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满江红》的作者是岳飞本人的学者以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为代表,他于20世纪60年代著文说:唐宋人没有以贺兰山泛指边关的习惯,岳飞词中的贺兰山是实指无疑。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南宋时为西夏属地,岳飞的目标是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省境内),他决不会乖背得连战略大方向都搞错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首《满江红》不是出自岳飞之手,而系明将王越所作。在明代,北方蒙古鞑靼部曾多次取道贺兰山入侵明朝腹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个大胜仗。“踏破贺兰山缺”就是当时的抗敌口号。王越大胜后,便假岳飞之名,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自况。香港学者徐著新先生也于1980年在《明报月刊》上刊文指出:明朝弘治年间,鞑靼族屡次入侵,骚扰西北地区,他们多数取道贺兰山一带,颇多杀掠。弘治十一年,名将王越率兵迎敌。《明史·王越传》说他“以寇巢穴贺兰山后,数扰边,乃分二路进剿”,结果得胜。王越虽是武将,却能诗文,有《王襄敏集》。就算该词不是王越本人所作,也极有可能是其幕府中人代笔,借岳武穆王之名,以鼓舞军中士气焉。继夏、徐二先生之后,一些学者也纷纷刊文附和,在肯定《满江红》词中“贺兰山”实指宁夏、内蒙古交界之贺兰山的同时,也认为此词非岳飞所作,是后世托名岳飞的赝品,而且认为赝作之年当在明弘治十一年前后,赝作之人当是明大将王越或其幕僚。
但是,这一论断有着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岳飞《满江红》的写作时间。夏承焘、徐著新等人借以推论《满江红》为明人拟作的时间考证错了。夏承焘先生认为:“这首《满江红》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据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徐著新先生也考证说:“在此碑(指赵宽书碑)的碑阴,同时刻有赵宽的一篇后记,里面写明‘弘治十五年壬戌夏五月’,这应该是此词流传于世的最早日期。”但据后来最新文物资料证明,此词“最早”上石的时间不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夏五月,而是明天顺二年(1458年)春二月。地点不是刻于杭州岳坟,而是在汤阴岳庙。最早书碑者不是浙江提学副使赵宽,而是汤阴庠生王熙。王熙书写的词碑现仍完好地保存在汤阴岳庙中。
河南汤阴岳飞纪念馆中保存的明代《满江红》词碑表明,由汤阴庠生王熙书写的这块书碑刻立年份为明天顺二年春二月。该碑呈长方形,高140厘米,宽49厘米。碑额呈弧形,中高29厘米。天顺是明英宗复辟后使用的年号,天顺二年是公元1458年。这要比明大将王越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率军出贺兰山,“斩敌首四十三级,获马驼百余,加少保兼太子太傅”的所谓“贺兰山大捷”早了整整40年,在时间上就说不通,在实物上证明了《满江红》并非王越所作,也非其幕僚代笔。王越字世昌,河南浚县人。据《明史·王越传》载:景泰二年(1451年)廷试进士,授御史,出按陕西。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河南汤阴岳庙碑石上还刻有他在弘治年间受谗罢官期间拜谒汤阴岳庙的《谒岳王祠》杂言诗一首,后署“赐进士出身,前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保、威宁伯、都察院左都御史黎阳王越题”。这块诗碑与王熙所书的《满江红》词碑,均嵌在岳庙东壁之上,两碑仅一丈之隔。罢官闲居的王越,在拜谒岳庙时肯定会看到王熙所书的《满江红》词碑,又怎么可能再去模仿一首一模一样的词作呢?显然与他的身份和地位不相符。(www.xing528.com)
其次是《满江红》一词的意境与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完全不符。“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中的“靖康耻”和“臣子恨”当是实指宋代的历史事件,明代何曾有之?如果说是指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事变”中英宗被瓦剌俘虏,王越“贺兰山大捷”于弘治十一年,距此已有49年之久,何况英宗次年即被释回,景泰八年(1457年)复位,此时已故去34年,又怎么可能说是国恨家仇“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句也无法和明朝的实际情况相联系。鞑靼寇边只是边境冲突,没有占据明朝腹心地带,整个中原和河朔地区均在明的统辖之内,根本谈不上山河破碎,所以“收拾旧山河”一句在明代也完全说不通。
最后,《满江红》确为宋代岳飞所写还有其他历史实物可证。明代中叶,西北边防日趋紧张,岳飞抗金事迹越来越受到朝廷重视,急待表彰岳飞忠义爱国之正气,以鼓舞边疆将士奋勇杀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代宗朱祁钰即位,派遣翰林侍讲学士徐有贞至汤阴奠岳飞父祖。第二年也就是景泰元年(1450年),徐有贞还朝,上疏请建岳祠,由汤阴县教谕袁纯负责筹措。精忠庙建成后,袁纯就着手收集有关岳飞及岳庙祀事,同时征集岳飞的诗文,类编成书,题名为《精忠录》。岳飞的《满江红》词即载其中。此书付梓约在景泰六年(1455年),比王熙书碑还早3年。但袁纯并没有注明收入此词的出处。但是,袁纯典教于汤阴,而王熙为县学庠生,则《精忠录》所收与词碑所书之《满江红》所据当同出于一处。蒙古灭南宋之时,将中原及江南文物收罗不少,破临安时,把南宋史馆秘省图书典籍及宫中图籍文字席卷北去。王熙之高祖王公辅曾任国子监司业,是略低于国子监祭酒的重要职官,可看到前代的图书典籍,可能接触到有关岳飞奏疏手迹的文献资料。但是,直至元末,这些资料是不能公之于世的。所以《满江红》词只能暗中流传。袁纯辑《精忠录》时,曾广采汤阴诸仕家,其来源应该是真实无疑的,那么由此可推断出《满江红》词确系岳飞之遗作。另外,20世纪70年代末,李庄林、王永国二位先生在《南开学报》上发文道:浙江省江山市收集到了《须江郎祝氏族谱》,其中有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年)赠祝允哲的《满江红》及祝允哲的和词。这首岳飞的《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尊家邦,解郁结。”词中是“金城门阙”,而不是“贺兰山缺”。但祝允哲的和词中用了“贺兰山”代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现在流行的《满江红》词是修改过的,或是岳飞本人或是他人修改的。修改时依据祝允哲的和词,将“金城门阙”改为“贺兰山缺”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从以上分析可知,宁夏、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自唐代以来就屡见于名人诗作,可谓大名鼎鼎,虽与宋金战争毫不相关,但与岳飞《满江红》一词所表达的直捣敌巢的意境毫不冲突。正是在这种意境下,岳飞壮怀激烈,谱成了这首震撼千古的英雄辞章,借以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