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中段和南段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353种。两栖类有黑斑蛙、中国林蛙、华北蟾蜍,爬行类有河套蜥蝎、丽斑麻蜴、密点麻蜴、荒漠麻蜴、麻棉蛇、蝮蛇、白条锦蛇等,鸟类有麻雀、猫头鹰、啄木鸟、苍鹰、沙燕、布谷鸟、蝙蝠、草原雕、白尾海雕、鹊鹞、胡兀鹫、鹰雀、红雁、野鸡、毛腿沙鸡、岩鸽、黑鹳、蓝马鸡、灰鹤、蓑羽鹤、秃鹫、兀鹫等,兽类有狐狸、狗獾、黄鼠、猪獾、旱獭、石貂、黄羊、蒙古兔、雪豹、马鹿、梅花鹿、青羊、岩羊、刺猬等。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境内鸟类新记录有黑鹳、雀鹰、金雕、鹊鹞等。珍贵动物有马鹿、马麝、岩羊、盘羊、石貂、蓝马鸡、黑鹳等。沿山地带居住村民比较熟悉的几种动物如下:
生长于贺兰山山林中,羽毛蓝紫相间,尾巴较长,眼部深红色,嘴金黄色,爪淡黄色,嘴两边有白色羽毛翘起;胸部羽毛蓝紫相映,呈水纹状,通体华贵,十分美丽高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又名秃鹫,雄鸟体长95~125厘米,雌鸟体长100~130厘米,翼展235~280厘米,体重5~7千克。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名。头呈灰白色,有黑色贯眼纹,向前延伸与颏部的须状羽相连。后头、颈、胸和上腹呈红褐色,后头和前胸上有黑色斑点。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亦称赤鹿,哺乳纲鹿科。体长约1.8米,肩高约1.5米。雌鹿较小,雄鹿有角,多至8叉。5—6月生殖,每胎1仔。以禾科牧草、灌木枝叶、菌类、藻类、苔藓等植物为食。生长于贺兰山黄渠口等地,毛为灰褐色,臀部和腹部为白色,雄鹿若被追逐感到绝望时会撞岩毁角,以保全性命。鹿茸可入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又名黄羚。体型纤瘦,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体长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重的可达60~90千克。黄羊善于跳跃,也善于奔跑,多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贺兰山区中南段分布较多。属偶蹄目牛科中型食草动物,分8个亚种,喜群居,数只或数十只结群,公羊常在高处瞭望,保护族群不被敌害偷袭。遇敌则快速奔跑逃走,或用角、蹄反击。常在贺兰山山区岩石攀登,或在周边沙漠、丘陵地带觅食。杂类草、旱生丛生禾草、旱生丛生小禾草等都是黄羊的食物。20世纪50年代末随处可见,且种群庞大,后因猎杀数量大幅减少,90年代开始逐渐增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貉属,分许多亚种。是珍贵的皮毛兽,针毛弹性好,适于制作画笔,拔去针毛的绒皮为上好的制裘原料。东南亚和东亚各国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少见。2008年8月1日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2007年12月26日,一只皮毛华丽的貉进入国营玉泉营农场职工王洪瑞、景淑英家中鸡舍,偷吃人工饲养的非洲雁,被捕获转交管理部门。
哺乳纲鹿科,又名香獐子,有獠牙,没有角。体长近1米,毛粗长,黄褐色,行动灵敏,善跳跃,能游泳,每胎产3~6仔。食杂草树叶。分布于贺兰山黄渠口及草滩等地。雄性脐部有香腺,能分泌麝香,可做香料或药材,唐代被列为贡品。20世纪80年代前贺兰山麓常有牧羊人捡拾麝香,用于止痛止血。(www.xing528.com)
哺乳纲犬科,足长体瘦,尾垂于后肢间,毛色灰黑,当地称大灰狼或麻狼。相貌和狗大同小异,嘴巴比狗嘴尖长,口较阔,眼斜,耳竖立不曲。喜吃野兔、鼠或家养畜禽。20世纪50年代贺兰山地区常能见到,以后为躲避人类捕杀,藏匿于贺兰山深山,深居简出,极少见到。90年代贺兰山黄羊、岩羊增加较多,造成植被退化,有关部门曾计划引进狼维持生态平衡,又怕伤害人和家畜而未实行。2007年夏,永宁县境贺兰山山麓发现有灰狼出没。
豹属。全身呈灰白色,具黑色斑纹;尾粗大,具环纹。体长110~130厘米,尾长80~90厘米,体重38~75千克。栖息于海拔2000~6000米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为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有固定洞穴,多晨昏活动,独居。以伏击式捕食山羊、岩羊、斑羚等各种高山动物。贺兰山西麓有分布。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又名石羊、崖羊或蓝羊、青羊。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原、高山裸岩和山谷间的草甸。贺兰山为岩羊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多年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岩羊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贺兰山保护区内岩羊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只,核心区的岩羊种群密度高达8~12只,居世界岩羊分布区之首。岩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生存委员会收录为低危种。
哺乳纲鼬科,体长约50厘米,尾长约10厘米,头长耳短,前肢爪较长,擅长掘土。毛黑色,有时发黄,头部有3条宽白纹。夜间出没,吃杂食。人们根据其相貌分别称猪獾、狗獾、猫獾。獾种类、长相不同。20世纪80年代前宁夏山川均有,常在平缓地带沟渠边打洞,昼伏夜出,以后多藏于贺兰山中。
哺乳纲猬科,体肥矮,长约25厘米,四肢短,爪弯而锋利,眼和耳都小,毛短,有短而密的刺,遇敌害时能卷曲成球,以刺保护身体。夜间活动,主食昆虫、青蛙和蠕虫,益于农业。20世纪70年代,在贺兰山东麓公路上夜行,一般都能见到。近年来,在贺兰山区丘陵戈壁地带仍然能见到刺猬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