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罕见西夏文献、石刻塔等发掘成果!

贺兰山志:罕见西夏文献、石刻塔等发掘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物部门在古塔废墟挖掘出土了大量罕见的西夏文献、雕版画、模制小泥佛等,还有舍利子。三塔对面原有寺庙建筑,现已坍毁,可能为明代遗址。贺兰山石刻塔,共计7座,大枣沟内5座,涝坝口2座,均为浮雕喇嘛式,塔体呈三角形,造型相同,小巧玲珑,塔上均凿有佛龛。宝珠塔顶上置一小三角体塔刹,象征“十三天”。据分析考证,涝坝口、大枣沟内石刻塔为西夏时期所刻。

贺兰山志:罕见西夏文献、石刻塔等发掘成果!

(一)拜寺口双塔

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拜寺口。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处曾有百余座庙宇而得名。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大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在山口平缓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据考证,这里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双塔皆为正八面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浮雕,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两塔直起平地,没有基座,底层较高,平素无饰,正南辟券门,可进入厚壁空心筒状塔室。

双塔始建于何时,史料无确切记载,明万历年间修宁夏《朔方新志》卷首《宁夏镇北路图》中,在拜寺口就标有双塔。根据双塔周围散落的大量与西夏陵同风格的琉璃构件残块,以及其他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确定此处在西夏年间曾经建有佛寺,又建造了这两座塔,并且同为西夏武烈皇帝李元昊离宫建筑的组成部分。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双塔为当地的重要地标建筑。此后,双塔周边相关的寺庙建筑在明代嘉靖年间被毁。据塔刹发现的文物推测,双塔于元代早期曾进行过装修,修缮了塔刹,粉妆了壁面,但塔身未进行大的修理。清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地区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但双塔并未被震倒。1986年,宁夏文物部门曾经组织对双塔进行重修。在这次重修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塔身多处造像和砖结构并不符合西夏时期的风格,根据周边其他经过修缮的塔的情况判断,该塔在元代和明代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塔身基本上已经不再是西夏当年初建的原物。此外,这次重修中,在两座塔塔顶的中心柱上发现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铭文,在对中心柱经过碳14测定之后确认均为西夏中晚期所造。在维修西塔塔刹时,一密封空心穹室内置放着一批文物,有蒙古汗国银币“大朝通宝”、元初“中统宝钞”、绢质“彩绘佛画”(唐卡)、“绢纸花”、铜佛像等。双塔1988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拜寺沟方塔

拜寺沟是贺兰山东麓的山沟之一,位于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境内。1990年,拜寺沟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文物部门在古塔废墟挖掘出土了大量罕见的西夏文献、雕版画、模制小泥佛等,还有舍利子。发掘出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不仅是完本,还是印本,达9册之多,因而备受关注。考古专家牛达生通过对这部佛经的研究,最终得出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结论。这个发现,被舆论界称为是“20世纪印刷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出土的汉文文献中有“大白高国”之称,确定了西夏国名又叫大白高国,证实了西夏方塔及寺院是我国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西夏古塔,也是最早的西夏古塔。专家考证,西夏在贺兰山建有“佛祖院”“五台山寺”等佛教寺院。方塔区原是一个寺庙群所在地,它的规模与规格,是与“五台山寺”这样重要的寺庙相称的。

(三)主佛沟喇嘛塔

位于大口子和杜树沟之间,这里峰奇石异,景色秀丽,入沟口0.5公里,有3座不同形制的喇嘛塔。沟北岸台地上是实心砖塔,塔身高约5米,方形塔基,边长3.4米。塔座呈六角形,多边均有花卉砖雕,美观华丽。塔身呈宝瓶形,塔砖之南壁有石刻题记,为康熙年间所作,题记为“佛塔碑记悉多钵南无阿弥陀佛唵嘛呢叭咪哞 康熙三十八年建立”。沟南一塔,高约9米,似块石垒筑,共4层。南面平地一塔,高3.3米,呈六角形,塔顶为圆球状,四周有石垒院墙痕迹,上面也有康熙年间题记。三塔对面原有寺庙建筑,现已坍毁,可能为明代遗址。(www.xing528.com)

(四)贺兰山石刻塔

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内的贺兰山涝坝口、大枣沟内的山壁上。石刻塔即刻制在山崖石壁上的塔,与用木头、砖及石头等材料建成的塔有很大区别。贺兰山石刻塔,共计7座,大枣沟内5座,涝坝口2座,均为浮雕喇嘛式,塔体呈三角形,造型相同,小巧玲珑,塔上均凿有佛龛。涝坝口石刻塔,在沟口北岸的山坡上,崖面向南,距离地面20多米,有并排两座塔。两座塔相距1.5米。西边的塔,塔体通高2米,底宽1.2米,在三层须弥座上为覆斗式塔身,下腹中间开方龛,高30厘米,宽34厘米,深33厘米。宝珠塔顶上置一小三角体塔刹,象征“十三天”。东边的塔,通高2.15米,底宽0.95米,下腹中间开圆龛。两座塔因刻制在沙质岩壁上,自然风化比较严重。塔体表面遗有白灰残痕和红色油漆的痕迹,可推断刻塔以白灰抹壁。大枣沟石刻塔,位于大武口区4公里处,石刻塔凿于沟谷南岸的两座石壁上,石壁朝北,距离地表面30米左右。5座石刻塔大小略异。塔体外侧用阴刻线构画背光。塔刻皆为三层须弥座,塔座第三层的中间均开龛,龛宽42厘米,高35厘米,深26厘米,称“眼光门”,据考证,可能是原来用作供奉佛像用的。塔身呈覆斗状,向上层层内收。塔顶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宝珠衬托天盘的刹座,上置三重宝珠形相轮为刹身,刹尖以“十三天”收顶,形似反扣着的漏斗,呈三角体。为了便于研究,文物工作者给这些塔编了号,其中一号塔、二号塔、三号塔刻在同一座峭壁上,此峭壁西不足20米处的悬崖上,刻着坐西朝东的四号塔和五号塔。这5座塔身均用白粉涂底,在白底之上可以看到红色油漆的痕迹。一号塔高1.65米,基宽1米。二号塔高1米,基宽0.6米。三号塔高1米,基宽0.6米。四号塔所在的岩石已经风化严重,塔形需要仔细辨认才可以看清。五号塔高1.73米,基宽1.2米。据分析考证,涝坝口、大枣沟内石刻塔为西夏时期所刻。贺兰山石刻塔的发现,对研究西夏至元时期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1988年1月,贺兰山石刻塔被公布为第二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宏佛塔

俗称“王澄塔”,坐落在贺兰县金贵镇王澄村一废寺中,始建于西夏晚期,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具的复合体建筑,其最大特点是塔身和塔刹高度大致相等,这种结构在宁夏众多佛塔中非常少见。残高28.34米。1990年重新修缮时,在最上层的天宫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等物。彩绘绢质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特点。彩绘泥塑像,均丰满健壮,塑造得极为传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宏佛塔出土文物对于研究西夏学、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印刷术具有重要价值,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六)田州塔

俗称姚伏塔,坐落在平罗县姚伏镇皇祗禅寺院内。田州应为唐代定远城、西夏定州城的俗称,塔以此为名,说明田州古塔是唐或西夏时期所建造,因无具体史料记载,无法断定始建年代,仍有待考证。清乾隆三年(1738年),平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田州塔也难幸免。现塔南门门楣上刻有“田州古塔”的石匾上,有“乾隆四十八年六月维秀和尚募款重修”的字样,说明现存的田州塔很可能是古塔震毁后又于1783年重修的。1975年6月15日,田州塔被定为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田州塔得到维修,塔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为九层阁式砖塔,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以供人出入。1985年,田州塔被评为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田州塔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