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双方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启民子咄吉世继汗位,称始毕可汗以后,隋与突厥关系开始恶化。这时因为中原大乱,群雄争鼎,各武装集团皆求助于突厥。时始毕卒,其弟俟利弗设(号处罗可汗)和处罗弟咄芯(号颉利可汗)相继继位。始毕可汗子什钵霫,称突利可汗,雄踞北方。颉利虽大量收受中原各大政治集团的金帛和美女,但是仍然不断南下骚扰,贺兰山是其南下的一条重要通道。唐朝建国之初,就把贺兰山防线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在灵州设立总管府(后改都督府)、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为统一指挥对突厥作战的最高军事统帅。后又改设统管一方军、政、财等大权于一身的朔方节度使,管辖京畿地区北大门之九军(朔方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新昌军、天柱军、宥州经略军、横塞军、天德军、天安军)、六城(中、东、西三受降城和丰宁、保宁、乌延三城),地域相当于今内蒙古西部、陕北北部、宁夏北部的整个河套地区的兵马,时称“国之北门”“天下第一军镇”。唐朝历史上许多著名大臣、军事家,如李道宗、薛怀义(和尚)、王孝杰、沙吒忠义、张仁愿(张仁亶)、郭元振、薛讷、王晙、薛仁贵、张说、李浚(即唐肃宗李亨)、李玮(唐太宗世民孙)、牛仙客、王忠嗣、李林甫、安思顺、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数十位名臣猛将都在灵州担任过军政主官,可见保卫贺兰山这一“国门”的重要性。尤其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为了挽救李唐王朝的天下,太子李亨选择灵武郡(灵州)作为反攻复国、光复唐室的军事基地,并实现了所谓“肃宗复兴”的历史使命,使灵州成为再造李唐的圣地。正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所写:“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这是贺兰山古战场的生动写照。
唐太宗继位后,改变原对于突厥的妥协退让政策为积极主动进攻的战略,并联合突厥内部的铁勒、薛延陀等部,一举打败颉利并消灭东突厥,来自于北方的又一个草原汗国的威胁被解除了。唐皇对突厥各部族进行妥善安置,把他们迁徙到关内,“东自幽州,西至灵州”,设立羁縻府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原酋长进行自主管理。(www.xing528.com)
唐灭东突厥后,漠北被支援过唐军的前突厥部落薛延陀部首领夷男控制,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许嫁新兴公主给夷男,要夷男备礼至贺兰山东麓的灵州迎亲,唐太宗决定亲赴灵州与夷男会见。但因礼品(牲畜)大批死亡而误了婚期,被唐廷绝婚,此支势力亦渐渐衰亡。武则天当政时期,北方进入“后突厥汗国”时代,默啜自立为可汗,并不断从贺兰山与黄河间的通道南下掳掠,灵州深受其害。神龙二年(706年),默啜在鸣沙县(中宁县鸣沙镇)大败灵武行军大总管沙吒忠义,唐军战死者达6000余人。直到开元三年(715年),默啜在西征铁勒拔曳固时被溃卒杀死,后突厥隐患才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