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贺兰山志

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贺兰山志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此,用“骆驼之乡”作为阿拉善的代称是恰如其分的。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和如此之多的特殊优势,北方游牧民族将其视为天赐之神物。“骆驼之乡”阿拉善,全盟骆驼数量最多时达到25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1/3以上。阿拉善草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荒漠戈壁占80%。蒙古族祭驼以阿拉善双峰驼为对象,在阿拉善蒙古族牧户中普遍举行,牧驼户无一例外。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地区的骆驼有沙漠型和戈壁型两种。

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贺兰山志

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属于荒漠草原,它没有呼伦贝尔盟那样“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广阔牧场,但物竞天择,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貌特征却赋予了沙漠之舟——骆驼——以生存、繁衍的良好条件。故此,用“骆驼之乡”作为阿拉善的代称是恰如其分的。骆驼耐饥耐渴,其身躯高大,能负重致远,即使连续几日不吃不喝也照样载物跋涉。所以千百年来,在沙漠遍地、交通闭塞的贺兰山西麓地区,骆驼成为牧民和商旅最为理想的代步和运输工具。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骆驼在北方游牧民族驯养的牲畜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这完全是骆驼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所决定的。骆驼负重100多公斤,行走几天乃至十几天不吃不喝;作为骑乘工具可连续使用,出门时不必为其准备草料;骆驼产出大量奶汁、肉食、绒毛贡献人类,使用价值极大。它耐饥渴、耐恶境、耐粗饲,可采食直径1厘米以内的木质枝条;能喝其他动物不能下咽的苦咸水,最值得赞赏的是它能爬卧下来以降低高度,方便人类捆绑装卸重物。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和如此之多的特殊优势,北方游牧民族将其视为天赐之神物。

“骆驼之乡”阿拉善,全盟骆驼数量最多时达到25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1/3以上。阿拉善草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荒漠戈壁占80%。牧草种类以“扎干”(梭梭)、珍珠、柠条、沙拐枣、沙蒿等29种灌木和半灌木牧草为主,也是骆驼主要采食的牧草。贺兰山西麓阿拉善左旗的乌力吉、银根、吉兰泰、敖伦布拉格等在历史上均有“万峰驼苏木”之称,家家户户都有养殖骆驼的传统习惯。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人民甚至将骆驼作为神灵加以祭拜,世代传承,祭骆驼如其他民族祭火、祭土地、祭龙王等一样,有其悠久的历史。但阿拉善地区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不以神灵为主,而是以自己饲养的骆驼为对象,把骆驼实体当作神的化身和使者进行祭拜。蒙古族祭驼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更不是纯粹的迷信活动,而是信仰和务实的结合,是牧驼人的精神寄托。祭驼活动所展示的人性化内容,孕育了当地蒙古族忠厚善良、坚忍不拔的骆驼精神。祭驼活动所产生的“功臣驼”“骆驼赞”“祝颂词”“劝奶歌”等诗歌,隐含着温柔敦厚、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的朴素哲理,已成为民族凝聚和人文传承的载体。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的内容非常丰富,每年要分三次举行,每次的形式和内容都不相同,一是祭儿驼,以种公驼为对象,主要体现骆驼身体健壮、良种永续的祈愿。二是祭母驼,以母驼为祈愿对象,祝愿骆驼多育幼畜,牧群兴旺。三是祭驼群,在秋季举行,由牧户各自祭拜,象征收获金秋。蒙古族祭驼以阿拉善双峰驼为对象,在阿拉善蒙古族牧户中普遍举行,牧驼户无一例外。(www.xing528.com)

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地区的骆驼有沙漠型和戈壁型两种。沙漠驼结构紧凑,发育良好,头面清秀,眼大明亮,胸廓发育适中,腹大而圆,蹄大而圆,筋腱明显,毛色杏黄者较多,绒毛细密,粗毛比例较低。戈壁驼个体粗壮,全体发育充足,肌肉发达,颈长短适中,胸廓发育良好,四肢端正,紫色、杏黄色、土红色者居多。沙漠驼和戈壁驼都能在不同条件的荒漠戈壁中发挥特有的作用。骆驼依成长期的不同又可分为驼羔、青年驼、成年驼、老年驼等,以显示大小强弱。

(资料来源: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阿拉善往事(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