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调查方法演替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调查方法演替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3.2中期阶段方盛国等提出用DNA指纹图谱法来进行大熊猫的数量调查,认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调查方法演替

大熊猫栖息地地形复杂,再加上大熊猫数量少,其行动也十分隐蔽,在野外很难观察到它的实体,因此许多传统的动物数量的调查方法不能运用于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冯文和等,1998)。常采用很多方法调查野生大熊猫数量,如直接计数法、路线调查法、距离区分法、咬节区分法、数学模型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全国历次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都在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5.1.3.1 初始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大熊猫调查归为初始阶段,采用的是样方数量调查和遇见率统计方法。第一次大熊猫调查,采用“V”形线路调查法,根据目睹和粪便统计调查数量。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采用野外生物种群横向密度估计法、内业综合统计法和密度参数估计法。在四川北川县片口乡和青片乡利用路线法调查法和猎犬哄赶法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粪便系数法,但此法在实践操作中难度大,不易得出大熊猫的准确数量(大熊猫调查队,1987)。

5.1.3.2 中期阶段

方盛国等(1996)提出用DNA指纹图谱法来进行大熊猫的数量调查,认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该方法在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及大相岭进行了应用。黄乘明等(1989)提出了用大熊猫粪便咬节(Bmaboo Stem Fragments,BSF)长度聚类分析来区分大熊猫个体,选用0.5mm作为聚类的标准,并用此方法调查了卧龙的大熊猫数量。胡杰等(2000)用同样的方法对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进行了调查。大熊猫在采食竹茎的过程中,将竹茎一段段地咬断,但是并没有将其完全地咀嚼和磨碎,所以成段的竹茎经过大熊猫的消化道被排出后,几乎仍然能保持其原来的长短和形状,通常将这些粪便中的竹茎称为咬节(Mangelet al,1994)。大熊猫由于不能消化纤维素,故粪便中的竹茎咬节和竹叶残片变化不大。由于BSF的长度与臼齿间距有关,咬节切缘及破碎程度反映了臼齿的磨损情况,可用粪便的直径和BSF长度对大熊猫进行年龄划分(胡锦矗,1990)。郭建等(1999)在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还做了样带法、逆向截距法和线路法的比较,发现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样带法和逆向截线法因简便易行和数学推算过程的简单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数量调查,但都有其不易满足的前提条件。杨光等(1994)用样带法和逆向截距法调查了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该时期大熊猫粪便和咬节作为数量指标是用得最多的调查方法,DNA指纹图谱法也是靠野外收集大熊猫粪便为前提条件的。(www.xing528.com)

5.1.3.3后期阶段

以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间为节点,将该节点以后的调查定为后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估计更加趋向于使用定量指标,使用的两个主要的定量指标是BSF长度和巢域大小。估算方法是距离咬节法。即任何两个相邻粪便点之间的距离超过3 km,就直接判定为不同个体;不超过3 km,则用BSF平均值的差进行判断,若BSF平均值相差大于2mm,就判定为不同的个体。判别流程见图5-1。

图5-1 基于距离咬节法大熊猫数量调查流程图(冉江洪,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