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三线建设的兴衰

贺兰山志:三线建设的兴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东麓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及资源条件,成为“三线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分布地域。鉴于贺兰山地区所处的战略位置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家决定在这里安排一批“三线建设”重点建设项目。从此,贺兰山地区工业建设进入了高潮,开始形成了大中小结合的、比较合理的结构。同时又在“三线建设”靠山进洞备战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些企业布局问题,导致这个阶段企业经济效益差。

贺兰山志:三线建设的兴衰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包括全国的“大三线”建设和各省的“小三线”建设。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的中共中央从对当时国际环境的认识出发,根据国防需要对全国经济建设所作的划分。大、小三线的集中建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曾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其投资之集中、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所仅有的。贺兰山东麓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及资源条件,成为“三线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分布地域。

鉴于贺兰山地区所处的战略位置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家决定在这里安排一批“三线建设”重点建设项目。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华北、华东、东北等地通过全厂搬迁、部分迁厂、包建和技术援助等形式,向贺兰山地区迁入不少大中型工矿企业。从此,贺兰山地区工业建设进入了高潮,开始形成了大中小结合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经过几年的建设,一批内迁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彻底改变了贺兰山地区的工业落后面貌。这些新建企业素质都比较高,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能力,发展成了国内各行业中的重点和骨干企业。同时,在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帮助支持下,贺兰山地域内的银川石嘴山、阿拉善左旗等地区自己也建成了一批企业,使得工业实力大增。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许多企业管理混乱,生产难以走上正轨。同时又在“三线建设”靠山进洞备战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些企业布局问题,导致这个阶段企业经济效益差。(www.xing528.com)

“三线建设”时期,贺兰山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