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定远营-贺兰山志

贺兰山志-定远营-贺兰山志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有着一座保留相对完整且已拥有300年历史的古城——定远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定远营古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定远营有“塞外小北京”的美誉。定远营的水系均发源于贺兰山,城南有三道河沟,城北山沟内也有河流,河沟处形成的涝坝可以有效灌溉农田。定远营的建造主要是军事用途。赐定远营给阿拉善王,实质上是把保卫西北边疆的重任交给了他。

贺兰山志-定远营-贺兰山志

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有着一座保留相对完整且已拥有300年历史的古城——定远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定远营内的延福寺(1986年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拉善王府(1996年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2003年公布为阿拉善左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续被认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定远营古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远营在清代为阿拉善旗札萨克王爷所居住,清政府为阿拉善旗王爷在京城建有府邸——阿拉善王府,蒙古王爷频繁地往来于北京和阿拉善之间,带来了京城先进的文化与营造技术,甚至直接带来京城的建筑工匠。民国时期定远营有“塞外小北京”的美誉。

定远营位于贺兰山西麓,紧依山体而建,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城北最高处的喇嘛庙山,占据了城内制高点,可观察城内外情形,古城周边山体共修建有6座军营,战争时期可以提供有效保护。定远营的水系均发源于贺兰山,城南有三道河沟,城北山沟内也有河流,河沟处形成的涝坝可以有效灌溉农田。

定远营始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八年(1730年)告竣。其建城之地,原名葡萄泉,曾为清政府的军马场,称“御马圈”。清代川陕总督岳钟琪始奏筑城,竣工后曾刻碑纪念。定远营所处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控居延而通天山,北连大漠以临库伦(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岳钟琪看到此地的军事价值后决定在此修建军营以卫西北安宁。从定远营建城碑可以清楚地了解建城的经过和目的。

定远营的建造主要是军事用途。清初漠北和漠南蒙古都已归顺朝廷,而漠西蒙古与清朝对抗,其中只有额鲁特部忠于清室,为了控制这些蒙古部,建造定远营十分必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阿拉善和硕特旗初立时,王府在沙拉布勒都(紫泥湖)。雍正九年(1731年)阿拉善第二代札萨克阿宝返回牧地时,被赐予定远营,王府由此迁入定远营城内,从此成为阿拉善旗的首府。赐定远营给阿拉善王,实质上是把保卫西北边疆的重任交给了他。说明阿拉善和硕特部在清廷十分受重视,阿拉善旗的地位也远高于其他蒙古各旗。

阿拉善多罗郡王阿宝将王府迁入此地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原来的参将衙署成了阿拉善王府。王府建筑群位于城市东南,占据了城内近一半的面积。王府家庙延福寺位于城市中央的重要位置,是城内最大建筑群。城内城隍庙是除延福寺外最大庙宇,孔庙、关帝庙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坐北朝南魁星庙位于东北角,此外还建有马王庙、娘娘庙、财神庙等,体现出儒、佛、道宗教文化并存的局面。古城西北的大片空地则是王爷近亲、官员们居住的场所。(www.xing528.com)

定远营古城还有着深深的和硕特蒙古文化的烙印。由于蒙古族对代表圣洁的白色推崇备至,所以王府墙体四周为白色,因此有“沙漠白宫”的美誉。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民居——蒙古包也融入到当地建筑中。蒙古族以西北为最尊贵的方位,王府家庙延福寺就位于王府西北,中路的先祖祠同样位于二进院院落的西北侧。在延福寺以北的喇嘛庙山上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边政学会总务组编的《边政公论》中这样描述定远营:“如称宁夏为‘塞北江南’,则阿旗首府定远营,可以‘沙漠桃园’称之,该城距贺兰山西麓约六十里,与宁夏省垣适成掎角之势,城周丘陵起伏,山泉环绕,松柏挺生,堪使东南游客穷年忘归而无异域殊方之戚。”俄国探险家彼·库·柯兹洛夫也在其著作《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这样描述定远营:“定远营绿洲延展在从表面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灰色高地,溪流和用泉水灌溉的凹地纵横交错所形成的网络之中,高地把它分割成三部分。绿洲的西面与一片辽阔无垠的沙丘的或沙土的荒漠相连接,东面沿南北方向耸立着阿拉善山脉,悬崖峭壁高傲地直接晴空。条条道路像线条一样汇集到这个在周围千篇一律的色调之中,泛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文化中心。在途经戈壁之后,看到定远营巨人般的兴山榆、杨树,王公们富饶美丽的园林,大片的庄稼地,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天堂般的所在。”

(资源来源:苏禾:《定远营的建城及阿拉善王的居住》,《内蒙古工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