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重要遗迹:残存的袖珍城障和碉堡完整保存

贺兰山志-重要遗迹:残存的袖珍城障和碉堡完整保存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长1054.2米,残存5座墩台、4处关隘、1座城池和1个小型城障,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城障和碉堡遗址,其形态与沿山众多明长城遗迹大相径庭。从遗址的外部特征来看,可以确定为袖珍城障。工匠将砾石、沙土和水共同搅拌后夯筑城墙,坚固异常,如今依然可以在关口见到残存的长城遗迹。由于损毁严重,墙体和墩台已残损无遗,仅有部分基址露出地表。现在,这道石质长城和深沟已损毁殆尽,遗迹无存。

贺兰山志-重要遗迹:残存的袖珍城障和碉堡完整保存

(一)北关门墙

北起落石滩,南至三关口,分别连接旧北长城和西长城北段,是银川平原北部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嘴山市惠农区境内的落石滩山高险峻,明军曾在重要沟谷处修筑镇远关和镇远关墙,因而得名“北关门墙”。

(二)王泉沟长城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以北20千米的王泉沟与小王泉沟地势险峻,蜿蜒于这段山脊之上的长城俗称“王泉沟长城”。全长1054.2米,残存5座墩台、4处关隘、1座城池和1个小型城障,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城障和碉堡遗址,其形态与沿山众多明长城遗迹大相径庭。

“城障”遗址位于距离王泉沟口5千米的一座海拔1860米的山顶上,为敦实的方形石砌城堡。汉代以后,中原王朝在长城沿线修筑了大量的烽、燧、亭、障,作为长城的预警、保卫设施。其中,“障”是在险要地段修筑的小型城堡,大者边长100多米,小者仅有20余米。从遗址的外部特征来看,可以确定为袖珍城障。墙体内高1.4~1.8米,外高约4米,边长约15米,墙基宽3.9~4.4米,由石墙三面遮挡,南侧开门,呈瓮城形态。墙体四周散落大量石块,表明其上部曾存在更高的结构。遗迹东南15米有遗留的方形建筑石基,周边发现少许古代陶片。从这里既可观察王泉沟主沟谷底,又能瞭望山口外广阔地域上的若干墩台,具有良好的监视、警戒效果。

在王泉沟之西5700米、主沟谷底南侧15米高的山崖顶部矗立一座由石块砌筑的环形“碉堡”,内径为1.9米,高1.7米,墙厚0.7米,东南侧留有狭窄的出口,分别在距地面0.62米、1.25米的高度设置了1个和2个望孔或射孔。该碉堡遗迹正对主沟西侧谷底,视线极好,可以监视山后敌人的来袭方向。这个设施体量极小,不足以容纳3名以上士兵,几乎没有持续的防护力,不具有墩台那样的防卫和生活功能。

(三)三关口长城

三关口位于永宁县西北约18千米的贺兰山南部,地处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之地,古称赤木口,蒙古语称之为“铁木日乌德”。这里是阿拉善高原进入银川平原的咽喉要道,银巴高速公路、307国道穿关而过,交通十分繁忙。三关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海拔2137米的主峰“敖包梁”位于三关口南侧,南面山势逐渐缓坦。三关口以西山势较陡,分别为大老虎山、小老虎山、长流水山、牛石头山、上海山、少老山、楼楼子山、温都尔乌拉山、白圣井山、元山子、红疙瘩山、向东山等孤立小山,地形破碎。明朝由南侧谷口从东向西依次在沟内设置了头道关、二道关和三道关,俗称“三关口”,这段长城因而得名“三关口长城”。

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奉命在三关口一带修筑长城。因沙多土少难以施工,杨守礼下令军士遍布沿山崖谷寻找,终于找到数个理想的取土地点。为解决缺水问题,杨守礼又命人制作水车百余辆,前往距关口20多千米的平吉堡金塔墩取水。工匠砾石、沙土和水共同搅拌后夯筑城墙,坚固异常,如今依然可以在关口见到残存的长城遗迹。

头道关位于“蹊口可容百马”的沟口,这里山前开阔,山口狭窄,两端山体陡峭绵延,形胜俱佳。长城北起山口东北面的山体陡崖处,辗转经北面山坡而下,穿过底部河道后连接山沟西侧陡崖,沿线筑有敌台两座。关墙南北两侧分别与长城相连,北侧城墙沿山脊向北延伸,墙体由石块垒砌而成,城墙每段拐弯处各有墩台一座。由于损毁严重,墙体和墩台已残损无遗,仅有部分基址露出地表。根据“山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的记载来判断,这段长城可能曾在旧有墙体的基础上进行过增筑,大部分以夯土墙为主,在低矮的沟底和一些险要地段修建了石砌墙与山险墙。头道关向东南方向延伸的长城保存较为完整,墙体高约7米,基宽6.5米,顶宽3.5米,墙顶两侧各筑有女墙一道,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能力。

二道关位于进沟约1千米处,东距头道关6千米,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上海嘎查所辖。这里东西两侧山体高耸陡峭,山口狭窄,先在东西两侧基本连接的高大山体上修筑黄土和砾石混合夯筑的长城墙体与断口,南北长约420米,后在沟口修建隘口。二道关长城从东北侧高大山体半坡处的陡崖边开始,沿此处一道斜距沟底、高约100米的山脊辗转向南,穿过底部狭窄的沟道和银巴高速公路、307国道,再沿沟道西南侧一道突兀而出的山脊折向西南,最后与西南侧山脊相接,全长1255.5米。墙体基本以石墙为主,局部地段利用山险。在二道关两侧的山上各筑有烽火台一座,与南侧的头道关、北侧的三道关相互呼应,共同组成一道综合性防御设施。同时,在山沟西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脊上原来设有一座基宽11米左右、残高约8米的敌台遗址,俗称“赤木关中口墩”,是一处易守难攻的要塞。(www.xing528.com)

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千米,亦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上海嘎查所辖。这里山势陡峭,沟道狭窄,地势北扼山口,东西两侧与高大山体相连,沿线建有3座敌台,合称“赤木关里口墩”。3座敌台分别与南侧的二道关、头道关的敌台和西南侧的三关口烽火台遥相呼应,共同构成立体防御屏障。三道关长城与南侧的二道关长城有所不同,其主体基本位于沟道西侧。从沟道西侧的高大山脊开始,随陡峭的山坡东南而下,在山坡底部沿一道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山脊一直向东延伸,穿过底部沟道后与东侧陡峭山体相接,全长2410.5米。从构筑方式上来看,这段长城以山险墙和土墙为主,险要地段充分利用山险,地势低平之处则以黄土混合沙砾夯筑成墙。两山相夹而成的沟谷狭窄幽深,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当年可能曾建关隘,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可惜现在早已荡然无存。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明军筑关时曾依山势砌筑“石质边墙和深沟各一道”。现在,这道石质长城和深沟已损毁殆尽,遗迹无存。

(四)黄羊滩长城

位于永宁县西北的黄羊滩,北起三关口头道关西南侧的墙体拐弯处的敌台,随贺兰山东麓的山前台地辗转向南,经雄子沟、白水泉子、红井沟、柳渠沟、汝龙沟、小沟等大小山沟,止于永宁县与青铜峡市交界的磨石沟,全长13184.5米,俗名“磨石沟长城”。这段贺兰山山体低矮,无法直接在山脊上修筑长城,所以改在山前台地筑墙。墙体随地势辗转延伸,地势高低起伏,落差不大,方向亦较为曲折。磨石沟长城与青铜峡市境内的长城相连接,3座烽火台遥相呼应,具有良好的警戒效果。

从墙体特征来看,这段长城是在原生砾石地表上直接找平构筑而成,除高石墩西侧和柳渠沟北侧各有一段山险墙与石墙外,其他地段均为土墙。墙体整体保存情况尚好,墙体较高,壁面陡直,有些地段甚至残存顶部的垛墙和女墙。这段长城几乎全部都在某军事训练基地范围之内,除个别山沟因开矿修路而存在一定人为破坏外,其余地段基本以山洪冲蚀、风蚀、雨蚀等自然损害为主。从断面来看,其建筑工艺为分层夯筑,先夯筑内侧主墙,再以主墙为中心加夯两侧附墙,从而构成宽厚敦实的墙体。

黄羊滩长城基本呈连续分布,沿线连接7座敌台,东、西两侧还分布有7座烽火台和3座关堡,共同构成一道防御屏障。值得注意的是,黄洋滩长城的墙体并非一道,在磨石沟分出一条岔道,起自黄羊滩小井子墩中心,经烂营盘堡、大井子、牛头山、红井沟、夹子沟、鹦鹉山、柳渠沟,止于福宁村烽火台北侧100米的边墙中部。这道长城现已坍塌呈斜坡状,底宽13米,残高1.5~1.2米,利用墙体西侧开挖宽约6米、1.2米深的砂石土堆积而成,现仅残存部分土楞。

(五)北岔口长城

位于小坝镇西北40多千米的营子山上,是宁夏青铜峡市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行政分界线。这段长城为纵横交错的土筑和石砌墙体,其中土墙两道,石砌短墙5段,因随山势修筑而气势壮观,素有“宁夏八达岭”之称。这段长城始筑于嘉靖十年(1531年),是目前宁夏乃至河西走廊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长城遗迹之一,不但可以看到清晰的土夯墙基和石砌墙体,还有石块垒砌而成的烽火台遗迹。最为重要的是,北岔口长城作为完整展现明长城黄土夯筑墙体原始风貌的建筑遗存,为夯土长城构筑方法的典范。墙体位于贺兰山山前台地上,属于以夹杂小砾石的黄沙土分段版筑而成的夯土墙。墙体内高9.7米,外高8米,顶宽3.2米,采用分次夯筑方法,夯层清晰。顶部内侧的女墙残高0.4~0.8米,底宽0.4米;残存垛墙高0.6~2.5米,底宽1米,顶宽0.4米。

为发挥居高临下的打击优势,营子山顶部筑有一段100多米长的石基土筑墙段,基高0.6~1.2米,墙高5.6米,基宽5米,顶宽1.8米,顶部女墙已残。此外,在营子山前的坡地上还有一道土筑边墙,残高4~8米,基宽6米,夯层厚0.23米左右。完整墙段顶宽2.5米,顶部两侧的女墙高1.1米,厚0.3~0.4米,每隔1.5~2.5千米就有跨墙墩台1座。在山顶的石砌墙段与山前土筑边墙之间,分别筑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石砌烽火台,构成了严密的防御、警戒网络。营子山后为深沟,沟内修筑短墙4道,长十几米至数十米不等,多已倾圮。深沟东侧筑有一段南北长约1.5千米的石砌边墙,基宽2.5米,高2~3.6米,顶宽0.8米。石砌墙段内多压有松树干枝,以达到加固墙身的目的。这种构筑形式在城墙外侧至沟底形成深30多米的陡壁,内侧高仅2~3米。明代在修筑边墙时为加固防守,往往在其沿线的开阔地带挑挖沟堑以防御敌骑。在营子山南至大柳木沟山15千米的范围内,边墙外侧百米以内分别开挖深、阔各3米左右的壕堑一道。

(六)广武长城

从瞿靖镇芨芨沟转而东进,经四眼井后沿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边界逶迤北行穿过井沟,在树新林场七队跨大柳木高山抵达马莲沟口。这段长城西北到小柳木高山之南,北经小口子东,过钻洞子、北岔口,转而东至红井子前圈与北圈之间,折而北行5千米在小沟村出青铜峡市,全长50余千米。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宁夏巡抚都御史贾俊奏请修筑广武段长城,墙体多由黄土夯筑而成,少量地段采取石砌,部分险要地段直接以山崖为障,不修城墙。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土墙已大部“圮坏不堪”,现仅存部分石墙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