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亦称“羌戎”“羌狄”,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分支很多,党项羌是其一。羌戎诸部主要活动在西部地区,故又称为“西羌”“西戎”。党项羌原居牧于甘、青、川交界的黄河河曲一带。《北史》首列《党项传》,称“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织牦牛尾及羖羊历毛为屋”“俗尚武力”“不知稼穑”,于隋开皇元年(581年)、五年(585年)先后有部众内附。《隋书》和《通典》均有类似记载。而三书皆为唐人所撰,故党项之名当首见于隋唐间。对于党项族的进一步了解,迟至唐、五代间才有较多新的认识,因为后晋人刘昫监修,张昭远、贾纬等合撰的《旧唐书》,以及北宋人欧阳修、宋祁等合修的《新唐书》中,关于党项人的记载更为丰富。正如《旧唐书》记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拓跋最为强族……其人多寿,年一百五六十岁。不事产业,好为盗窃,互相凌劫。尤重复仇……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自周及隋,或叛或朝,常为边患。”至于党项拓跋氏的族源,尚无统一定论,有人认为源为东胡的鲜卑族,也有人认为党项各部(包括拓跋氏)皆源于羌族。党项人自称为“弥”,唐人称其为“弥罗国”,吐蕃称之为“弭药”,史书则以“弥羌”呼之。
唐初,党项酋长细封步赖、拓跋赤辞等部先后归附。后又因受到吐蕃部的打压,遂向唐廷请求内徙。天授三年(692年),党项羌20万人内附,置吴、浮、归等十州,“散居灵、夏等界内”。唐后期,党项人曾先后两次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和黄巢农民起义军,收复京都长安立功,因而党项首领拓跋赤辞之裔孙拓跋思恭遂成西北地区夏、绥、银、宥、麟五州的地方实力派小军阀,“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俄为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年),拓跋思恭卒,弟拓跋思谏继任定难军节度使,时拓跋氏一族已兼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四镇,仍领夏、绥、银、宥、麟五州,成为一方的割据者。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乘中原政局动荡之机,居牧在庆、灵之间的党项“东山部”(又称为“西路党项”)时叛时顺,并经常抢掠途经灵、庆之间的丝路商队和贡使。与此同时,党项平夏部首领分别为拓跋思谏、彝昌、仁福、彝超、彝殷等人。虽然党项贵族的割据势力越来越大,但五代各政权也只能对其加官晋爵,进行拉拢,然而养虎为患,党项武装集团渐渐壮大,成为西北最大的割据势力,甚至最终成为建立西北割据政权、逐鹿中原的三雄之一(前期辽、北宋、西夏;后期金、南宋、西夏)。(www.xing528.com)
960年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史称北宋。当全国基本实现统一之后,唯西北局势仍比较复杂,其中党项、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仍割据一方,互相征战。北宋初,割据于夏州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首领,先后为李彝殷、克睿、继筠、继捧。他们都归顺大宋朝廷,其中李继捧甚至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要求献地、投宋,并离开部落和家族世代经营的西北根据地。而其族弟李继迁则坚决反对,举起叛宋大旗。李继迁率领党项各部族人,联辽抗宋,经过继迁、德明、元昊三代首领、历时四五十年的叛服、和战交替,终于从夏、银二州西进扩展到兴(1001年攻占)、灵(1002年攻占)二州。李元昊还相继征服了西北地区的吐蕃、回鹘等割据势力,于1038年(北宋宝元元年、契丹重熙七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民族内部称大白高国或白高大夏国、邦泥定国。有人认为,“白”隐喻黄河,“高”暗指贺兰山,合谓贺兰山、黄河孕育西夏。又因其居宋、辽之西部,故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定都兴庆府,并放弃前李、赵二赐姓,改姓嵬名氏,自称吾祖(兀卒),汉意为“青天子”,以表示与中原“黄天子”相对等、平起平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