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兰山东麓
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落石滩火车站以西数千米的高丘之上,因镇守宁夏北方门户而得名“镇宁墩”。作为贺兰山东麓宁夏境内的第一座明代烽火台,镇宁墩北距旧北长城25千米,俗称“沿河墩”。墩台整体外观原为方形,因年代久远坍塌成圆形,底阔25米,高8~10米,顶阔15米。四周皆为石砌,中间为沙土夯筑,缝隙之间由砾石填充,台下有地道痕迹。
位于镇宁墩西北方约3千米,因西距柳条沟不足5千米,所以又称“柳门心墩”。该墩由黄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楚,层厚约10厘米。整体外观呈方形,底边长3.5米,残高6~7米。墩台西侧约10米有两座石堆,疑似明清时期驻军营房遗址。
位于正义关沟口南侧一座海拔1464.2米的独立山头顶部,负责警戒正义关沟及其周边地区。该墩呈方形,四边皆为石砌,中间部分由黄土夯筑而成。墩台底边长24米,高约10米,顶边长16米,几乎占据了整座山头。因为《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一名句,当地人讹传正义关沟口墩为“岳飞点将台”。
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山火车站西侧5千米,东距贺兰山火山头500米,西北2.5千米为正义关沟口。该墩呈圆形,底径26米,高约6米。
位于永宁县和青铜峡市交界处的磨石沟口东80米外,距永宁县闽宁镇10千米。整体外观呈覆斗形,底边长12米,高6米,由黄土夹杂少量沙石夯筑而成,夯层厚0.15~0.2米。墩台四壁均有坍塌痕迹,底部有风蚀凹槽。在烽火台南侧30米有5座烟墩,现已坍塌成土堆状,直径2.5米,残高0.6米,间距8~9米。
该烽火台呈方锥形,底边宽12米,高5.5米,上顶宽7.3米,占地面积为225平方米。台体由黄沙土夹杂少量沙石夯筑而成,夯层厚度不清。
位于永宁县闽宁镇木兰村,南距磨石沟1千米。整体外观呈覆斗形,底边长11米、顶边长7米、高2.8米,由黄土夹杂少量沙砾夯筑而成,夯层厚0.15~0.2米。顶部为石块垒砌,有坍塌痕迹,底部有风蚀凹槽,周围散落碎瓷片。烽火台南侧15米南向分布7座狼烟台,东边的4座狼烟台已坍塌为土堆状,间距8~9米,直径2.5米,残高0.6米。
位于永宁县夹子沟口东南4.4千米的山脊之上,台体原为梯形,现已坍塌成馒头状,底边长10米。北面残存长约5米的石砌台基,残高1.1米。烽火台顶部风化严重,由方形变为圆形,高约3.5米。台体由黄土夹杂少量砾石夯筑而成,夯层厚度不清。烽火台东南侧10米沿山脊分布有8座直径2米的狼烟台,现已坍塌成土堆状,间距3~4米,残高0.4~0.6米。
位于永宁县境的黄羊滩农场小井子沟山前台地上,东距110国道8千米。台体基本呈方锥形,由黄土夯筑而成,直径5米,因局部坍塌残高7.2~7.5米,顶宽5米,占地面积约为900平方米。
建于边长30米、高1米的方形土质台基之上,整体外观呈覆斗状,底边长22米,顶边长6米,高7米。台体由黄土与砾石夯筑而成,夯层厚度不清。墩台四周向外有宽6米、深1米的壕沟,沟外筑有边长36米、宽1.5米、残高0.5米的围墙,周边地表零星分布破碎的缸、瓮、蒺藜瓷片。(www.xing528.com)
台体基本呈圆锥状,黄土夯筑,直径8米,残高4米,顶宽3.5米,占地面积196平方米。
位于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南部,西距110国道360米。整体外形呈覆斗状,底边长13米,顶边长7米,高8米。台体由黄土夹杂少量砾石夯筑而成,夯层厚度0.18~0.2米。烽火台四壁均存在坍塌现象,底部有人为破坏痕迹,周围散落碎瓷片。
位于榆树沟公墓路南40米,东侧有坟墓和坑洞,西南角为西夏陵保护区009号桩。台顶隐约可见四方墩角,高约5米,下面发现散落瓷片和青砖。从该烽火台远眺对面山口,还可看到一个墩台,二者直线距离约1.3千米。
位于小坝镇西南38千米,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筑,为小坝镇南起第三墩。
位于青铜峡市境内北岔口石砌墙与山前土墙之间的山巅上,是一座圮毁严重的石砌台墩,底部边长20余米,残高约5米。烽火墩台的两侧筑有10个小墩,每墩边长约2米,高1.5米,间距2~3米。这种形式在贺兰山上或山前滩地多有所见,可能作放火或插旗杆之用。墩台旁还有石砌小屋遗迹,可能是守墩军卒的宿营处。
位于青铜峡市境内的大柳木高山,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石结构烽火墩。墩台高12.5米,自上而下铺设五层松木,每层间距2.6米,松木最大直径0.17米。底部东西长19米、南北宽16米,顶部长8米、宽6米,四面开垛口,残高2.3米,四周砌以矮墙。
(二)贺兰山西麓
位于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东南约30千米的山脊上,有石砌、土砌各一座,间距约50米。
位于阿拉善左旗宗别立苏木红旗嘎查东北2千米处,整体呈长方形,长10米,宽4米,高约6米,两座烽燧均为明代所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