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中段山体特征及岩石构造

贺兰山志:中段山体特征及岩石构造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段系贺兰山主体,在银川市境内,南北长约70公里,约占贺兰山总长度1/3。根据山地的岩石成分,可划分为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岩浆岩构成的山地。根据物质成分,可划分为由碎屑岩构成的寒冻风化山地,山体由页岩、砂岩、砾岩等构成,山脊呈梳状;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寒冻风化山地,山体由石灰岩、白云岩及过渡型岩石构成,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大多造成悬崖峭壁,一致时则形成直线状或凸状山坡。

贺兰山志:中段山体特征及岩石构造

中段系贺兰山主体,在银川市境内,南北长约70公里,约占贺兰山总长度1/3。海拔一般3000米左右,最高峰敖包圪垯位于贺兰沟源头西、苏峪口以北,海拔3556.1米,一年三季有积雪,高出银川平原2400余米,横亘连绵,阻挡西北风和沙漠的东侵,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体岩石坚硬,裂隙极为发育,加之上升作用强烈,形成陡峻雄伟的地貌景观。苏峪口以北,碎屑岩构成北北东向的复式褶皱带,向斜成山;苏峪口以南,碳酸盐岩及少量碎屑岩组成近南北向的向斜,平坦的分水岭沿向斜轴延伸。大干沟以南,山体被两条北东和北北东向正断层切割,形成高差500米以上的3个阶梯,海拔分别为1400~1600米、2000~2300米、3000米左右。三关口、元山子一带,山体因北西和北北西向断裂所截,向南西降低,形成2400~2500米、1800~1900米、1500~1600米3个高度不等的阶梯。

贺兰山中段地貌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现象,自下而上出现3个不同地貌类型:海拔1150~2000米为干燥剥蚀山地,海拔2000~3100米为流水侵蚀山地,海拔3000~3556.1米为寒冻风化山地。

在干燥剥蚀山地地貌单元中,植被稀疏,基岩裸露,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物理风化强烈,岩石碎屑发育。沟谷宽缓,纵坡降值较小,切割深度500~800米。由碎屑岩构成的山地,山脊呈梳状;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山地,山脊多呈锯齿状;由花岗岩构成的山地,山脊多呈浑圆状。

流水侵蚀山地是贺兰山次生天然林主要分布地区,年降水量420毫米左右,流水侵蚀较强烈。山坡陡峻,沟谷呈“V”形,切割深度500~1000米,谷狭幽深,纵坡降值大。根据山地的岩石成分,可划分为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岩浆岩构成的山地。(www.xing528.com)

寒冻风化山地,特点是寒冻风化强烈,冻融现象发育,每年11月至翌年5月处于积雪冰冻期。沟谷切割深度500米左右,纵坡降值大。植被为高山灌丛草甸,云杉等基本绝迹。根据物质成分,可划分为由碎屑岩构成的寒冻风化山地,山体由页岩、砂岩、砾岩等构成,山脊呈梳状;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寒冻风化山地,山体由石灰岩白云岩及过渡型岩石构成,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大多造成悬崖峭壁,一致时则形成直线状或凸状山坡。

黄旗口斜长花岗岩体,出露于境内贺兰山东坡,自北向南沿苏峪口—拜寺口—镇木关口—大水沟口—黄旗口—滚钟口—大口子—南水一带分布,面积约90平方公里,是太古代晚期岩浆活动发育形成的宁夏最大的一块岩体。北段被断层所切,东部被新生洪积层覆盖,西部与黄旗口群不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1280米。自拜寺口沟内的西夏方塔遗址向山外,岩体大致分4个细相带,即中粗黑云斜长花岗岩带、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带、中粒黑云斜长花岗岩带、中粗细粒花岗岩带,岩体主要由中粗粒黑云斜长花岗岩及粗粒似斑状黑云斜长花岗岩组成。在中粒、中细粒花岗岩带中常见的有黑云变粒岩捕虏体,其边部有烘烤沿,附近有带状、团块状黑云母集合体,或见斜长石斑晶沿捕虏体一端集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