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匈奴分立以后,北匈奴对于汉廷既求通好,又不断扰边,还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严重威胁到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线路安全。中央政府若处理不好南北匈奴的关系,有使南北匈奴重新和好和合力南犯的可能。为了管控好北方的形势,稳定南匈奴与汉中央政府的合作关系,汉廷始设置度辽营,任命度辽将军镇守,既保护了南匈奴,又对北匈奴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使得北方又赢得了三十多年的和平环境。
北匈奴对于汉廷助南拒北的政策非常不满,便不断内犯。汉廷别无选择,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对北匈奴发起反击战,取得胜利,并恢复了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的设置。至汉和帝永元元年至四年(89—92年),汉军又对退居漠北的北匈奴连续发动攻击,彻底摧毁了北匈奴王庭,消灭了北匈奴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北匈奴还受到来自于南匈奴、东乌桓、东北鲜卑和西域诸国的联合打击,最后一位首领于除鞬单于被杀,树倒猢狲散,北匈奴在漠北无法立足,大部分西迁,少数留牧。时东北鲜卑部乘机西进,占领漠北,并吞北匈奴余部,代替匈奴成为大漠新的霸主。
东汉末,南匈奴各部为了争夺单于位而发生内乱,新立单于为前屯屠河单于之子,名逢侯。当时东汉、南匈奴、鲜卑、乌桓各种势力矛盾交织,使得西北地区再次陷入战乱。在这场大混乱之后,南匈奴族迁入北边内地诸郡县,与汉族人杂居,进入农业社会,最终融入汉族。其间在宁夏仍设安定属国,贺兰山又是汉朝与匈奴的界山,故宁夏地区应是部分匈奴人散居、留居的首选之地;西迁的北匈奴主力,一部中途留居西域诸国和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国境内)等地,另一部分继续西迁,经中亚,进入欧洲,融入欧洲民族之中;留牧于大漠的北匈奴余部,基本上加入到鲜卑部落中去。在两晋十六国期间,凡与匈奴族长期通婚所繁衍的后代而形成的新民族、部落,史书称他们为“杂胡”。如父亲为匈奴人、母亲为鲜卑人,其子女则姓铁弗氏(后改赫连氏),称为铁弗匈奴;反之,凡父亲为鲜卑人,母亲为匈奴人,其子女则姓拓跋氏,称为拓跋鲜卑。(www.xing528.com)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大动荡时期,这段历史是由南匈奴人刘渊于304年称帝建立汉国和他的族子刘曜于318年建立前赵开始的。至329年石勒灭前赵,建立后赵政权,前后存在20余年的匈奴政权如昙花一现,从此,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和一个政治集团就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