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古遗址及昊王渠遗址

贺兰山志-古遗址及昊王渠遗址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东麓南段山前台地上,北依明长城,南靠庙山湖。考古学界称其为中石器时期遗址。经考古研究,这里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在金山林场新石器时代遗址北边,两个遗址距离较近。两个圪垯的周围有许多汉代的陶片、瓦片,证明老关圪垯是汉代建筑遗址。(八)昊王渠遗址昊王渠,又称李王渠,西夏李元昊时期开凿。2005年9月,昊王渠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兰山志-古遗址及昊王渠遗址

(一)鸽子山遗址

位于贺兰山东麓南段山前台地上,北依明长城,南靠庙山湖。鸽子山东西近600米,南北不足100米,高仅40米左右。在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鸽子山遗址就分布在山的北、西、南三面方圆2平方公里的一片台地上,距今1万多年。考古学界称其为中石器时期遗址。共发掘出2000余件石器,分为普通石制品和细石制品,普通石制品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人工石片和刮削器为多。鸽子山遗址的石器大都以数十公里以外的各色细石英岩和细泥沙为材料,特别是细石器所选材料比较精细,玛瑙、燧石,甚至水晶都是制作材料。鸽子山古人类已经普遍使用软锤法、压剥法制作较大的石器,且更加规范对称,个别已经有了梃。特别是用指垫法技术生产的石片,石核剥痕清晰规整。打制石核,多采用从四周向中心剥片,形成圆锥形、楔形石核,色彩艳丽,外形美观。2006年,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金山林场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山脚下。2010年,在贺兰县原金山林场建立贺兰县金山自然保护区。1980年秋,金山林场打机井,在距离地面1.7米的地层处,发现了多件石器,包括:石斧1件,长10厘米,宽4.5厘米,厚2.6厘米,通体磨制,斧首厚重,刃部锐利,有使用痕迹;石杵1件,长22厘米,杵头呈圆形,杵柄略呈扁形,通体磨制光滑,头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石磨盘1件,由石块加工而成,外形似舌头,长41厘米,宽17~22厘米,高11.5厘米,石磨中央有使用过的痕迹,磨盘向内凹进2.6厘米,形成一个槽形;石磨棒1件,长14.5厘米,宽3.5厘米,厚2.7厘米,有使用痕迹。同时还发现约有4厘米厚的灰烬层。此外,在自然保护区西北侧的北四渠附近也发现了石斧、石锄、石锛和石珠等石器,并发现大量的红陶和灰陶残片。经考古研究,这里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暖泉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偏北洪积扇上,地属宁夏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东南距平罗县城50多公里。这个遗址在金山林场新石器时代遗址北边,两个遗址距离较近。这里不仅发现了石器、陶器、石磨盘等文物,还发现了房址。经考古研究,房址为单间,浅地穴式,略呈方形,圆角,边长3米左右。朝东有狭长的门道,应该是供人出入的通道。房屋中心对门的方向设一圆形“火膛”,用以取暖和煮食物。“火膛”后置一红色夹砂圆底罐,经考证是用来保存火种的。在“火膛”旁边还发现了一副石磨盘和磨棒。这个房址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房址近似,为研究原始社会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提供了依据。

(四)明水湖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偏北山脚下简泉农场附近,在宁夏平罗县境内。遗址北靠长城,四周沙丘环绕,面积约300平方米。在地表上发现了燧石打制的石叶、石片、石核等细小石器,还发现了红陶、灰陶陶片和石珠。遗物多集中在北长城的一个豁口上。

(五)白芨芨沟赭色岩画(www.xing528.com)

贺兰山东麓北段白芨芨沟,在汝箕沟之北10余公里。赭色岩画分布在沟内10公里处的天然石洞里。在洞窟东侧岩壁上,发现彩绘岩画31组,约100个个体图像,内容比较丰富。岩画为红色涂绘。人物图像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还有表现生殖崇拜太阳崇拜的内容,另有些标识和符号。此外,在白芨芨沟西口的杏花村南约1公里处,一块高11米、宽16米的面北陡壁上,分布着刻制岩画,最大画面高3.8米、宽5.4米。它与赭色岩画都是白芨芨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9月,白芨芨沟赭色岩画被公布为第三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西河桥古生物化石

位于惠农区尾闸镇西河桥以西的贺兰山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发现于1985年11日。经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研究,西河桥古生物化石形成于10万~15万年前,现已出土的有犀牛、盘羊、大角鹿、老虎猎豹、三趾马等古动物化石,是研究古地壳变迁、气候变化、古动植物灭绝最好的物证。

(七)老关圪汉代遗址

老关圪垯位于石嘴山西的正义关口外。两个土石堆砌的圪垯南北对峙,处于封切沟口的重要地位。北面的圪垯高约3米,周长90米;南面的圪垯高约2米,周长50米。两个圪垯的周围有许多汉代的陶片、瓦片,证明老关圪垯是汉代建筑遗址。

(八)昊王渠遗址

昊王渠,又称李王渠,西夏李元昊时期开凿。渠南北长150余公里,沿着贺兰山坡向北延伸,时断时续,大多数的地段已被夷为平地,无迹可辨。至今保存完整的约1公里,这段遗址是从惠农区燕子墩乡沙树梁到任家沟,渠形尚在,渠口宽35米,渠底深26米,渠残坝高1.4米,底宽12米,顶呈半圆形。经过挖掘,渠底土地呈层状,有的地方多达五六层。土质细密,是渠水冲积而成。昊王渠高于宁夏平原所有灌溉水道,流长地广。开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经过勘察,渠口开在青铜峡峡口之上十余里处,以便保证水位的高度,沿山坡渠道流淌。渠尾止于今石嘴山市贺兰山红果子沟南边。当时,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全线动工,但是终因岩石坚硬,沙土疏松,工程进度非常缓慢,最后不得不停工。2005年9月,昊王渠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