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始见《旧唐书·北狄传》,文中提到唐代北方有“室韦”诸部,其“蒙兀室韦”就是后世的蒙古初名。以后在宋、辽、金的史书中,先后称“萌古”“朦骨”“蒙古里”等。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元太祖)。其孙忽必烈(元世祖)继汗位后,于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元朝短命,97年后,被明太祖朱元璋打败,元末帝妥懽帖睦尔(元顺帝)撤出北京,退入大漠,恢复游牧生活方式,并在经过休养生息后,不断发动内犯,侵扰明朝北国边地,迫使明廷在北方从鸭绿江至嘉峪关一线,派驻总兵,设立九大军镇,史书称“九边重镇”,以防犯蒙古各部南下攻掠。明朝中叶以后,前元蒙古各部重新分化组合为三大部,即以瀚海为中心,居牧其北方者,称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其南曰漠南蒙古(又称察哈尔蒙古、内蒙古),明朝统称漠北、漠南二部为鞑靼或阻卜;其西称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青海蒙古)。在族源上,大体上漠北、漠南蒙古多为太祖成吉思汗之后裔,史称“世姻帝室”,而漠西蒙古者,则多系“元之旁支”或“元之臣仆”的后裔,具体来说系出自明代瓦剌等部之后。瓦剌在清代文献转音为“卫拉特”和“厄鲁特”。
明朝后期,漠南鞑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主张与明廷和好,被封为顺义王,北边一度得以安宁。但是顺义王死后,漠南元代小王子后裔插汉部(亦称察哈尔部)日益强盛,渐渐取代鞑靼部,成为新的霸主,从此打破了和平的局面,战火重新燃烧了起来。到明崇祯八年、后金(大清前身)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大军攻灭插汉部,并将漠南蒙古诸部渐渐整合为六大集团——6盟(东4盟、西2盟),凡51旗、25部。各蒙旗的势力范围控制到明边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镇,其地域东抵吉林、黑龙江界,西至贺兰山,南界长城,北距瀚海,袤远数千余里。然而满洲国建立之初,漠南插汉(察哈尔部)蒙古小王子、林丹汗先后称雄,并联明抗清,终为清军所灭,时漠北、漠南蒙古均归顺于满洲。
此时,西蒙古各部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下分为四部:一曰准格尔部(初称绰罗斯部),治伊犁;二曰杜尔伯特部,治额尔济河;三曰土尔扈特部,治雅尔(塔尔巴哈台地);四曰和硕特部,初治乌鲁木齐,后徙青海。再后于康熙年间,绰罗斯部被噶尔丹所篡,改称准噶尔部,并渐渐统一漠西蒙古四部,发动叛乱,把清廷作为敌对一方。(www.xing528.com)
厄鲁特(卫拉特)之和硕特部,祖源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之裔,十九世传至明末厄鲁特固始汗。该部自西域游牧至青海,其中一个分支游牧至阿拉善山(贺兰山)西麓地区,与大清的关系为叛服不定。清康熙十七年至三十六年(1678—1697年),噶尔丹率准噶尔部叛清,败亡。而固始汗很识时务,清初就已被封为“遵文行义敏惠固始汗”,当他再次率青海地区和硕特部诸台吉(贵族)纷纷归顺清廷后,受到康熙皇帝的格外优待,“诏封固始汗子达什巴图为和硕亲王,余授贝勒、贝子、公爵有差”。部分头人亦走出青海,开始率众向东部游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