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明朝修筑长城的证据

贺兰山志:明朝修筑长城的证据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南部山区在战国时代已有长城,对于秦汉时期宁夏平原是否修筑长城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也有学者认为,秦汉在贺兰山沿线修筑了长城。明朝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主导思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贺兰山诸险要山口修筑长城、关隘、烽墩和堡寨。明朝通过“以墙制骑”这一边防模式,在贺兰山沿线构筑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袭的战略屏障。

贺兰山志:明朝修筑长城的证据

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既是中国古代最为雄伟壮观的人工建筑,又是最具智慧的军事工程。

宁夏南部山区在战国时代已有长城,对于秦汉时期宁夏平原是否修筑长城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多数人认为,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后,以黄河为天然防线,“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元朔二年(前127年),汉将卫青率兵收复秦末陷于匈奴的“河南地”后,也是“筑卫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也有学者认为,秦汉在贺兰山沿线修筑了长城。秦汉400多年,既是汉、匈奴长期对峙而又联系空前的400多年,又是长城得以巩固、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的400多年。

明朝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主导思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贺兰山诸险要山口修筑长城、关隘、烽墩和堡寨。为避免“长城”一词与秦始皇产生关联,将“长城”更名为“边墙”,意为“防边之高墙”。明朝通过“以墙制骑”这一边防模式,在贺兰山沿线构筑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袭的战略屏障。(www.xing528.com)

从宁夏长城分布和营堡、烽墩配置的总体格局来看,宁夏长城有两大特点:一是有规律地联结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另一个是城堡、边墙、墩台三者互为依存,照顾片(面)、线、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军事上两个中心和三个系统的辖制关系,构成了宁夏境内的边防防御体系。分驻大小城堡的各级军官各司其职,千户以上按照所辖负责统调指挥,处在军事前沿的百户(营堡)为长城沿线首当其冲的军事机构,负责所辖城段和墩台的防务事宜,具有联结周边军事据点的枢纽作用。宁夏镇“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形成了以贺兰山长城为主体,烽燧、关隘、堡寨等军事设施为辅助的点、线、面三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由长城和烽燧、关隘、堡寨等附属设施所组成的攻防兼备的战略防线,不但成为银川平原的西部屏障,而且对维护西北边疆稳定、促进宁夏地方开发都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