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8年(2018-04-02)的Sentinel-2数据为数据源,选取空间分辨率为10m的4个波段,基于eCognition软件,使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取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现状。
4.3.1.1 分类体系
参考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Sulla etal,2019)和中国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张增祥等,2009),结合所用数据及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得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草地、高山灌丛草甸、耕地、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和道路)、水体9类。训练样本点和验证样本点均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生成。训练样本点共664个,其中,阔叶林188个,针叶林114个,针阔混交林143个,灌木林50个,草地44个,高山灌丛草甸15个,耕地81个,建筑用地21个,水体8个。验证样本点共3180个,其中,阔叶林924个,针叶林538个,针阔混交林1046个,灌木林254个,草地40个,高山灌丛草甸26个,耕地176个,建筑用地135个,水体41个。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训练样本点和验证样本点的分布见彩图26。
表4-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训练样本与验证样本数量
4.3.1.2 面向对象分类实现方法
1.分割参数确定
使用多尺度分割方法进行Sentinel-2影像的分割,形状因子和紧致度因子使用控制变量选最优的方法确定,最优分割尺度使用ESP2(Estimation ofscale Parameter2)工具获得。最终确定形状因子为0.4,紧致度因子为0.5,分割尺度为38。分割效果见彩图27。
2.分类特征选取
选择了Mean Brightness、Mean Max.diff、Mean Blue、Mean Elevation、Mean Green、Mean Nir、Mean Red等波段均值特征,以及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Water Index,NDWI)3个指数特征,EVI、NDVI和NDW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ρBLUE、ρGREEN、ρRED和ρNIR分别表示影像在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
3.随机森林分类器分类(www.xing528.com)
使用classifier算法,先训练(Train),选择随机森林分类器,并设置参数,将最大树的数量设置为100(图4-13),再执行分类(Apply)(图4-14)。
图4-13 随机森林分类器训练时的参数设置
图4-14 随机森林分类器执行分类时的参数设置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结果见彩图28,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占比统计结果如表4-8所示。由彩图28和表4-8可知,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在保护区分布最为广泛,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05%(782.72 km2)、10.17%(189.33 km2)、30.09%(560.03 km2)和10.63%(197.85 km2)。且海拔从高到低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灌木林。草地分布较为分散,且占比较小,仅为1.16%(21.59 km2)。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占比为1.36%(25.40 km2)。耕地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缓的河谷低地,占比3.53%(65.79 km2)。建筑用地和水体占比分别为0.52%(9.76 km2)和0.48%(8.94 km2)。
表4-8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土地覆盖面积及占比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精度评价结果如表4-9所示。分类总体精度为83.30%,Kappa系数为0.79。用户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针叶林(91.39%)、水体(90.70%)、阔叶林(86.66%)、建筑用地(80.50%)、高山灌丛草甸(77.78%)、针阔混交林(77.36%)、灌木林(76.32%)、耕地(75.70%)和草地(68.52%)。生产者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95.12%)、草地(92.50%)、阔叶林(87.88%)、针叶林(86.80%)、针阔混交林(82.50%)、高山灌丛草甸(80.77%)、耕地(77.84%)、建筑用地(70.37%)和灌木林(68.50%)。不同林地类型(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之间混分较为普遍。
表4-9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精度评价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