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75804”暴雨,于1975年8月4日23:00至5日9:00发生在贺兰山永宁县段以北,东经105°40'~107°00',北纬38°20'~39°30'。此次暴雨具有典型的干旱地区特性,即历时短,强度大,中心多,其中心雨量为212.5毫米,是该地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实测值,暴雨区集中在贺兰山东麓各沟沟口以上到分水岭附近。50毫米以上雨区遍及小口子以北的整个贺兰山东麓,100毫米以上的雨区自南向北由近分水岭的山地逐步下移至沟口地带,如汝箕沟口、大武口一带,笼罩面积达1380平方公里,降水量近1.7亿立方米,是这次暴雨的主要产流区。
(二)贺兰山“98520”暴雨、洪水
贺兰山“98520”暴雨范围主要为榆树沟以北至大武口沟,暴雨中心在拜寺口、苏峪口、贺兰山及贺兰县原金山乡一带,在归德沟还形成了一个较小范围的暴雨中心,降水分布以大水沟为界,南边大,北边小。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地区面积约1365平方公里。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暴雨中心,苏峪口最大,3小时降雨量146.4毫米,6小时降雨167.8毫米。苏峪口最大1小时雨量重现期为30年一遇,最大3小时雨量重现期为130年一遇,最大6小时雨量重现期为100年一遇。流域最大1小时雨量重现期为20年一遇,3小时雨量重现期为80年一遇,6小时雨量重现期为50年一遇。
贺兰山暴雨通常发生在7—8月,暴雨常引发山洪,大面积发洪水的情况较少,局部地区或沟道发生较多,一般表现峰高量少,历时短,涨落急剧。据记载,1853年、1902年、1975年、1984年和1998年曾发生大山洪。如1975年,苏峪口沟流域平均降水量166毫米,大武口沟为90毫米,前者的洪峰模数和洪峰径流系数为0.20和2.01立方米/(秒·平方千米),后者为0.44和30.9立方米/(秒·平方千米),即在苏峪口沟仅两成发生洪水,而大武口沟却有四成发生洪水。贺兰山东麓坡面侵蚀主要来自暴雨冲刷,年平均输沙量为176万吨,其侵蚀模数较大的区段为大武口沟流域一带,年侵蚀模数平均值为1000吨/平方公里以上,中段的苏峪口、插旗口一带则为500吨/平方公里左右。具体情况见表1-5。(www.xing528.com)
表1-5 贺兰山东麓各段重现期洪水流量
贺兰山东坡大多数沟道水质很好,特别是在中段,pH值7.5左右,矿化度不高,为轻度软水或适度硬水,适宜饮用。北段沟道水质状况复杂,除少量可饮用外,大部分沟道或区段水质差,仅可供林牧业和农田灌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