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好的天气里,伫立在银川街头或其他任何一个视野开阔之地,抬头向西望去,一座巍峨的山脉映入眼帘,那便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贺兰山。贺兰山地处宁夏西北,是南北走向山脉,长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最高海拔3500多米。山体巍峨壮观,峰峦叠嶂,崖谷险峻,松涛澎湃。如果定睛细看,特别是在初秋至仲春,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山脉之巅随山势走向呈现出一抹蜿蜒的白色,难道是积雪吗?没错,这便是贺兰山上的积雪,宁夏大地上著名的“贺兰晴雪”景观所在。
早在明代,就藩宁夏的庆靖王朱栴在其主持编修的《宣德宁夏志》中记载了旧西夏“八景”,其中“贺兰晴雪”位列首景。庆靖王朱栴最有才华的儿子朱秩炅曾赋诗描述贺兰晴雪胜景:“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雪难融。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胜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兴无穷。”民间也有“贺兰积雪六月天”的说法,外地人初来宁夏常有“举目不望贺兰雪,错把银川当江南”的地域错觉。如今,随着气候变暖,贺兰山上的积雪虽没有过去那样厚重,但仍能看到积落于山巅松柏之上的雪白。仲春之际的银川平原已是花红柳绿,山上却依然积雪不融。人们抬头远眺,不由被眼前的晴天雪景和身边的盎然春意所吸引。
“贺兰晴雪”的典故最早来自明清宁夏“八景”诗。明清以来,由于宁夏政局的稳定,文化的复兴,一批江南流寓的文人骚客来到宁夏,或从政,或寓居,或投亲,或谪戍,他们远在他乡,怀念着江南故乡的山山水水、家人朋友。可是故乡却远在千里之外,于是,他们一边欣赏着和自己家乡美景颇为相似的宁夏美景,一边吟诗作对,抒发着心中的感慨与思乡之情。这些文人墨客聚集在爱好诗文的庆靖王朱栴周围,形成了明代有名的“流寓诗派”。
这些诗人吟诵的主要对象就是宁夏的秀美景色。其中以“八景”诗为代表作。“八景”诗,首见于南朝梁名臣沈约的《金华八咏》。至宋代,名画家宋迪创作得意之作《潇湘八景图》——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一时好评如潮,“八景”之说遂流传开来。后来名胜之地也多以四言句列称其景物为“八景”。明代流寓宁夏的文人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也创作了不少“八景”诗来歌颂宁夏的山川美景。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明洪武年间,三山(今江苏镇江市)人陈德武流寓宁夏时所作的一组《宁夏八景诗》,是为最早见到的宁夏“八景”诗。(www.xing528.com)
“贺兰晴雪”位居明清八景的首位,可见此景当为宁夏美景中最出色的。阅读宁夏地方志,可知明代以前的“西夏八景”或明代初叶的“宁夏八景”,都有“贺兰晴雪”一景。西夏文百科性文献《圣立义海》第四卷“山类”中说:“夏国三大山,冬夏降雪,日照不化,永积。有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贺兰山尊:冬夏降雪……”这说明早在西夏时期,贺兰山已经有“贺兰晴雪”的美景出现。元末官员贡师泰(1298—1362年)在题贺兰山图的诗中有“太阴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反映了贺兰山峰巅白雪皑皑的生动景象。明洪武初年(1380年前后)谪戍宁夏的官员边定在其《送王时敏之京》诗中有“值兹孟夏初……言睇贺兰巅,雪影袭云虚……”表明农历四月初贺兰山巅常常积雪。同时代另一谪戍官员潘元凯在《贺兰九歌》诗中写有“高低远近雪漫漫,六月峰头犹苦寒”,则反映其时贺兰山盛夏积雪之状。同时代的王逊在《贺兰晴雪》诗中写道:“雪积贺兰尖,寒于霁景严。三冬争皎皎,六月息炎炎。”王逊在另一首《贺兰晴雪》诗中则说:“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白难融。”两诗意境相似。明万历年间(1610年前后)文人娄奎写的《朔方风俗赋》,其中有“西山屹秀,翠若潭苔,惟绝巘之积雪,历四时而不开。即溽暑兮伊郁,常色泽兮皑皑”等句,明确肯定贺兰山峰巅四季积雪。表明在17世纪,贺兰山地区气候比较寒冷。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秦边纪略》中有这样的描述:“贺兰山亘延五百余里,高者积雪不消。”“贺兰山后……高出云表,雪霜凝积,盛夏而后融。”描写了贺兰山后(即贺兰山西侧)盛夏季节积雪融化的情景。清乾隆年间,浙江钱塘人汪绎辰在宁夏知府家中任家庭教师,他目睹的“贺兰晴雪”则是:“初秋至仲春,微雨即成雪。雪积在山,日照不融,山头常如披絮。”明确指出,贺兰山在夏季并无降雪,而常有积雪。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人欣赏“贺兰晴雪”后或可深入贺兰山探寻山巅积雪下的美景,领略每个山口的奇特风姿,感悟沧桑历史的丰厚底蕴。在这里既可游览滚钟口马鸿逵避暑山庄、拜寺口西夏双塔、苏峪口原始森林、贺兰山岩画等,还可一睹贺兰山下神奇的西夏陵的历史云烟,接受历史与人文的双重洗礼。
(资料来源:贠有强:《贺兰晴雪》,《宁夏日报》2015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