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贺兰山岩画和水洞沟考古的研究中得知,远古时代,今黄河上游的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两侧曾是众多游牧部落劳动、生息、繁衍的家园,大大小小的部落出出进进、分分合合,名称也不断变化着。正如《晋书》所述:“总谓之北狄……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匈奴是北方游牧部族的异代异呼,史书亦以“胡”称之。《史记》说他们是“夏后氏之苗裔也”,已知其始祖名曰淳维。经过千余年传至头曼单于(最高首领)时,势力范围从大漠南下越过贺兰山,发展到黄河上游的河南地,即今大河套地区。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曲解“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迫使“匈奴不敢饮马于河”。时宁夏北部山河之间称“北河”,在这里开始兴办引黄灌溉水利以推广农业生产。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徙民于北河、榆中”,是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开端。其时河东地区除原有的朐衍县之外,又在黄河东岸增设一个富平县,二县均隶属于北地郡;河西的贺兰山东麓一带为秦朝的非巩固疆域。
汉朝新立,经过楚汉之争战乱,中原百废待兴,国力衰弱,而北方却出现一个强大的众胡氏族部落联盟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匈奴汗国。汉初在匈强汉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和亲、岁俸、开市等政策,争取宝贵时间,积极做好反击的准备工作。
汉文帝初年,从河西走廊到贺兰山地区再到鄂尔多斯草原的广大地方,成为匈奴右贤王和属下休屠王、浑邪王的控制范围,宁夏和内蒙古西部、陕北一带均归休屠王管辖。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郡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而且由宁夏“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这说明匈奴入侵汉廷京都长安的主要军事路线是翻越贺兰山,通过宁夏直达长安,足见宁夏和贺兰山在汉代的抗匈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也就是戍边和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于是贺兰山东麓、黄河两岸这片肥沃的土地,成为著名的农业开发区,史书称之为“新秦中”,寓意再造一个“八百里秦川的新关中”。由于移民的大量迁入,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仅黄灌区黄河两岸的行政建置,从秦朝的富平一县,迅速增加到了4个县——灵武县、灵州(洲)县、廉县和眴卷县。西汉时期今宁夏全境的在籍人口(主要是移民),可能达到14万之多。(www.xing528.com)
汉武帝执政以后,一改被动防御匈奴为主动反击的政策,在他当政期间,发起主动反击战约18次,其中不少战役是从宁夏过黄河,越贺兰山,直捣匈奴后方而取胜的。经过汉军的反复打击,匈奴诸部或降或远遁。“漠南无王庭”时,活跃在贺兰山外的右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并率4万余众归降汉朝。汉廷于西北沿边一带设置5个匈奴属国,安置降众,其在今宁夏境内名曰北地属国(后改名安定属国)。从此贺兰山内外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这种和平环境持续六七十年之久。
经过新莽、东汉200余年,北方的匈奴汗国渐渐分裂为南、北匈奴两大部,中央政府采取助南匈奴、抑北匈奴的政策,引起北匈奴的不满而不断内犯。汉廷对匈奴进行反击战并取得胜利。最后在汉军和南匈奴、东乌桓、东北鲜卑和西域诸国的联合打击下,北匈奴在漠北无法立足,大部分西迁,而南匈奴也不断内迁,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时东北鲜卑各部乘机西进,占领漠北,并吞北匈奴余部,代替匈奴成为大漠新的霸主。而羌族也伺机东进,大批直入宁夏平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