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导致物种分布变化,也会造成生物物候的改变,导致物种地理分布的变化,增加物种的灭绝速率(吴军等,2011;Gillings etal,2015;King etal,2017;李天芳等,2017)。大熊猫也不例外,已发现的化石显示,大熊猫曾经分布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面到北京周口店,南面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潘文石等,2001),现今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大大缩小,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6个山系,种群也被地理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唐小平等,2015)。化石研究表明,过去5亿年里物种的灭绝、迁徙主要和气候变化有关,生物的进化史就是不断适应气候的历史(吴军等,2011),大熊猫的分布变化无疑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McCarty,2001)。目前大熊猫因其扩散能力弱、繁殖率低、食物单一、分布范围窄、分布区破碎化严重等特点,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王玉君等,2018)。四川省气候中心马振峰研究员科研组做了关于“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区划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未来10~30年,在四川省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南段的大熊猫将会向西向北迁徙,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生态环境变化。一些学者根据近5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大熊猫栖息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90年以来气温增暖的态势加速,冬、秋两季尤为显著。除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外,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秋两季降水明显减少,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亦呈减少趋势。研究指出,目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将由东南向西北发展;最南端的大小相岭和凉山山系大熊猫气候适宜区将逐步缩小,山势陡峭、海拔较高的邛崃山系大熊猫气候适宜区则会显著增大。
许多模型模拟也指出大熊猫分布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在空间上的转移(表3-2)。吴建国等(2009)预测,到21世纪末大熊猫总适宜生境将减小70%,生境将更加破碎化,且目前适宜生境东部、东北部的一些范围将不再适宜,南部的适宜范围减小,西和西北部将扩展为新增适宜生境;Songer等(2012)预测2080年大熊猫现有适宜生境可能丧失60%,且新增适宜生境仅13%~14%,在当前生境保护区内,破碎化加剧,分布区将向高海拔方向转移。Jian等(2014)通过物种分布模型得出:除秦岭山系以外的大熊猫生境,到21世纪末面积将减少,且总体向北迁移。总之,预测结果可总结为:
(1)大熊猫主食竹分布和生境面积都将减少;
(2)大熊猫生境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不同山系破碎化程度不同;
(3)大熊猫被迫向更高海拔、更高纬度扩散;(www.xing528.com)
(4)未来大熊猫新增适宜生境多数在现有大熊猫保护区或分布区外,可能会降低现有保护区的功能效率。
表3-2 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影响研究的主要模型和研究成果
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模型。A1情景描述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全球人口在21世纪中期达到高峰后下降,CO2浓度从2000年380 ppm到2080年800 ppm,全球最高增温幅度为4.49℃(RCP8.5);A2情景描述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单位资本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比其他情景要慢,CO2浓度从2000年380 ppm到2080年700 pm,全球最高增温幅度为3.79℃(RCP 6.0);B1情景描述了世界人口在21世纪中期增加然后下降,但向信息经济和服务社会发展,并且引进了清洁技术和资源有效技术,CO2浓度从2000年的380 ppm到2080年的520 ppm,最高增温幅度为1.98℃(RCP2.6);B2情景描述了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比A2情景下低),经济发展中速度,采用不同的发展技术,CO2浓度从2000年380 ppm到2080年550 ppm,全球最高增温幅度为2.69℃(RCP 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