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地貌类型:风化残丘、风蚀洼地、洪积扇平原

贺兰山地貌类型:风化残丘、风蚀洼地、洪积扇平原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坡面残积、倒石堆、滑坡崩塌随处可见,在迎风坡发育风蚀残丘、风蚀洼地等地貌形态,在浑圆山顶可见摇摆石等风化残余。部分花岗岩质山地形成球状风化地貌。(二)洪积台地构成的洪积扇平原分布于贺兰山脚,洪积扇由于新构造运动而抬升,又复被流水切割的地貌类型。现代洪积扇分布于贺兰山前,现代地貌营力为风力剥蚀及流水堆积,风力剥蚀使该类型地貌成为沙漠化发展的沙源地之一。

贺兰山地貌类型:风化残丘、风蚀洼地、洪积扇平原

(一)风化剥蚀中低山地

分布于贺兰山北段,主要由疏松的变质岩组成,植被稀少,山体浑圆,沟谷宽浅,相对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下。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坡面残积、倒石堆、滑坡崩塌随处可见,在迎风坡发育风蚀残丘、风蚀洼地等地貌形态,在浑圆山顶可见摇摆石等风化残余。部分花岗岩质山地形成球状风化地貌。

(二)洪积台地构成的洪积扇平原

分布于贺兰山脚,洪积扇由于新构造运动而抬升,又复被流水切割的地貌类型。其中,古洪积台地为贺兰山前洪积扇,海拔1232~1300米;老洪积台地分布于汝箕沟洪积扇顶部,海拔1130~1140米,组成物质主要为洪积物。现代洪积扇分布于贺兰山前,现代地貌营力为风力剥蚀及流水堆积,风力剥蚀使该类型地貌成为沙漠化发展的沙源地之一。其中,老洪积扇物质组成洪积物,坡度较大,由于风蚀严重,几乎成戈壁景观,无有效土层,扇面发育冲沟,地面坡降最大为1/26;现代洪积扇物质组成为砾石和粗砂,经风力剥蚀后为荒漠戈壁景观,现代洪积扇面植被贫乏,砾石从顶部到扇面大小分异、磨圆差异清楚。

(三)断 层

区域内长度大于2公里的断层共计3条,分布于大山头—石炭井以北地区,主要为逆断层,且常与所在地段的褶皱轴相平行,其切割地层宽0.4~0.5千米。断裂带倾向东或南东,其方位可分为3类。

近南北向或北西向断层。李家沟逆断层在石炭井四矿以西,与石炭井背斜同向相伴,断层走向北西345°~350°,倾向南西面,倾角45°~50°。

东西向断层。宗别立至正谊关逆断层,西起阿拉善左旗的宗别立苏木,向东延伸至正谊关,全长48.5公里,走向近于东西,断面基本倾向北,倾角70°~80°,但在石炭井至乌达公路以西,有转向南倾之势。断层上盘为太古界贺兰山,一般20~50米,最宽可达300~400米,部分岩石被碾成糜棱岩。

北东向断层。南沟至汝箕沟断层始于大水沟南沟,经小水沟、汝箕沟,向北直至塔塔沟,全长46公里,其走向南段为北东10°,中段渐转为北东40°,北段又为北东20°。断层面倾向东南,倾角60°~70°。

(四)褶 皱

大岭—庙前梁沟向斜。位于石嘴山市西缘与阿拉善左旗交界处,向斜轴部在白芨沟至汝箕沟一线,轴向北东50°。

白芨沟—汝箕沟—响水向斜。轴向呈北东45°左右,延长40余公里。汝箕沟煤田即产出其东翼,三道岭煤田则在西翼。

大磴口—黄草堆—兰圈倒转向斜。南始于大水沟口以西,经黄草滩向北延至兰圈附近,全长44公里。轴向西南段约北东15°,向北转为北东45°。

勃力海向斜。位于石炭井以西勃力海西侧,长约6公里,轴向北西340°,向东南倾没。轴部为二叠系石千峰组。

石炭井背斜。位于石炭井以西勃力海西侧,长约6公里,轴向北西340°,向东南倾没。轴部为二叠系石千峰组。是构成石炭井煤田的主体构造。轴部出露于石炭井煤矿以东2.5公里处,轴向北西340°~345°。

东北圪垯背斜。轴部经大武口沟东北约2公里处之东北圪垯,长约4公里。(www.xing528.com)

这些由第四纪系统构成的洪积扇的年龄为距今200万年至现代。

沿贺兰山前俯视,可以清楚地看出,洪积裙宛如一条花边带褶的裙子,围在贺兰山前。它不单是一条特殊的风景线,而且蕴藏有丰富的砂石资源。

表1-2 贺兰山东麓沟道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