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乡愁,我会说是村口的路牌,家门口的大树,溪边的水桥……在许多人的乡愁里,都有着鲜明的地名符号。如果故乡只剩地图上的一个标识,家门口的路不复往日的名字,很多人的乡愁定将难以寄托。
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构成了独特的识别、命名和交往文化。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人依地栖,地以人传。地名是人与地之间情感的纽带,是安定与坎坷的更替,是荣耀与悲痛的交杂。乡愁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地名是乡愁的重要载体。这些勾起我们乡愁记忆,唤起我们乡愁情感的地名,都有着一个或者蕴含历史典故、或者附带神话传说、或者纪念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的名字。这些重要的集体记忆,理应时常温故而知新。
一年多来,崇明区港西镇的一批文化工作者们,怀揣着不断搜集到地名背后故事的欣喜与感动,从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入手,编辑出版了《港西老地名文化》一书,抢救这些充满文化韵味、包含历史基因的地名,重塑了港西百姓的精神家园与港西文明脉络,走在了崇明区乃至全市的前列。界牌镇、万安桥、石井栏、北双港……这些当地的地名,或青苔掩石碑,或古木复雕琢,因为有了这些地名,故乡显得温情厚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魂的核心在于文化。农耕文明是华夏历史文明的血脉,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历史上的崇明,水清河晏、碧波荡漾,风光旖旎、土沃田良。1400年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崇明这方热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吃苦耐劳、勤俭朴实、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守土敬业,等等,成为我们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崇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渊薮,成为广泛久远的文化集成和崇明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及时搜集、挖掘和抢救保护。(www.xing528.co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承好、创新好包括老地名在内的这些优秀文化,对推动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焕发广大农村文明新气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崇明区乃至全市首个以地名为主题的乡镇志书,《港西老地名文化》一书挖掘整理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弥补了崇明地方志编撰的一块空白,有利于发挥村庄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让乡愁记忆代代传承,让广大村民增强文化自信,体会到根在哪里、祖宗在哪里、力量在哪里。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激活包括地名及其附着在上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必将成为一个地方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乡风文明建设的硬道理也必定会在实践中明白呈现。让我们一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并“勤而行之”!
2018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