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贺兰山志-贺兰砚和贺兰石刻工艺的传承

探寻贺兰山志-贺兰砚和贺兰石刻工艺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用贺兰石雕刻制作的砚台叫贺兰砚,因其制砚用的石料产于贺兰山而得名。技艺精湛的贺兰山雕刻艺人往往能根据贺兰石品相结构和色泽纹理精心雕刻出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和精美石砚,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争相购买的抢手货。贺兰砚得到了历代文人雅士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但贺兰砚雕刻技术现状并不乐观,阎氏后代能传承技艺的并不多,传统手工技艺处于失传的濒危状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砚台,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古代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一直深受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所谓四宝砚为首,是因为它质地坚硬,能传百代。砚雕技艺由于年代久远,传承悠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显得弥足珍贵。宁夏虽偏居西北边陲,但制砚历史并不短,特别是以贺兰石为原料雕刻而成的贺兰砚历史悠久,雕刻工艺复杂,文化内涵深厚,深得名家喜爱。清末流传着“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这说明贺兰石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制砚工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它雄姿英伟,势如奔马,形如偃月,高峻险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贺兰石就是其中之一。贺兰石主要产于贺兰山滚钟口笔架山,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编撰的《乾隆宁夏府志》中就有相关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用贺兰石雕刻制作的砚台叫贺兰砚,因其制砚用的石料产于贺兰山而得名。

贺兰石形成于约13亿年前震旦纪中前期,后经造山运动而推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据勘测,贺兰石在贺兰山一带的总储量为35.23万立方米,中心区储量不足6万立方米,亟须加强对贺兰石原材料的开发保护力度和综合利用。据史料记载,贺兰石开采于清朝康熙年间,其料分为前山石和后山石两种。前山石分布于滚钟口笔架山一带,质地稍粗,彩色石不多;在小滚钟口后山大寺沟的山峰背后所产石料,被称为后山石,石料较前山石更加细腻,色彩丰富,易于制砚。贺兰石质地细腻,刚柔相济,用其刻制的贺兰砚,图案清新,造型奇特,叩之有声,呵之见水,贮水不耗,发墨光润,磨墨无声,不拔笔毫,具有容易发墨、存墨期长、保护毛笔、坚实耐用等优点。带盖的贺兰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不臭,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贺兰石尤以紫端为最佳,次为羊肝色和豆绿色。

贺兰砚的雕刻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选料、相石设计、下料、粗加工、精细雕刻、打磨上光、配盒7道工序方能完成。贺兰石天然细腻,有深紫、豆绿两种颜色,又被称为“碧紫砚”。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相互辉映,色彩鲜明,形态多样,恰似紫色丝绒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翡翠。除两彩、三彩、多彩外,还有“石眼”“玉带”“银线”“云纹”等特殊结构,妙不可言。根据石材的这种特点,采用两种颜色互相衬托,精心雕刻各种图案,就成为区别于其他砚种单一色彩的主要艺术特色,为石雕艺人尽情发挥艺术构思和雕刻才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技艺精湛的贺兰山雕刻艺人往往能根据贺兰石品相结构和色泽纹理精心雕刻出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和精美石砚,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争相购买的抢手货。贺兰砚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动物花鸟、草虫、瓜果等皆可入砚。在造型上有随形砚、仿形砚、规矩形、带盖砚等。贺兰石不仅可以雕制砚台,还可以雕刻制作多种精美的工艺品,如印章、镇尺、笔筒、屏风、摆件、石壶、立体雕件等。工艺表现手法讲究因材施艺,相石俏彩,雕刻上做工精细,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脱俗,有的典雅庄重,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大巧若拙,绿与紫两种色彩互不冲突,相得益彰,彼此映衬,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在中国的砚材中独具特点。贺兰砚有手工刻制和机器刻制两种。手工刻制的做工比较精细,售价也比较高昂,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消费得起,往往为收藏爱好者重金收购。其次就是机器砚,现在市场上绝大部分砚都是机器砚,机器刻砚造型简单,节省时间,但是式样单调,种类单一。而同样的手工砚则要精细得多,用的时间也颇长,也更显珍贵奇特。

贺兰砚得到了历代文人雅士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清末宁夏知府赵惟熙曾为贺兰砚题诗赞曰:“贺兰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一生酷爱石砚,贺兰砚也曾被他大加赞誉。1979年,他曾写下这样两首诗来赞美贺兰砚。其一曰:“中华民族交融久,万里舆图一版收。砚是贺兰山上石,班超有笔莫轻投。”其二曰:“千辛采得高山石,众智成为巧匠心。寄语临池挥笔客,要知一砚重兼金。”著名作家、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许淇先生有文赞曰:“观此砚之心情如登贺兰山阙,胸襟之为廓然。”1963年1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宁夏视察时,曾题词盛誉贺兰砚:“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为了祝贺这一盛事,特意用贺兰石雕刻制作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作品《牧归》,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寓意深远,饱含着宁夏人民对香港同胞的浓浓情意。(www.xing528.com)

贺兰石雕刻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宁夏府城(今银川)就开始出现贺兰石的制砚作坊,但开始只有三四家,工具简陋,工艺粗糙。后从江南聘请制砚匠人前来传授技艺,方法有所改进,工艺日渐成熟,使得贺兰砚既具塞北粗犷豪放风格,又具江南细腻灵巧风韵。一方佳砚,艺人们往往要呕心沥血数月。贺兰砚讲究“相石”和“俏彩”。相石就是观看石料的质地、走向和纹理,以及石料的大小、厚薄和自然形状。俏彩就是根据石料紫、绿两色的多少、比例和分布位置,设计图案与层次,酝酿雕刻几层色彩,计划哪种图案。成功的作品讲究整个砚面紫绿分明,含蓄典雅,突出主题。

贺兰砚雕刻从第一代传承人张云亭开始,经过了阎万庆、阎万年(第二代),阎子江、阎子洋、阎子海(第三代)以及阎森林(第四代),形成了以阎氏家传为主的一批传承群体。但贺兰砚雕刻技术现状并不乐观,阎氏后代能传承技艺的并不多,传统手工技艺处于失传的濒危状况。由于缺少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传承人,此技艺在短期内很难掌握并形成经济效益,很多年轻人不愿学此手艺,大部分从业者因技艺、原材料、市场假货充斥等原因,收入普遍不高,严重制约着贺兰石传统雕刻技艺的传承。

作为一门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技艺,贺兰砚的发展一直受到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2008年,贺兰砚制作技艺进入银川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进入第二批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2年12月,阎家砚第四代传承人阎森林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此相关的贺兰砚雕刻名家张向东、石飚等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梅荣、施克俭等被评为自治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贺兰砚雕刻技艺的重视与支持,大大提升了贺兰砚雕刻艺术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贺兰砚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由最初的文人用砚发展到多种系列工艺品,集实用、观赏为一体,目前已成为宁夏旅游形象的代名词。贺兰砚在生产、销售方面已形成相当规模,形成广泛的产业链条,在树立品牌、开发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资料来源:成林:《董老墨宝》,《宁夏图书馆通讯》198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