地的形态最为复杂。从平均邻近度(PROX_MN)来看,林地的PROX_MN最大,且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耕地的PROX_MN呈减小趋势。从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ENN_MN)来看,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建筑用地、高山灌丛草甸、水体、草地、耕地和林地,且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同类型斑块间的距离在缩小。从结合度指数(COHESION)来看,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高山灌丛草甸、耕地(呈下降趋势)、水体、草地和建筑用地。
从斑块数量(NP)来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斑块数量占主要部分;林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草地的斑块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耕地的斑块数量持续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MPS)来看,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且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说明林地在1986—1995年期间,景观变得破碎,但在1995—2015年期间,林地的破碎化程度降低;高山灌丛草甸的平均斑块面积变化不大,略有减少;在1986—2015年期间,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急剧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草地、水体和建筑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景观最为破碎,且没有明显变化。
从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和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来看,林地的AWMSI和AWMPFD最大,说明林地的形态最为复杂。从平均邻近度(PROX_MN)来看,林地的PROX_MN最大,且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耕地的PROX_MN呈减小趋势。从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ENN_MN)来看,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建筑用地、高山灌丛草甸、水体、草地、耕地和林地,且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同类型斑块间的距离在缩小。从结合度指数(COHESION)来看,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高山灌丛草甸、耕地(呈下降趋势)、水体、草地和建筑用地。
总之,1986—2015年,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高山灌丛草甸、草地、建筑用地和水体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大。
8.2.4.2 保护区物种稀有性分析(www.xing528.com)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稀有性的特征见表8-3。目前已经确定珍稀植物有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科5属6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3科19属19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3科19属19种及变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Ⅲ级保护植物18科22属25种;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13科17属17种。珍稀动物种类中,大鲵和文县疣螈属于国家Ⅱ级保护的两栖爬行类,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Ⅰ级鸟类4种,Ⅱ级保护鸟类24种,兽类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Ⅰ级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16种。保护的兽类占甘肃省总数的67.6%(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7)。
8.2.4.3 保护区面积适宜性分析
核心区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为49.05%。根据保护区面积的分级(超大型、大型保护区在20%以上,中型保护区在35%以上,小型保护区在40%以上)。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小型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保护全部保护对象。
8.2.4.4 大熊猫栖息地自然生态质量评估
根据10个有关自然保护、野生植物方面的专家的打分,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要素得分见表8-12。总分为84,根据表8-10,大熊猫栖息地自然生态质量属于Ⅱ级(71~85分),自然生态质量较好。
表8-12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自然生态质量评估结果
续表8-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