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的塞上凤城银川,是在西夏旧都兴庆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从西夏至清代,银川的城市中心只局限于现在的兴庆区,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老城区,城西的金凤区和西夏区在清代以前还是一片湖泊密布、碧野千里的广袤荒原。清代因为军事防御需要,开始在宁夏府城以西的贺兰山东麓修建规模宏伟的满城,作为八旗官兵驻扎的兵营,这里才开始逐渐兴旺发达。在贺兰山脚下建设地势高爽的满城,这是近三百年银川平原城镇建设的一次重大成功。现在作为银川市工业基地的金凤区和西夏区,就是在当时满城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为今天银川市的布局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座贺兰山下崛起的清代满城见证着银川市向贺兰山东麓发展的历史沧桑。这座清代满城有着怎样的独特历史轨迹呢?这还要从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和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说起。
清代康熙年间,先后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和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以赵良栋为首的宁夏籍官兵在平叛中功勋卓著,贡献颇巨。康熙皇帝运筹帷幄,积极平叛,甚至亲自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西巡宁夏,驻跸银川,以宁夏为大本营平定噶尔丹叛乱。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八旗军队曾多次进驻宁夏,均属临时性质,而不是轮班制的换防部队。由于是临时驻所,没有固定的营房,只得驻扎在汉城(宁夏镇城)中,圈占民房居住。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清政府裁撤宁夏卫,建置宁夏将军府,派遣3500余名八旗官兵进驻宁夏,并在宁夏府城(今银川兴庆区)东北五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城,专供八旗官兵驻防居住。这座旧满城的遗址在今天银川东郊红花乡满春村。从此,旋驻旋调、旋议旋撤的宁夏八旗驻防制度得以正式建立。驻扎宁夏的八旗军系自东北调来,多是吉林和黑龙江各地的满族人、蒙古族人。在清朝,宁夏是一个重要的军队驻防点,全国总共设置八旗将军衙门的仅有13处,宁夏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当时宁夏政治、军事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八旗兵分满州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兵驻防宁夏,主要任务是攘外安内,保卫边疆不受侵犯,服从朝廷调遣平息内乱。
但不幸的是,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即1739年1月3日,贺兰山东麓的银川、平罗一带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瞬间摧毁了宁夏最富庶、繁华的中心地区,人民生命与官私财产损失极为惨重。在这场大地震中,宁夏旧满城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四个城门陷入地下数尺深,无法打开。驻防的满营官兵也死伤殆尽。这主要是因为旧满城选址仓促,不具备良好的建城条件,所择地低洼,且土性松浮,原非可以建城之所。旧满城通往汉城(指宁夏府城)的大道,每年夏秋积水泥泞,必须绕道,十分不便。震后,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是当务之急。因此,清政府极为重视宁夏满城的重建工程,下令班第等钦差大臣进行考察,以便迁建满城新址。班第等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旧满城“地形更加低陷,若仍旧址建筑城垣,不惟低潮难以居住,抑且城垣庐舍俱不能坚固。况现在房屋俱已倒塌,城垣俱已坍裂,总须重造。与其建于无用之地,徒然靡费国帑,孰若另择高燥地基,以为久远良图”。奏请乾隆将新满城迁建到距宁夏府城以西十五里的贺兰山东麓洪积平原上,也就是汉城(宁夏府城)西十里平湖桥之东南。迁建满城计划很快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并要求依议速行。
放弃旧满城,重建新满城,是银川平原城镇建设史上的一次科学决策。对比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兴庆区)与旧满城,原来的旧城址地势更加低洼,而且更加接近平罗—银川南北活动断裂带和黄河河岸,这从地震发生时宁夏府城及旧满城受损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当时的政府官员敏锐地觉察到在原址重建满城是极不合适的,将满城由这一地势低洼、地近黄河、工程地质条件不佳的地段迁移到地势较高的贺兰山前洪积二级台地上,这是非常正确的用地选择,尽管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决策的英明之处。
新建满城共圈占民地2182亩,“每亩给价银四五两不等”。满城的建筑规模基本与原城相同,只是规模较旧城扩大一里多。新满城于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兴工,乾隆六年(1741年)六月告竣,共费帑银156523两,皆宁夏道阿炳安承修。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这座新修的满城比旧满城要雄伟壮丽得多,坐落于“府城西十五里,平湖桥东南。城东西三里七分半,南北亦如之,共延长七里五分。高二丈四尺,址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五尺,垛墙五尺三寸,俱甃以砖。城门四:东曰奉训,西曰严武,南曰永靖,北曰镇朔。城楼四座,马道四座,瓮城门四,门楼四座。角楼四座,铺房八座,炮台二十四座。水沟二十四道。城河一道,宽三丈,深一丈”。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呈十字形,将全城分为面积相等的四个区,各级官署和八旗驻地都按方位整齐布局,如“万寿宫,在城东南街。将军署,在城西大街。左翼副都统署,在城东大街。右翼副都统署,在城西大街。八旗官兵营房,镶黄、正白在城东北;正黄、正红在城西北;镶白、正蓝在城东南;镶红、镶蓝在城西南。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署各在本旗。笔贴试署,在城东北。火药局,在城北。军器库,在各旗档子房。教场,在东门外。马厂,在通义十三堡沿河堤埂外,丈清地五百五十顷八十三亩八分”。全城共64排房,其中“将军衙门一座,计房124间。副都统衙门两座,每座计房64间。协领等官衙署(包括佐领、防御、骁骑校、笔贴式、恩骑尉衙署)80所”,计房1924间。“兵房五千间”。清代在宁夏驻防的八旗军队,其编制为满蒙八旗,24牛录,统属将军、副都统及协领以下共88名官佐管辖,其数目均为“八”的倍数。有趣的是,新满城的周长、墙高、垛口数、炮眼数、炮台数、水沟数等,也都是“八”的倍数。城墙与女墙的截面呈梯形,以其高度与底、顶宽度相乘,其得数亦均是“八”的倍数。新满城这种以“八”为倍数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布局,暗合“八旗”,将城市建筑与军队编制巧妙结合,可谓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www.xing528.com)
宁夏八旗设防之初,俸饷比较优厚,由将军至笔贴式各官按年领俸饷,领催以下及兵士按月支饷。每岁共支银一十八万七千二百四十三两七钱二分七厘。驻防全体满营官兵的饷银虽然各个时期情况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清初八旗生计比较富裕安定的状况,然而这种经济体制完全依赖国家,毫无生机可言。清代宁夏满城八旗驻防官兵经过历年调遣,以及裁汰坐甲、空粮等项,人数持续减少。1916年,满营解散时,官兵只有2200人,家属2400人,合计4600人。在银川2000多年的建城史上,新满城作为驻扎满洲八旗军队的军城,对维护清王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4年,北洋政府任命马福祥为宁夏护军使,同年8月,北洋政府下令裁去宁夏驻防满营将军职务,将宁朔县迁入满城,宁朔县行政公署设在原满营将军衙门。1917年,马福祥以“化旗为民,筹办生计”的名义,从北京政府领取安置费银20万两,作为遣散归农费用,将宁夏满营官兵全数遣散。至此,存在了近200年的宁夏驻防满营彻底解体,满营官兵成为平民百姓。1929年,宁夏省主席门致中下令将满城城墙外的砖石拆掉运往省城银川,为其建造省主席官邸。1933年,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下令将宁朔县迁出满城,迁往王洪堡,满城随之萧条。1935年,马鸿逵在满城修建飞机场,把满城的房屋强行拆除,满城再次遭到严重毁坏。但是建成后由于城墙所限,不足飞机的起落长度要求,不得不把满城废为兵营,至此,新满城完成了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