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关于民国《朔方道志》的划界史料

《贺兰山志》:关于民国《朔方道志》的划界史料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厄鲁特者,俗所称阿拉善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亦语音之转。耆公又将起事类末详叙竖碑贺兰山蒙汉交界处所。示贴卡所并呈省咨旗,彼此立案永远遵守。(摘自马福祥、陈必淮修,王之臣纂:《朔方道志·舆地志》,天津华泰印书馆,1927年。

《贺兰山志》:关于民国《朔方道志》的划界史料

定远营初属宁朔县地,设守备,驻绿营兵,清雍正时,世宗以其地赏给额驸阿保居住。

贺兰山厄鲁特者,俗所称阿拉善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亦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东宁夏,西甘州,南凉州,北瀚海,袤延七百余里,至京师五千里。山阳为内地,山阴为蒙古游牧,汉北地、武威张掖三郡西北境,唐为吐蕃,宋为西夏,明为边外地。清初,厄鲁特种类蕃盛,分牧套西者谓之套夷,驻牧青海者谓之西海诸台吉,其驻牧天山北路者谓之北厄鲁特,各有部长。清顺治初,鄂齐图汗遣使入贡,且请助攻喀尔喀。康熙十六年,准部噶尔丹娶鄂齐图女,旋以兵袭杀鄂齐图,破其部,遣使献所俘虏弓矢甲胄,诏却之,于是西套厄鲁特溃散或投西藏或被虏归伊犁。而和罗理族避居大草滩庐章万余,守汛吏驱之不去,并有准格尔逃人数百从之,骚扰近地,诏宥其饥困窜掠之罪,和罗理求达赖喇嘛表请甘州东北之龙图山蒙古,谓之阿拉山阴者,赐其游牧以距边六十里为界。

厄鲁特界自清康熙二十五年,经侍郎喇提督孙率同蒙古部落自中卫边墙起至石嘴沿河一带止,止定界址公议奏准由贺兰山之阴六十里以内为内地给民樵采牧放,六十里以外为夷地,蒙古插帐驻牧,汉夷各守定制,彼此不得越界侵占。乾隆六年额驸阿宝(一作保)请定边界,经理藩院咨用陕部堂尹檄令地方官将蒙古民人游牧耕种地方公定界址,仍照依康熙二十五年题定界址,踏看定议详覆咨部,重申前禁口内民人不得出边六十里外樵采牧放,蒙古不得在近边六十里驻牧。

乾隆三十四年复争地界,先是阿拉善旗在贺兰迤南造一南寺,距定远营六十里名曰广宗寺,在汉地界内该处因无树木汉民未曾过问。嗣又于山北造一北寺距定远营亦六十里名曰福荫寺,该处林木茂盛,民人查在汉地界内恐其后日藉寺占山,阻其修盖。钦派侍读学士福德、陕甘总督明山会同由小水口边墙丈量至建寺之处约六十里仿照康熙二十五年题定六十里为界成案,丈至响扎子大山梁定界,所建之寺准其盖完。蒙古当夏令时准居住山梁那边,连络山内有水草之地乘凉,除夏令外不得安籍游牧。又新造未成寺二里内不准砍伐木二里之外,周围所有之地准民人取柴砍木亦不准民人作为木业奏准立案。(www.xing528.com)

光绪四年,宁夏大乱之后,阿拉善又以汉民越界请定界址,经陕甘爵都左公宗棠檄委宁夏道耆公彬、宁夏府海公容、宁夏镇冯公南斌会同阿拉善,自小水口边勘至响扎子大山梁约六十里,与乾隆三十四年福明两钦差丈量之案悉符,取该旗三十四年老案与前平罗县令张悌抄存图案对(因兵燹遗失由省抄存)余俱相同,惟蒙文,内多中岭有一鄂博一语(以石垒堆为界石,名之鄂博),地图亦无福明两钦差印信,阿拉善仍坚以中岭即小水岭反覆置辩。光绪九年,陕甘总督谭公钟麟据案理折,并分行宁夏道不准争执,其案始寝。耆公又将起事类末详叙竖碑贺兰山蒙汉交界处所。呈省咨旗,彼此立案以垂久远。

民国元年时值鼎革,阿拉善又以汉民越占据蒙古利权,呈由蒙古藏院行省转道道尹陈公必准,不忍抛弃领土绝民生路,坚执前案旋又以入山汉民窜藏匪类,谋为不轨,在蒙藏院再三控告。民国九年,始变计以筹办警政保护蒙境及入山伐木汉民为词,护军使马公福祥以言尚近理,且恐酿生别故,商令少为抽捐俾助警饷,仍严立简章六条以杜后患。一从前入山抽收烧柴领牌,一切名目概行取消;一由出山各沟口抽捐,一道以作阿旗筹办警政经费;一此项捐钱应由砍山人完纳,惟因设卡在山沟口,自应由运木人代纳其钱,仍准买木人即由木价内按照捐章扣除以昭公允;一完捐后由卡发给印票,无论经过蒙地何处验票放行,不准重征;一木料无分桁条椽子每驴一驮征足钱二十文,此外再无别费;一捐票注明何项木料驮数及完过钱数,如有改用车运验明数目相符立即放行,不得留难。示贴卡所并呈省咨旗,彼此立案永远遵守。

(摘自马福祥、陈必淮修,王之臣纂:《朔方道志·舆地志》,天津华泰印书馆,192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