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东麓历史发展及突厥统一

贺兰山东麓历史发展及突厥统一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次年,秦军主力北上渡过黄河,攻占阴山、高阙一带,另一部从北地郡出发,西渡黄河,占领贺兰山东麓大片地区。艾山渠的修建在宁夏开发史和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发展贺兰山东麓地区农业及充分发挥薄古律镇军事职能具有重要作用。当时,突厥达头可汗率众驻牧于贺兰山西麓。杨素协助启民可汗平定东突厥内乱,统一大漠南北,突厥侵扰暂告平息,维护了贺兰山地区安宁。

贺兰山东麓历史发展及突厥统一

(?—前210年)秦军名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毅均为秦军将领。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10万(一说30万)秦军北逐匈奴“七百余里”,意在攻取“河南地”(今河套南部地区)。次年,秦军主力北上渡过黄河,攻占阴山、高阙一带,另一部从北地郡出发,西渡黄河,占领贺兰山东麓大片地区。蒙恬在河套地区修筑了34座(一说44座)县城,设置亭障防御匈奴。蒙恬戍边守御十余载,不但修筑了贺兰山险要隘口的长城,而且向银川平原移民戍边,积极推动贺兰山东麓地区开发,有力维护了秦朝北部边境安宁,因而备受秦始皇赏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蒙恬被丞相李斯逼死于阳固(今陕西省绥德县西)。

(?—前174年)秦汉时期匈奴第二任首领,姓挛鞮氏,头曼单于之子。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冒顿以鸣镝弑父自立为单于,积极整合匈奴部众,创立课敛,设置刑法,拥兵40万,先后征服东胡、月氏、丁零、楼烦、白羊等部。西汉初年,冒顿单于时常率部南下攻击汉朝北方边地,帐下右贤王曾多次攻占贺兰山地区,在当地长期驻牧活动。

(?—前106年)字仲卿,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少时为平阳侯曹寿家奴,善于骑射,因妹妹卫子夫汉武帝立为皇后而显贵。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军出云中沿黄河西进,袭击驻牧于贺兰山一带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歼灭匈奴数千人。在北河架设桥梁渡过黄河,先乘胜追至高阙(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后又沿贺兰山东麓与黄河之间折而南下进至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迫使浑邪王降汉,楼烦、白羊王远遁至贺兰山以西。卫青收复了自秦以来陷于匈奴的河套地区,不但在当地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而且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整修秦朝原有边塞,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狩四年(前119年)夏,卫青与外甥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越过大漠进击匈奴,以正面钳制、两翼包围的战法歼灭匈奴部众近两万人,追至赵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以南),因功升任大司马。元封五年(前106年)病卒。卫青治军严明、指挥灵活,一生先后七次率军北击匈奴。

(前140—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卫青之外甥。霍去病善骑射,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亲率大军从北地郡出发,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西渡黄河,采取大迂回包抄匈奴的战略越过卑移山(贺兰山)、阿拉善高原至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重创匈奴于祁连山,俘获大批匈奴贵族与部众,歼敌3000余人。同年秋,霍去病出兵迎接率领四万余人归汉的匈奴浑邪王,为汉朝控制河西地区、打通连接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元狩四年(前119年)夏,霍去病与卫青各率五万骑兵穿越大漠北击匈奴,大破左贤王后深入大漠千余里,歼敌七万余人。霍去病用兵注重方略,不拘泥古法,因坚持从实际出发而每战皆胜,因军功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共掌兵权。元狩六年(前117年)去世,年仅23岁。

(?—425年)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十六国时期夏国君主。本系匈奴右贤王鲜卑之后,其父刘卫辰入居塞内,被前秦苻坚封为西单于,割据朔方(今黄河河套地区)之地,有控弦之士3万余众,长期活动于贺兰山沿线地区。赫连勃勃为北魏拓跋珪所败后投奔后秦,被高平公没奕于收留,协镇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后秦国王姚兴封赫连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统领鲜卑等族2万余众,镇守包括贺兰山在内的河套南部地区。后秦弘始八年(406年),赫连勃勃率众三万佯装狩猎偷袭高平川,杀死没奕于并夺取其部众,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建国大夏,辖境西及贺兰山。赫连勃勃在贺兰山东麓的饮汗城修建丽子园,作为自己的行宫别苑。真兴八年(424年),赫连勃勃废太子赫连璝,改立少子赫连伦。赫连璝率兵七万攻袭赫连伦于高平,杀之。赫连勃勃次子赫连昌攻杀赫连璝并其众8万余人。次年,赫连勃勃死。

(390—484年)字淑和,渤海郡饶安(今河北孟村县)人,北魏大臣,东晋尚书刁协之曾孙。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任刁雍为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镇将。刁雍通过实地考察,建议在艾山(又称峡口山,为今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牛首山、青山的统称)黄河以西的青山地区(今宁夏青铜峡市)修建一条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艾山渠。艾山渠的修建在宁夏开发史和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发展贺兰山东麓地区农业及充分发挥薄古律镇军事职能具有重要作用。刁雍建议修建“刁公城”(位于今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附近)储备粮食,为贺兰山东麓地区经济发展、百姓丰衣足食创造了良好条件。

(?—607年)字辟恶,隋文帝杨坚堂弟。杨弘文才武略,多次随隋文帝征讨,因屡次有功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开皇三年(583年)二月,隋文帝任命杨弘为行军元帅,率领几万人马出灵州道攻打突厥。杨弘大败突厥,获赐缣采二千段。

(532—603年)字元显,榆林人,北周时任骠骑大将军。隋朝建立后,担任右卫将军。开皇三年(583年),河间王杨弘率军进攻突厥,庞晃担任行军总管,率兵出贺兰山大败突厥。

(543—606年)天水陇西人,北周时期以功获授大都督之职。开皇三年(583年),赵仲卿担任行军总管,配合河间王杨弘出贺兰山打击突厥。

(?—606年)字处道,隋朝将军,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隋文帝时以尚书左仆射之职执掌朝政,参与废黜太子杨勇、拥立晋王杨广的宫廷阴谋,封楚国公。当时,突厥达头可汗率众驻牧于贺兰山西麓。开皇十九年(599年),右仆射杨素率大将军李彻、韩僧寿出灵州道,西进贺兰山出击突厥。突厥败退后,隋文帝将安义公主嫁与突利可汗为妻,授予“启民可汗”之号。杨素协助启民可汗平定东突厥内乱,统一大漠南北,突厥侵扰暂告平息,维护了贺兰山地区安宁。

(652—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人,唐玄宗时任宰相。开元年间三任朔方行军大总管,整顿丰安军和定远军,对加强贺兰山地区防务作出了贡献。

(656—713年)名震,唐代名将,魏州贵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人。武则天当政期间担任朔方军大总管(驻灵州),在贺兰山东南筑丰安(今中宁县老石空堡)、定远(今平罗县姚伏镇)两座军城,与河外六城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先天元年(712年),郭元振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获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朔方道大总管,在任期间继续加强贺兰山地区防务。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在骊山讲武演兵,郭元振以军容不整被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次年,起为饶州(今江西上饶市)司马,病死途中。(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开元九年(721年),张说率兵讨平爆发于六胡州地区的“康待宾之乱”后,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推动了朔方节度使的设立。次年四月,玄宗以张说为首任朔方节度使,为贺兰山地区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697—781年)唐朝中兴功臣,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范阳(今北京市)起兵造反。唐玄宗以郭子仪为灵武郡(灵州)太守兼朔方节度使,统率朔方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太子李亨至灵武登基为唐肃宗,郭子仪领兵五万到灵武郡护驾。唐肃宗升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联合活动于贺兰山地区的回纥一举收复长安。随后,郭子仪与李光弼东讨安禄山,击败史思明,恢复河北十余郡。永泰元年(765年),郭子仪旧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回纥、党项30万众沿清水河南下,吐蕃攻占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市)。郭子仪分化回纥后率兵反击,在贺兰山东麓灵武台西原大破吐蕃10万兵马,仆固怀恩在鸣沙暴疾而死。唐德宗继位后,郭子仪进位太尉中书令,被削除兵权,尊为尚父。

(706—749年)山西祁县人,唐朝名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在朔方节度使任上大力采买北方少数民族马匹,积极整修边备,为加强贺兰山地区防务和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778—839年)字思正,洮州临潭(今甘肃陇西)人,唐代将领。元和十五年(820年)六月,担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灵盐节度使。为解决当地驻军的军饷和军需问题,积极在贺兰山东麓开展屯田垦殖,组织人力疏浚了废塞已久的光禄渠,溉田数千顷,促进了贺兰山地区的农业开发与边防巩固。

(?—814年)字致君,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中唐时期著名边将。在朔方灵盐节度任上,范希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边防、强化军备的措施,对维护贺兰山地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873年)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中晚唐诗人。《送卢藩尚书之灵武》一诗广为传颂,“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为描写贺兰山地区社会繁荣、经济富庶的名句。

(生卒年不详)一作卢弼,字子谐,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晚唐诗人。有《边廷冬怨》一诗传世。“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反映了晚唐时期贺兰山在西北边防中的重要地位。

(982—1032年)小字阿移,夏州党项贵族李继迁长子,定难军节度使。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迁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改名兴州。李德明以贺兰山为神山、圣山,大兴土木修建离宫。1028年,李德明遣子李元昊西攻回鹘,先后夺取甘州、瓜州、凉州。明道元年(1032年),宋朝封李德明为夏王,同年十月卒,葬于贺兰山东麓,墓号嘉陵。元昊称帝后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

(1003—1048年)李德明之子,先后使用唐宋所赐李、赵国姓,小字嵬埋,西夏政权建立者。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通晓佛学、兵法、法律和蕃(吐蕃文)汉文字。天圣六年(1028年),李元昊率兵攻破回鹘夜落隔可汗,因夺取甘州有功而被立为太子。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袭位夏国王。他抛弃唐宋王朝赐封的李姓和赵姓,改名嵬名,推行“秃发令”。明道三年(1034年)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分设十二监军司,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大庆三年(1038年),元昊筑坛受册礼,即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元昊积极发展贺兰山东麓的银川平原灌溉农业,修筑了由今青铜峡市至平罗县的长50多千米的“昊王渠”。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与辽兴宗大战于贺兰山北,利用沙暴天气先败后胜。元昊在贺兰山大力营建离宫别墅、修建佛教寺院等建筑,使之成为西夏历代皇族游宴的中心地区。同年,夺其子宁令哥之妻没移氏为新王妃。奸臣没藏讹庞唆使宁令哥刺伤元昊,致次日身亡,葬于贺兰山东麓,墓号泰陵。

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有《满江红》一词传世,其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为千古名句。

(生卒年不详)西夏后期将领。应天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率军围困中兴府。嵬名令公奉襄宗李安全之命率兵五万增援贺兰山克夷门,挫败蒙古军。两个月后,蒙古军利用夏军防备渐弛之机设伏,大败西夏军,嵬名令公被俘。成吉思汗数次使人谕降,嵬名令公誓死不从,日居土室之中,蓬头垢面,食惟粗粝,志不稍屈。夏襄宗李安全向成吉思汗纳女求和后,嵬名令公获释。乾定三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连破贺兰山沿线多座城池,转而进攻灵州。嵬名令公奉末主李之命,率领十万大军从中兴府驰援灵州,西夏军主力被歼,嵬名令公逃回中兴府。次年,嵬名令公随末主李向蒙古军投降,遭成吉思汗之子拖雷杀害。

(1162—1227年)名铁木真,斡难河(鄂嫩河)畔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族。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兀鲁思(汗国)。成吉思汗以木华黎为大将,嘉定四年至八年(1211—1215年)攻黄河北岸金朝属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首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天庆十二年(120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进攻西夏,攻破贺兰山南端的力吉里寨(今中卫市)。应天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二次进攻西夏,袭破位于贺兰山东麓北端的西夏北境重要据点斡罗孩城。应天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三次进攻西夏,攻取斡罗孩城,攻克克夷门,围困中兴府,迫使夏襄宗李安全献女求和并纳贡称臣。光定七年(1217年),成吉思汗第四次征伐西夏,派大将木华黎第四子孛鲁率军包围中兴府城,夏献宗李德旺奉表谢罪,答应助蒙攻金。乾定二年(1225年),成吉思汗第五次进攻西夏,迫使夏献宗李德旺派使到蒙古军中请降。次年,成吉思汗集结大军分东、西两路第六次出征西夏,围攻中兴府城。宝义元年(1227年),夏末主李遣使乞降,成吉思汗允其请。同年八月二十五日,成吉思汗病逝,其子拖雷血洗中兴府城,西夏灭亡。

(生卒年不详)蒙古汗国大将。1226年,成吉思汗发动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分东、西两路进军。阿塔赤率领西路军攻占贺兰山以西地区,切断西夏军退路。是年十一月,阿塔赤与成吉思汗率领的另一路大军夹攻西夏陪都西平府,消灭西夏军主力后包围中兴府,一举攻灭西夏。(www.xing528.com)

(1170—1223年)札剌儿氏,蒙古汗国大将。初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攻取金朝辽东、辽西等地。1217年,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成吉思汗决定率兵西征,命西夏士兵随征,遭到拒绝。木华黎率军连克榆林、盐池等城,入西夏境内,直抵西夏中兴府并围之,迫使夏国主李遵顼逃奔西京。

(1206—1271年)字显达,党项人,西夏晚期进士。曾祖高逸曾任西夏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曾任西夏右丞相。西夏灭亡后,高智耀隐于贺兰山中修道。淳祐十一年(1251年)底,蒙哥汗听闻高智耀贤能,派人前往贺兰山征辟。蒙哥汗向高智耀询问治国之道,他以儒家“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应对,向蒙哥力陈儒术有利于治国,力主起用儒士,有力地推动了蒙古贵族的汉化。

(1279—1338年)字伯庸,元代文学家。模仿唐代诗人李贺的《河西歌》作《河西歌效长吉体》,反映了西夏时期妇女的发式、装束和佛教的世俗化,其中的“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一句广为传颂。

(1345—1392年)字文英,明初将领,朱元璋义子,凤阳定远人。元朝旧将王保保常袭扰明境,成为西北边患。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右丞相徐达率部讨伐王保保。沈儿峪一役,王保保几乎全军覆没,仅带妻儿数人北逃。时任都督的沐英率兵追击至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市),不及而返。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西平侯沐英率兵至灵武,侦知故元国公脱火赤等驻兵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遂出兵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灵武口(大口子),经过七日追击擒获脱火赤,歼灭其众。

(1378—143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庆王,十年后移镇宁夏府(今宁夏银川)。主持编撰《弘治宁夏志》,有《贺兰大雪歌》《贺兰晴雪》等“八景诗”传世。

(1378—1431年)又名善,新淦(今江西新干县)人,明初文人,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宣德三年(1428年),金幼孜持节到宁夏府(今宁夏银川)册封庆府郡王妃,留下了《将至宁夏望见贺兰山》和《出郊观猎至贺兰山》两首佳作,后者中的“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一句描绘了贺兰山的雄伟气势。

(生卒年不详)字宗瀚,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正统年间,以右都御史参赞身份巡抚宁夏。正统九年(1444年),以广武“地当西路适中,平衍无据,兵欠联络”,奏请筑城,加强贺兰山东麓南段的军事防守。

(生卒年不详)字廷杰,保定府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成化十二年(1476年),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宁夏。奏筑城西南墙,起自双山(今青铜峡市邵岗镇玉泉村西)南侧,至广武界止,长50多千米,有力地加强了贺兰山东麓南段的军事防守。

(1384—1463年)字舜卿,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曾三次担任明朝宁夏镇总兵官。陈懋和父亲陈亨均为明成祖朱棣的“靖难”功臣,永乐六年(1408年)三月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在任期间,他善抚劝降,前元丞相昝卜和司徒、国公、知统等十余名高官先后率众通过陈懋乞降,其在安定西北边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九月,陈懋第二次镇守宁夏,积极整修贺兰山沿线兵备。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陈懋第三次出任总兵官镇守宁夏,宣德六年(1431年)四月还京。陈懋在三任总兵官期间,多次阻击驻牧于贺兰山西麓的瓦剌部众的袭扰,为维护贺兰山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1473年)南直隶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人,曾两任明朝宁夏镇总兵官。张泰之父张鳞,曾任都指挥使镇守宁夏。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张泰由宁夏守备都指挥同知升为右军都督府佥事,佩“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宁夏。张泰到任之后,积极整修贺兰山沿线隘口边备。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瓦剌进攻宁夏,张泰因未能及时阻追,致使瓦剌抢劫人口和中护军等卫军屯、驿道,夺走平府苑马、牛、羊不计其数。天顺二年(1458年),张泰因病离任。天顺五年(1461年),复命致仕都督同知张泰为总兵官镇守宁夏。次年一月,因宁夏精兵外调,张泰招募义勇三千人在贺兰山东麓大坝堡(今青铜峡市西南)背水杀获瓦剌孛来部数百人,追至贺兰山外而还,史称“大坝之捷”。张泰先后镇守宁夏13年,驻牧贺兰山西麓的鞑靼、瓦剌二部虽多次进犯宁夏镇,但熟知边情的张泰皆能随机应变,维护了贺兰山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423—1498年)字世昌,浚县(今河南省浚县)人,明代首任陕西三边总制。成化八年(1472年),瓦剌袭扰宁夏,王越统一指挥各路兵马,调度增修贺兰山沿线边墙城堡,积极构筑防御工事。成化十年(1474年),明朝设置陕西三边总制于固原,由王越出任。不久被劾,称疾还朝,总制府遂撤。弘治十年(1497年),河套地区形势日益严重,恢复固原总制府,复任王越为总制。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越兵分三路进剿驻牧于贺兰山西麓的鞑靼部,大胜而还,留下诗作《蒲草沟之捷》。是年冬,卒于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谥襄敏,有《王襄敏集》传世。

(1459—1532年)字德华,山西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人,嘉靖八年(1529年)以兵部尚书总制宁夏军务,在贺兰山险要之处修筑深沟高垒和北长城,留有诗作《登广武远眺》,反映了明代贺兰山东麓的军事建设。

(1454—1530年)字应宁,江苏丹徒人,号邃庵,又号石淙,曾三任明朝陕西三边总制兼督马政。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化郡王朱寊鐇反叛被平定后,杨一清总制陕西三边防务,亲赴宁夏镇城负责善后事宜。他主张“只诛首恶,不究随从,有功者许录用”,并以战乱和多雨为由奏请朝廷免除宁夏赋税一年。杨一清利用太监张永与权阉刘谨之间的宿怨,借机助张除刘。杨一清三任陕西三边总制的30年间,十分重视贺兰山东麓的经略,积极修缮破损边墙、堡寨与关隘等边防设施,为维护贺兰山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1466—1522年)字廷威,甘肃镇原人,明朝宁夏镇总兵。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安化王朱寊鐇在宁夏起兵反叛。五月,仇钺升任宁夏副总兵,屯驻贺兰山东麓玉泉营(今青铜峡市邵岗镇境内)。获知朱寊鐇谋反后,仇钺立即率兵返回宁夏镇平叛。途中遇到朱寊鐇的劝降使,仇钺佯为应诺,进驻宁夏镇后称病不出,暗遣心腹密约兴武营守备保勋为应。仇钺利用朱寊鐇亲信何锦等外出堵截渡口、仅留周昂守城之际,先将周昂杀死,又率一百多名壮士冲向安化王府,执杀孙景文等人,擒获安化王,变乱部众迅速溃散。仇钺因平定安化王叛乱之功晋升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封咸宁伯。

(?—1555年)字秉节,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人,明代宁夏巡抚、三边总督。嘉靖十八年(1539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次年进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他到任后整肃边防,修筑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绝鞑靼百年通道,并有志于恢复北路镇远关、黑山营重防。次年,升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杨守礼加固边墙、增筑关堡,调整驻防,曾两次深入贺兰山赤木口犒劳修筑长城官兵。在任期间屡胜入掠之俺答、阿不孩和吉囊等部,以战功先后加兵部尚书和太子少保。

(1515—1589年)字学甫,号鉴川,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人,明代宁夏巡抚、三边总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七月,由河南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他熟悉贺兰山诸边险塞,数次率兵捣毁攻略宁夏的贺兰山西麓鞑靼部落营地,使宁夏镇得以安宁。隆庆元年(1567年),晋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在任以军法督战,屡胜驻牧贺兰山西麓的鞑靼著力兔、吉囊等部,战功甚多。万历十七年(1589年)卒,赠太保,谥襄毅。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其孙王之采由南京太常寺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王之采升任陕西三边总督。祖孙两巡抚、两总督先后镇守宁夏和三边重镇,维护了贺兰山地区的长久和平与稳定。

(生卒年不详)字来仪,陕西延安人,明代宁夏镇总兵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四月移镇宁夏,瓦剌著力兔、宰僧两部对贺兰山东麓攻略不断,杜桐在贺兰山水塘沟设伏,俘斩120人。随后,杜桐又督马孔英、邓凤、萧如薰等将连破攻入平虏(今宁夏平罗县城)之鞑靼部,斩首200余级。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解任,卒于家。杜桐由偏裨至大帅,以镇边勇将闻名于世,其子杜文焕、孙杜弘域先后任总兵官镇守宁夏,其弟杜松历任宁夏守备、副总兵,阖家为巩固贺兰山边防、维护银川平原和平贡献了力量。

(?—1628年)字季馨,陕西延安人,明代宁夏镇总兵官。万历年间由世荫百户渐升中卫参将,驻守北路平虏城(今宁夏平罗县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哱拜、刘东旸率众叛据宁夏镇城,贺兰山东麓大部分堡寨为叛军所破,鞑靼著力兔等部应哱拜之约援助叛军。当时只有萧如薰坚守平虏孤城,其妻杨氏亦变卖嫁妆首饰,日具牛酒犒慰守城将士。在萧如薰夫妇的激励下,全城军民屡次挫败土文秀、哱云攻城大军。萧如薰还引兵千余主动出城挑战,诱其入伏,一举射死哱拜义子、叛军骨干哱云,趁势击退叛军外援著力兔部,守住了平虏城,使叛军未能占领河东地区。朝廷升萧如薰为宁夏镇副总兵。六月,又加署都督佥事、宁夏讨贼总兵官,旋正式任镇守宁夏总兵官。九月十六日统宁夏镇兵和延绥、固原、甘肃援军,与各路讨伐大军攻入宁夏镇城,彻底平息了“哱刘之乱”,晋署都同知、荫锦衣世指挥佥事。

(1594—1634年)字仓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明末宁夏镇代理总兵官。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鞑靼部插汉、虎墩兔憨联合套部越过贺兰山大举进攻宁夏,宁夏总兵贺虎臣阵亡,朝廷命在籍的马世龙执掌宁夏总兵印。次年,马世龙先后在贺兰山、玉泉营、枣园堡等地重创鞑靼,毙俘1500余人。

(生卒年不详)正蓝旗人,官从正一品。乾隆五年(1740年)由镶黄旗满洲都统调任宁夏将军,为首任驻宁夏新满营将军府的将军。在任期间,积极整肃边备,多次修缮贺兰山关隘。

(1653—1713年)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宁夏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广武)人,清初将领。康熙十四年(1675年),参加宁夏总兵官陈福征讨贺兰山西麓蒙古部落的战争,在平定宁夏兵变中表现忠勇,论功授陕西柳树涧堡守备。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冬,康熙皇帝召见俞益谟,命其回宁夏参加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俞益谟先在宁夏府(今宁夏银川市)办理粮运事务,后率部充征讨噶尔丹大军前锋,屡建战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与湖北巡抚赵申乔相互参劾而休致(退休)。次年,返回贺兰山东麓广武。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赴京为康熙帝贺六十大寿,因“呈进方物”而被恩赐还其顶戴,加封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衔。参加完贺寿大礼,回到寓所猝逝。俞益谟“平生不蓄私囊”,有“乐施乐育之义”,为广武家乡修建石灰渠,主修《康熙朔方广武志》,写有《咏百八塔》《过大青闸》等诗词数首。

(1686—1754年)字东美,四川成都人,清代康雍乾时期著名将领,雍正年间担任陕甘总督。雍正三年(1725年),清朝为在贺兰山西麓置守兴屯,控扼西北蒙古各部往来道路。罗布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后,雍正为在西北大举用兵,认为“阿拉善辖地贺兰山之北,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有意加以经营。陕甘总督岳钟琪与工部侍郎通智经过考察调研,主张在贺兰山后修建定远营。雍正八年(1730年),定远营竣工,成为历任阿拉善旗王驻地。

(生卒年不详)满族,清初宁夏治水专家,曾任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通智奉命来宁夏整治河渠,会同陕甘总督岳钟琪、户部侍郎单畴书等人治理沿黄河查汉托护荒地,开挖惠农、昌润二渠,灌溉贺兰山东麓北段万顷良田。同年三月,雍正决定由青铜峡总干渠唐三闸引水,在今永宁县望远镇水清村至惠农区尾闸镇之间修建一条水渠,钦命“惠农渠”。通智不辱使命,亲自率众筑堤凿渠,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全线竣工。惠农渠使银川以北地区全境受益,贺兰山东麓大片黄河滩地得以浇灌,大批外地农民迁徙而来建村立户,垦荒屯田,繁衍生息。平罗县境内形成“老户”“新户”之分,惠农渠以西自古得唐徕渠浇灌之地段的村舍,统称“老户”;惠农渠以东地段新建村舍,统称“新户”。当地民众感念通智恩德,渠道沿线许多堡寨、地名皆冠以“通”字。传说后来奸臣以此为由上奏通智贪天之功、图谋不轨,听信谗言的雍正下令在惠农渠正闸桥头将通智处斩。民众因为怀念通智,替其鸣不平,追任其为唐徕、汉延、大清、惠农四大干渠总龙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