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贺兰山拜寺口的深沟中突然传出一声巨响,人们惊恐地发现,位于拜寺口内的一座西夏古方塔被疯狂的盗贼以爆破的方式摧毁了!闻讯赶来的历史和文物专家们望着遍地的残砖破瓦,心情十分沉重。这个隐居贺兰山深沟的千年古塔,没有被无数次的狂风暴雨和地震山洪摧毁,却毁在了无比贪婪的盗贼手下。古塔中到底埋葬着什么奇珍异宝,让丧心病狂的盗贼不惜以玉石俱焚的方式将它摧毁呢?
在考古工作者初步的调查中,被毁现场除了发现一根塔中心的木柱外,就只有残垣断壁了,塔中珍贵的文物早就被劫掠一空,没有人奢望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文物来。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堆废墟里竟然埋藏着一个神秘宝藏。时隔近一年的一个秋日,宁夏文物保护单位再次组织专家来到这里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真的发生了,就在一堆碎砖的下面,竟然还幸存着一些珍贵的西夏文物。它们是西夏文佛经、汉文佛经、汉文文书、西夏文木牌、印花和绣花丝织品,甚至还有一个用彩绸精心包裹的舍利子包。这些发现说明,此塔绝非平常之辈,很可能和沟口外至今雄立的拜寺口双塔有某种联系,是西夏时期一处十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在这座拜寺口方塔中发掘出的最重要的文物就是西夏文书,这些文书大部分是佛教经典。如西夏文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以及汉文印本《初轮功德十二偈》、写本《修持仪规》和《吉祥上乐轮略文虚空本续》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些佛教典籍中最珍贵的当数《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以下简称《本续》),该书共计9册约10万字,白麻纸精印,蝴蝶装;有封皮、扉页,封皮上贴有经名、标签;书品高30.5厘米,宽19.3厘米;正文四界子母框,上下高20.5厘米,左右宽31.6厘米;版心宽1.2厘米,无鱼尾,上段为经名简称,下段为页码;经文每半面10行,每行22字。9册《本续》的正文,最多的37页,最少的17页。从经名的不同,知此经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本续》本身,存卷三、卷四、卷五,计3册;二是《要文》,全称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计1册;三是《广义文》,全称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计1册;四是《解补》,全称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存完本第一、第五,残本第二、第三,计四册。因为不是足本,所以没有首卷和末卷,也无题跋文字,很难确定它的印刷年代。但从与它同时出土的西夏文木牌、西夏时汉文发愿文等文献判断,此经最晚也是西夏后期的文物。专家通过对经名和题款的翻译得知,此经是由梵文译成藏文,又由藏文译成西夏文的,是藏传佛教的密宗经典。在现存海内外的数千卷西夏文佛经中,尚未见此经,当为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孤本,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此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的骄傲。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种,雕版印刷始于隋唐,活字印刷创于宋元时期,按照传统权威论著的说法,泥活字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木活字是元代王祯所“首创发明”的。但是毕昇创制的泥活字只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在已知海内外所藏的两千多种活字印本中,并没有发现宋元时期的木活字版印本,这就使国际上对中国是否是活字印刷术的真正创始国产生了怀疑。韩国学者甚至将从唐代传入古新罗都城的汉文《无垢》经印本认定为古新罗所印,以比中国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早100多年为由,试图论证韩国人首先发明了印刷术。率先找到宋元时期的活字印本,成为捍卫祖国珍贵传统文化遗产的燃眉之急。
贺兰山拜寺口发现的西夏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开始担当起这个历史的重任。摆在专家面前的这部散发着贺兰山泥土气息的西夏佛经究竟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如果是活字,那又是什么材质的呢?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牛达生研究员为首的宁夏专家学者通过严谨的考证、大胆的推论,终于考证出这部西夏佛经不仅是活字印本,而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此经的确切印刷时间是12世纪的后期,很可能是西夏仁宗仁孝(1140—1193年)时期印刷的,这段时期是藏传佛教向西夏传播最重要、最活跃的时期,也是西夏印刷业最繁荣的时期。除此之外,根据更广泛的信息,学者们还认为,在西夏时期,活字印刷术已经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建都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国,有着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在吸收和融会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周边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颇具特色的党项文化,甚至还成功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在西夏中后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儒学教育的兴盛,尊佛崇儒的思想在党项文化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西夏统治者重儒兴佛,大量印制佛经。宋朝发达的印刷业影响并促进了西夏印刷术的发展,西夏人不仅用雕版印刷,还使用了更先进的活字印刷,为我国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贺兰山拜寺口方塔中发现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就是西夏文明高度发达的又一力证。(www.xing528.com)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具有明显的活字版印本特征,它不是雕版印刷品,也不是泥活字印刷品,它有很多活字版本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专家们找到了它是木活字版本的依据:一是版框四周有子母栏线,栏线四角不衔接;二是版面设计随意加行,随意省去栏线;三是页码、经名用字混乱,有汉文、西夏文、夏汉合文三种形式;四是倒字较多,还有错字,如《要文》第3页左面第2行横书小字“二”倒置;五是隔行有“竹片”印痕,是最终确定《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木活字版印本的主要依据。所谓隔行“竹片”印痕,是指字行间长短不一、墨色深浅程度不同的线条。有没有隔行“竹片”印痕,是区分泥活字与木活字的主要标志之一。虽然《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字体大小有差,墨色浓淡不均,个别地方尚有漏字、误字、缺笔字、倒字现象,但是从整体来看,全书字形方正典雅,布局严谨简洁,文字工整秀美,纸质保存良好,是中国古代印本中的优秀版本之一。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出土,为我国木活字印刷的研究领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西夏学、佛学、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深入解读,不仅将中国的木活字技术的使用时期从元代提早到西夏时期,而且用实物证据的方式有力地捍卫了中国对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无可争辩的发明权。《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发现,说明西夏不仅有雕版印刷的能力,而且有活字印刷的能力,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说明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所载活字的造字、贮字、排字、印刷等工艺流程,早在宋代就已存在;说明“排字成行,削成竹片夹之”的技术,早在宋代和西夏时期就已出现,它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还是活字印刷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依据。西方的活字印刷,是德国谷腾堡于1450年前后创制的,是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出现的,比中国晚了整整四个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正是西夏独霸河西走廊的时期,西夏的存在,给东西方贸易和文明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出现,使人们有理由推断,在活字印刷技术由中国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西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1996年11月6日,文化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宁夏考古学界的这一研究成果举行了专业性的鉴定会,俞伟超任主任委员,潘吉星和郑如斯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由徐苹芳、史树青、冀淑英、史金波等12位考古、西夏史、佛教、印刷、版本、纸张、文献等不同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专家们经过认真考察、鉴定和讨论,一致认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正因为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2001年8月,国家文物局将它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2003年3月,国家档案局首次公布“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总共48种文物中,这部从贺兰山拜寺口残塔中抢救出来的珍贵佛经也名列其中。
(资料来源:牛达生:《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中国印刷》199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