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贺兰山东麓道路特点及灵州至定远军城路简介

古代贺兰山东麓道路特点及灵州至定远军城路简介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道是古代军事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宁夏的地理条件和民族特殊性,贺兰山地区的古道走向呈现以下鲜明特点:一是贺兰山东麓的道路走向因地形、关隘、河流走向而定,至今变化不大;二是贺兰山脉狭窄和沟谷相通之处普遍有东西相连的道路存在。(一)灵州至定远军城路灵州至定远军城路形成于唐代,干线河外部分曾为朔方军巡防路线。这条线路全长610千米,其中宁夏境内约为250千米。

古代贺兰山东麓道路特点及灵州至定远军城路简介

古道是古代军事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战争规模的逐步扩大,崎岖坎坷、只容单人行进的狭窄小道逐渐发展成为车马大道。由于宁夏的地理条件和民族特殊性,贺兰山地区的古道走向呈现以下鲜明特点:一是贺兰山东麓的道路走向因地形、关隘、河流走向而定,至今变化不大;二是贺兰山脉狭窄和沟谷相通之处普遍有东西相连的道路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贺兰山地区先后形成了多条古道。

(一)灵州至定远军城路

灵州至定远军城路形成于唐代,干线河外部分曾为朔方军巡防路线。此路线由灵州北渡黄河至保静县,再抵怀远县,全长约90千米。台湾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认为:“其形成可略知者:由灵州北渡河十八里至灵武县,又略沿河西岸东北行,约四十二里至宏静县,后更名保静,在河外三里……又北约六十里至怀远县(今宁夏省会银川市东经106°17′、北纬38°27′)……由怀远又北约百里至定远县,置定远镇(今平罗县东经106°30′、北纬38°55′)……唐末五代置定远军。”

灵州至定远军城路和定远军城至西受降城路皆为唐代时期颇为繁盛的“参天可汗道”的北段,密切了蒙古高原关中平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边疆稳定。

(二)定远军城至西受降城路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定远军城”(今平罗县姚伏镇东)至“西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的道路是一条军事要道。唐朝在朔方节度使之下设“六城水陆转运使”,陆上道路连接河六城,定远军城至西受降城的驿道为其中一段。从定远军城出发,“又沿黄河西岸北行,过贺兰山北闾之乞伏山(约今石嘴山东经106°45′、北纬39°13′),元和九年(814年)曾置关于中(西)受降城与灵州接境处,盖在此山地区或其北。由界关复循河西岸而北至西受降城,城西南去定远城七百里,去灵州九百数十里。又盖由界关地区东渡河,东北至丰州,州去定远城大数七百里,去灵州九百三十七里”。此路途经石嘴山市惠农区,全线延至黄河外(西)侧全长约350千米。石嘴山背山面河,只有镇远关沟通往山后,是越山外来的主要通道。

(三)兴庆府至各地道路

西夏建国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拓展城池作为国都,形成了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秦汉以来形成的以灵州为中心的交通网作用降低,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交通网日趋重要。在贺兰山东麓地区,从兴庆府引出了多条古道。

由兴庆府向南,经静州(今宁夏永宁县南)南渡黄河至灵州,总长60千米。

由兴庆府向北,经定州(今宁夏平罗县南)向北至克危山(今石嘴山市惠农区)东渡黄河,又北至阴山山脉的黑山威福监军司,长约450千米。

由兴庆府向西,经西夏陵区、三关口翻越贺兰山,穿过今阿拉善左旗至黑水镇燕监军司治所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

由兴庆府向南至顺州(今宁夏青铜峡市邵岗镇西),再西南至峡口(今宁夏青铜峡市),然后沿黄河外至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市),长约180千米。

由兴庆府向北至定州(今宁夏平罗县南),再向西顺罗保大陷谷翻越贺兰山至白马强镇监军司(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附近)。

由克危山(今石嘴山市惠农区)经西夏陵区至峡口,沿贺兰山东麓形成的交通大道。西夏地图标绘了西逾贺兰山的8条古道,由北向南分别为新山谷、罗保大陷谷、信宿谷、小白羊谷、大象谷、横涧谷、前石门谷、后石门谷。

(四)宁夏府路至亦集乃路的粮道

亦集乃路作为元代西北军镇之一,治所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在居延海之南。元代,每年都在宁夏、兰州购进两万石粮食,然后经永昌、张掖运至亦集乃路。至治二年(1322年),甘肃行省平章政事乃蛮台下令,将粮食改由宁夏直接运送。这条线路的大致走向为:从宁夏府路(今宁夏银川)西越贺兰山,经阿拉善左旗至额济纳旗,全程长约750千米,比原路线节省1000千米。

(五)清代干线大车道(www.xing528.com)

明代,贺兰山东麓地区形成了兰宁、宁绥两条大车道,同时增辟两条连接重要堡寨的军用通道。此外,当时出现了宁夏府至定远营的骑路,仅供骑乘马匹、骆驼通过。

由宁夏镇城(今宁夏银川)直达兰州,为通行大车的干线。由宁夏镇城出发向南至叶盛堡,经曲沟堡、广武、石空寺、中卫、长流水、甘塘水、营盘水进入甘肃青崖子,然后经一条山、打拉牌、沙河井、山字墩、水阜河至兰州。这条线路全长610千米,其中宁夏境内约为250千米。

这条道路为宁夏通往包头的大车道,其中宁夏境内长约100千米。从宁夏镇城出发向北至李岗堡,沿姚伏堡、平罗城、黄渠桥、石嘴山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内,然后经河拐子、稗子地、磴口等地抵达包头。

自定远营起,向南经周家田、腰坝、长流水、三关口,由头关进入宁夏境,向东北经平吉堡至宁夏府。全程7站,长约120千米,其中阿拉善旗境内75千米。

(六)清代支线道路

清代,贺兰山东麓地区的交通路线在明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几条新的车马大道和重要商道。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旗交通十分不便,民间往来主要依靠步行或乘坐马、骆驼等大牲畜,境内道路多为常年车辙和驼马足迹自然形成。除三关—定远营这条道路可通行马车外,定宁大道、定宁小道、和叶驼道等路只能满足骆驼、马、骡通过。

由宁夏府城向西,经西湖、镇北堡、下场、上场进入贺兰山拜寺口;或由镇北堡向南,经丰登堡、平羌堡(今平吉堡)抵达三关口,向南通往大坝镇。

由常信堡向北,经洪广、红滩、大战场、通润、宝丰抵达石嘴山。

从石嘴山镇远关向南,经红寺口(今红果子)、大黄屺口、大风口、小风口、汝箕口、小水口、大水口、贺兰口可至镇北堡。雍正年间,“将市口移于石嘴子,按期贸易”。石嘴子因而成为贺兰山北段东麓地区商贸交易中心,为便利周边地区各族民众到此定期贸易,增修宝丰镇至石嘴子长达60里的道路,修筑永固池至石嘴子长达30里的道路。

自定远营起,向东南经三棵树、樊家营子,由贺兰山中的黄土窑子(今沙勒库特勒)进入宁夏境,再经石灰窑、苏峪口、镇北堡至宁夏府。全程5站,长约78千米,其中阿拉善旗境内25千米。

自和屯盐池起,东南行经巴彦布日格至锡尼呼都格,转南行至通古勒格淖尔,再转东南行经腰坝(在此与定宁骑道会合)、长流水、三关口至头关进入宁夏境,自头关东南行经宁化、李俊堡至叶盛堡。全程共7站,总长90千米。

(七)民国公路

民国时期,军事工程建设主要体现在公路建筑方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驿运制度,发展为汽车通行的公路交通,对开发和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1929年宁夏建省后,省主席在军阀混战中三易其人,只有冯玉祥利用工兵对宁包大车道进行整修,此为宁夏公路交通兴起之始。1932年,宁夏汽车路已形成“三大干线”和“四大支线”。“三大干线”指由宁夏城通往包头、兰州、平凉的三条省际道路,“四大支线”指宁夏城至盐池、灵武、豫旺和巴彦浩特的四条省内主要路线。在七条路线中,能够常年通车的只有386千米,分别为宁夏城至石嘴山105千米、宁夏城至中卫195千米、石空至中宁17千米和宁夏城至贺兰山麓20千米,其他路段通车十分困难,有些甚至尚未修筑汽车道路。

马鸿逵主政宁夏后拟将宁夏作为长期立足之地,1933年3月1日命宁夏省政府制定《宁夏省道修筑计划》。根据这份省道修筑计划,马鸿逵动用大量军工民工,对全省道路进行全面整修,宁夏公路建设较前大为改观。在此背景下,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公路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宁包大车道的整体道路状况较差,宁夏城至石嘴子一段因灌排渠沟纵横交错,桥梁通过能力很差。沿途桥梁多为木质排架,均系临时性建筑。当时的汽车可载重3吨,此种道路、桥梁的技术状况无法满足汽车的通行要求。1924年12月,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管辖察(察哈尔特别区)、绥(绥远省)、甘(甘肃省)三省区防务。冯玉祥移驻张家口后,发布了整顿西北国道汽车运输业的命令,宣布收回西北国道主权。1925年,冯玉祥部署国民革命军入甘,因军运急待通行汽车,遂派工兵整修宁夏城至包头的大车道。石嘴子至宁夏城有100多千米路程,原来的大车道路路况较好,略加整修就可通过汽车运送辎重和炮车。经过整修的宁包路被公认为宁夏的第一条汽车路,号称“宁夏省筑路之始”。1933年,马鸿逵调集工兵再次进行整修。从宁夏城向北,经李岗堡、平罗县城、黄渠桥至石嘴山渡过黄河,绕今内蒙古自治区的王元地,经柳子西渡黄河,再经布龙脑至乌拉河(当时宁、绥两省界),全长300多千米。与旧的宁包路相比,其重要改动为由石嘴山分道东渡黄河,沿黄河内侧行进,从而避开了黄河西岸的流沙地带。

马鸿逵1933年整修,从宁夏城向南沿黄河内侧经宁朔、广武、石空至中卫县莫家楼,南渡黄河,再经寺口子、新堡子、贺家集(今海原县郝家集)进入甘肃,全长375千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